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预测油气田产量的简单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大量油气田开发的实际资料,建立了预测油气田产量、累积产量和可采储量的简单模型。该模型可简化为著名的龚帕兹(Gompertz)模型和赫伯特(Hubbert)模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油气田大量生产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油气田产量与累积产量平方的比值和开发时间存在着相当好的半对数直线关系。基于这个规律,推导建立了油气田产量、累积产量、可采储量、最高年产量及其发生时间的预测模型,阐述了参数的估计方法,并与其它模型的预测结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中提出的预测模型是可靠、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油气田产量预测的新模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基于累积产量随时间递增的信息特征及对以往产量预测模型的研究,建立了一种预测油气田产量、累积产量和可采储量的新模型。该模型可以对油气田开发全过程的开发指标进行拟合与预测,并可简化为Logistic模型和胡一陈模型。用前苏联巴夫雷油田和北斯塔夫罗波尔一佩拉基阿金气田的实际数据验证的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表2参10  相似文献   

4.
预测油气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简易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提出将瑞利(Rayleigh)分布模型用于预测油气田产量和可采储量。模型的参数C是最高产量发生的时间tm,油气田的可采储量等于最高年产量与其发生时间乘积的1.6487倍。该模型与其它模型相比,无待定常数,不需要复杂的数学运算,只要给出正确的油气田最高年产量与其发生时间,即可方便、快速、准确地计算可采储量和预测递减期的年产量。通过我国两个油田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在进行油田规划配产、计算可采储量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预测油气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F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预测产量和可采储量是油气田编制开发规划、设计调整方案以及分析开发动态等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用数学模型或增长曲线方法可以对油气田产量变化的全过程进行描述。根据数理统计学中的F分布,在完成模型转化的推导中首次引入时间转化常数,建立了预测油气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新数学模型———F模型。推导了F模型产量、累积产量、最高产量及其发生时间的计算公式,其中的产量和累积产量公式分别用贝塔函数和不完全贝塔函数表达。由于F模型中包含4个常数,模型曲线调节余地较大,因此既适用于油气田产量呈单峰的情形,也适用于产量为纯递减的情形;4个模型常数采用重复线性回归方法求解,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应用F模型描述冀中坳陷的任丘雾迷山组碳酸盐岩油田和岔河集下第三系砂岩油田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范围广,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图3参6(朱亚东摘)  相似文献   

6.
����������̬Ԥ�ⷽ���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气井生产动态预测是选择气井生产方式、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依据。文章在分析了定产量和定压力两种生产方式的特征、实现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基础上,给出了定产量和定压力两种方式下气井生产动态的预测模型,可以预测出气井在稳产期、递减期和增压期的产量、采收率、井口压力、井底压力和地层压力等重要生产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了在递减期任何时间步长下获得精确的生产动态预测结果,将物质平衡与递减规律相结合,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预测方法不但能预测气井生产经历的稳产、递减和增压三个完整时期的生产动态,而且还可扩展到预测多层、多井气藏的生产动态。  相似文献   

7.
广义数学模型的简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1)在对前人关于生命总量有限体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理论推导、综合和归纳,得到了预测油气田产量的广义模型。本文则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对广义数学模型进行简化,从而得到了经济增长预测领域著名的Gompertz模型,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Logistic模型,美国矿产资源领域预测资源量的Hubbert模型,在生命科学中应用的von Bertalanffy模型及Usher  相似文献   

