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吃在荷兰     
东方文化是“吃”的文化,这话一点不假。中国人对别人示爱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就是好好请你大吃一顿,唯如此,才能体现出他的热情、友好和真诚。而在西方,则远不是这回事。西方人感兴趣的不是吃喝本身,而是吃喝过程中亲切温馨的气氛,以谈为主、以交流为主。曾在荷兰三年的周姓朋友对我讲了以下“吃在荷兰”的有趣轶事:  相似文献   

2.
巴蜀鬼才魏明伦“文才盖世,戏胆包天”。鬼才很“鬼”,谁叫他姓魏呢?“魏”的一半就是鬼。说的话,做的事,写的文都透出些鬼气。魏明伦喜欢吃,拿他的话说就是“好吃鬼”,并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研究,是货真价实之美食家。言及各地女人吃喝的口味嗜好,鬼才说因地而异。“四川女人好吃,多数是五香嘴巴,善于烹调,食不厌精。北方女人吃喝,大多是傻大黑粗,囫囵吞枣。广州女儿怕吃辣!江西女儿不怕辣,湖南女  相似文献   

3.
谈吃论喝     
朋友请我去大吃一顿,我欣然前往,酒足饭饱之时,他却约我写一篇谈论美食的文章,大呼上当之际,却无意间触及到了自己脑子里那根“吃”神经,结果想来想去,还是硬着头皮应允了。不过我有话在先:我粗人一个,谈美食是不行的,最多只能算是说说吃喝而已。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人好感官享乐,注重生活艺术,尤其体现在饮食方面。他说:“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又说,“中国人领受食物像领受性、女人和生活一样。”的确,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头上的天。不过此话印证到四川美食大家、谈吃杂文家车辐身上,似乎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5.
网上趣闻     
美食佳话“美食丑行” 北京的文化圈里流传着一些关于漫画家丁聪与出版家范用的美食佳话,说他们如何“臭味相投”,既是“书香佳偶”,又是“狗肉朋友”。 相传50年代,丁聪那时已经养成了把工资交“家长”(朋友们都知道他的“家长”就是他的爱妻)的好习惯,可每次发了工资,总要先叫上范用出去大吃一顿再上交。那时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无非是叫点肉,叫点米饭,可他们两个吃得争先恐后,钱不知道谁出得多,但饭和肉谁都不愿少吃一口。朋友们问及此事,他们两人无不以此“攻击”对方,说对方没出息,钱出得少。朋友们都看笑话,只当是两…  相似文献   

6.
我为美食狂     
美食狂?谁不是美食狂?这年头谁看见好吃的不想多吃两嘴?如果你认为“爱吃”就是美食狂,那就大错特错了。也许“爱吃贪嘴”只是一个契机,让有些人因为美食变得疯狂起来。做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为对美食的狂热让他们变得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7.
钟贺 《美食》2008,(2):30-30
吃喝是生活中的大事,那些追赶时尚生活的人更是将“吃什么,怎么吃”作为追赶时尚潮流的手段和表现。殊不知,一些看起来十分时尚的吃喝,未必对你的健康有利,有的甚至是致病的祸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代文坛,梁实秋、周作人二位作家,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美食家,他们不但喜吃善吃,且对吃的文化颇有研究,平生写下了大量的谈美食的散文。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和周作人的《知堂谈吃》,早就被人视为散文的精品,读之深沉隽永,耐人寻味。 当代作家中有美食家之誉者更是不乏其人,汪曾祺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写小说的高手,对食道颇是精通,他若与人谈起吃来,会喜形于色,兴致不亚于写小说。他有一癖好与同行不大一样,作家们上街大都爱钻书店、逛书摊,而他却喜欢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鲜  相似文献   

9.
香油漫谈     
香港才女李碧华撰有一本美食文集《水云散发》,每篇五百宇左右,谈吃又谈感想,结尾简短有哲理,这几点与香港才子兼美食家蔡澜的美食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她谈吃糠减肥的那篇,结尾为:女人为了“减肥”这终生事业,除了血什么也肯流,除了命什么代价也肯付。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小吃的历史文化悠久而长远,我们所追求的第一要素是他的味道,先填饱肚子再说,接下来再说他的"美"和"意",这些典故的信息量大着呢,没有美食文化内涵的宅男宅女,不是一个好吃货。A.先有"灶具"再谈吃饭饮食,也就是吃,随着人类出现而产生,甭管是猿还是类人猿,不靠吃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餐桌     
杨小洲 《美食》2012,(3):68-68
谈饮食能写出多部作品的名家。要推台湾唐鲁孙,香港陈存仁,内地聂凤乔先生,可称三大谈吃高手。唐鲁孙是旗人,仕宦名泽之后,珍、瑾二妃的曾孙..早年在北京生长,又有全国游历的经验,去台湾后晚年著文谈吃,随即名满台岛,有“台湾美食第一人”之誉。他的作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中国吃》、《南北看》、《天下味》、《故园情》、  相似文献   

12.
谈美食     
毕飞宇 《美食》2012,(1):3-3
我最没有资格谈美食了,我甚至没有资格谈吃。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几乎不应酬,一个不应酬的人能有什么资格去谈论美食呢。  相似文献   

13.
彭子诚 《川菜》2014,(5):10-14
上帝让人长嘴巴,是要做两件事:说话和吃喝。如果某人既能吃喝又善于表达,嘴巴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理所当然要做个美食家。这样的“民间美食家”,每个人身边都有,但充其量只是“业余三段”。如果要做一个“九段”高手,还得有其他本事。  相似文献   

14.
声音     
《中国烹饪》2014,(6):137-137
汪老被文坛誉为“最后一位文人美食家”,他不仅懂美食,也会做美食。他曾夸口说自己什么都吃,而上文也是他劝人多尝试的只言片语。除了是作家和美食家,他还搞京剧、擅绘画、精书法,个个都玩得不俗。天赋之外,这与其宽杂的生活态度也不无关系。观其一生,真觉得他是个好玩的老头儿,他自己也说过“生活很好玩”。由此想到如今网上动不动就兴起的“甜成之争”,不知是现代网友太空虚无聊,还是饮食经验太局限呢?不妨多向前辈学习吧。  相似文献   

15.
《美食》2010,(1):4-9
江苏美食广博玄妙,长于形态精于造化,乐于诗文承于礼教,发扬传统创新开拓。 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事就是做了一个餐饮人,因为这里有全世界最地道和丰盛的美食,吃喝终究是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悦读     
《中国烹饪》2010,(4):125-125
《上海老味道》 作者:沈嘉禄 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 俗话说:“三代学吃”,食到如今,却不尽然。有“文坛美食家”之称的沈嘉禄,就是苦孩子出身,“虽然没有咽过糠,却也喝腻了南瓜汤,第一次在亲戚家吃红娴鱼翅已是而立之年”。沈嘉禄出版过小说、散文十余种,其中有美食文化随笔《饮啄闲话》、《消灭美食家》、《美女鸭头颈》等。他认为“写美食文章,第一境界是人与食物的关系,第二境界是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境界是以食物为契机的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韩国美食因韩剧而走俏。它们是否健康?在享用韩国美味的同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很多人认为,与“炸”字一沾边,肯定就是垃圾食品,其实这种认识有些绝对了。炸鸡的焦香、脆,很符合美食的色香味形几个基本要求。所以,追赶时髦,尝尝鲜,去吃个“炸鸡和啤酒”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一个月吃一次就够了,多吃无益。因为炸鸡是高热食物,而且经过油炸之后,鸡肉中的一些营养成分被破坏,反式脂肪酸等有害成分会增加。  相似文献   

18.
悦读     
《中国烹饪》2010,(12):125-125
《考吃》作者:朱伟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虽然被再版多次,但本书也曾经被一些出版社拒绝出版,盖因其引文太多,对于不习惯阅读古文的现代人来说,读起来颇为吃力。与其他美食类书籍相比,《考吃》最大的特色在于一个“考”字,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考据类书籍。正如同著名美食作家沈宏非评价此书说,“若不是昏暗的广州古籍书店里的那一排挤满了线装书的书架上偶然买到了《考吃》,就不会有后来的“写食主义”,那就像做莱没有了盐。而任何人以任何文字任何冈格写中国饮食如果不参考《考吃魏就像明明有盐却忘了放。”所以我们不妨将此书视为一个美食编辑、美食工作者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9.
大众评说     
呼唤精品 豆腐是我们中国人餐桌上的老搭档了,我父亲每天总爱买点儿豆腐或豆腐皮、豆腐干什么的,而我因为嫌有涩味儿,一直无法爱上这传统豆腐,总是“点到为止”。常常听说美国人发明出什么营养保健豆腐,日本人、韩国人又发明出什么什么新品种美味豆腐。而最早发明出“豆腐”的中国人却为何要面对发涩的豆腐呢?就是推广到整个食品行业也有类似的情况:粗枝大叶的多、精工细作的少!而我们老百姓则不仅想吃“饱”,更想吃得“好”。孰不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不断在发展,人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传统不传统我们不在乎,只…  相似文献   

20.
馋嘴的鲁迅     
正鲁迅先生这一辈子,除了令人仰视的各种成就,还和常人一样,也喜欢美食,也有着馋嘴的一面。其实,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还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独到的见解。鲁迅喜欢吃辣,据说最开始吃辣是为了解困,后来就上瘾了。早年鲁迅请胡适吃饭,第一道菜就是放过辣椒的梅干菜扣肉。这个菜胡适非常喜欢吃,但他好奇菜里有辣,便问鲁迅:"据我所知江浙一带人爱甜不爱辣,先生好像是个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