8.
本在大量统计资料基础上,得到了油气田累积产量与年产量的关系方程。利用该方程可预测油气田中,后期年产量与可采储量。对油田生产和规划部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虎俊 《试采技术》1996,17(3):17-25
文献「1」只是给出了可采储量预测的经验公式,用它是不能够进行瞬时产量和累积产量预测的。本文基于文献「1」1给出的经验公式,建立了预测递减阶段产量的新模型,讨论了模型参数B,C的取值范围,提出了参数求解的两种线性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数理统计学原理出发,在细致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预测油气田产量及可采储量的新模型。该模型不但可以预测油气田产量、累积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且也可以预测油田的可采储量、最高年产量及其发生的时间、现场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一种预测油气田产量及可采储量的新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概率统计学中的Γ(x2)分布,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预测油气田的产量、可采储量、最高年产量及其发生的时间。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比较实用,预测的各项指标是比较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预测油气田产量及可采储量的一种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概率统计学中的Г(x^1/2)分布,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预测油气田的产量,可采储量,最高年产量及其发生的时间。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是实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量的油田开发资料,总结出了水驱油田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变化的模式;并通过理论实际资料证明,在油田产量递减阶段,剩余可采集量采油速度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的变化有上升、稳定和下降3种情况。根据我国42个地下原油粘度为3-30mPa.s的水驱砂岩油田的数据,得到了计算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变化率的回归公式。提出了用于预测油田产量变化的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法(RRRM  相似文献   

14.
人们已经提出了许多预测油气田产量的数学模型, 但这些预测模型应用于某些油气田的产量预测时, 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此, 笔者提出了油气田产量预测的校正方法, 这一研究弥补了以往产量预测模型的不足。实践结果表明, 经校正后的预测模型,与其它预测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预测油气田开发指标和评价调整效果的新型增长曲线:NP=NRmaxtbtb+a;推导了这种增长曲线的Qt—t、tm、Qtmax以及RPR的计算公式;用图形研究了这种增长曲线的Qt—t关系的变化特点。根据研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即油气田生产时间(t)与相应的产量(Qt)的乘积达到最大值(tQt)max时的累积产量Np(tQt)max与最大可采储量NRmax的比值恒等于05,即Np(tQt)maxNRmax≡05,称为Np=NRmaxtbtb+a型增长曲线预测油气田开发指标的05准数。提出了根据实际资料计算NRmax、b、a等参数的方法以及应用这种增长曲线评价油气田重大调整措施效果的方法,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港东油田的计算实例表明了这种增长曲线实际应用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概率统计学中的Weibull(威布尔)分布,提出了一个新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预测油气田的产量、累积产量、可采储量、储采比、最高年产量及其发生的时间。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ʤ��������dz�����صĿ��ɹ����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胜利油气区的浅层气藏主要分布于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及第四系平原组。气藏类型主要为透镜状岩性气藏,少量为构造—岩性气藏。由于气层埋藏浅、成岩性差、胶结疏松,以及大部分气砂体存在边底水,存在气井易出水、出砂、稳产期短等开发特征。经过20余年的开发实践认识到:①稳定、合理的工作制度是延长气井自喷期的基础;②新井先期防砂是延长气砂体生命期的必要保证;③自下而上逐层上返的分层开采是浅层气藏生产的基本原则;④合理的射开程度是延长边底水气井无水采气期的先决条件;⑤降低井口回压,排水采气是增加气砂体可采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预测油田产量的新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通过对J.Aranofsky等人推导的渗吸方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渗吸方程的修正式,由此推导出了预测油田产量的一种新模型。并论证了瞬时产量与年产量之间的差异,给出了相应的预测公式。实例验证,本模型预测误差小,适用于各种驱动类型的油藏及单井。  相似文献   

19.
预测油气田产量的Г模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闵琪  胡建国 《石油学报》1997,18(1):63-69
基于对油气田产量变化规律及概率论中的Г分布,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结果,推导建立了预测油气田产量的Г模型。该模型不但可以预测油气田产量、累积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且也可以预测油气田可采储量、最高年产量及其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Logistic模型的推导及自回归方法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44  
DERIVATIONOFLOGISTICMODELANDITSSELF-REGRESSIONMETHOD¥ChenYuanqian;HuJianguo;ZhangDongjie(TheFirstAuthor:ProfessorofEngineer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