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渭河“2003”洪水灾害及其减灾措施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渭河“2003”洪水实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渭河洪水灾害的成因,从洪水演进特性、河道冲淤调整与潼关高程变化、防洪工程设施与河道条件等几个方面论证了洪水灾害的形成机理。结合对渭河下游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渭河下游从根本上减轻洪水灾害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渭河“05.10”洪水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①此次洪水主要来源于渭河干流和南山支流,具有水大沙小、水位偏高、传播历时长等特点;②本次洪水和“03.8”洪水相比,洪水未对渭河下游造成明显灾害;③本次洪水,潼关高程由洪水前的328.18 m降低至327.89 m,比汛前降低了0.36 m;④滩区治理要常抓不懈,严禁在滩区种植高秆作物和片林,是保证渭河下游不出现灾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渭河2003年8月、2005年10月两场洪水的实地调查和对历次较大漫滩洪水实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渭河洪灾的主要成因,从洪水演进特性、河床冲淤演变、三门峡水库运用与潼关高程变化等几个方面论证了洪水灾害的形成机理。结合渭河下游现状,提出了防汛对策:①将南山支流的管理纳入渭河管理体系;②加强滩区综合治理,增大滩地过流能力;③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潼关高程;④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⑤调水调沙;⑥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小永 《陕西水利》2011,(1):115-116
渭河下游的洪水灾害频繁,主槽断面萎缩,过洪能力锐减,发生小洪水时仍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洪灾损失,泾河是渭河最大支流,水量、沙量对渭河下游河道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泾、渭河洪水遭遇情况,可为泾、渭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汛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渭河下游频繁发生的洪水灾害,严重影响了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章在总结渭河下游洪水灾害,分析了发生洪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减轻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渭河下游频繁发生的洪水灾害,严重影响了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章总结了渭河下游洪水灾害,分析了发生洪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减轻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渭河下游发生多次超大型洪水,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分析了渭河下游历史洪水及其带来的灾害,从在超标准洪水来临时采取主动开口分洪,从而削减洪峰,减轻洪水灾害的角度,阐述了对超标准洪水的处置构想。  相似文献   

8.
对渭河下游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年来渭河水沙条件恶化、潼关高程居高不下、黄渭洛不利洪水遭遇等因素,导致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严重、河床逐渐抬高,进而使下游河槽过洪能力降低、洪灾频次增加、灾害损失加重.提出应采取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积、加强河防工程建设等措施,以减轻渭河下游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渭河下游1974—2005年不同流量级和含沙量级的200多场洪水排沙比与洪峰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渭河洪水可分为平均含沙量小于100 kg/m3的较低含沙量洪水、100~200 kg/m3的中等含沙量洪水和200 kg/m3以上的高含沙洪水;②渭河下游泥沙冲淤主要发生在洪水期,洪水期大流量洪水一般会发生冲刷,小流量洪水一般会发生淤积;③渭河下游洪水不淤临界流量约为2 000 m3/s左右,洪水平均含沙量在100 kg/m3以下和200 kg/m3以上时,洪水不淤临界流量分别为1 000、1 700 m3/s。  相似文献   

10.
在同洪水灾害的不断抗争中,人类总结出一系列防御洪水和减轻洪水灾害损失的方法。下面简要谈一下减轻洪水灾害的两项措施:防洪工程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 防洪工程措施 防洪工程按其规模分为两类,一类是小范围的河道治理,如护坡、疏浚等;另一类是大型防洪工程,主要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防御暴雨洪水灾害,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以鄱阳湖水系"2019.06"暴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暴雨洪水过程、暴雨洪水特性、水库调蓄过程,并提出了防汛抗洪的建议.研究表明:本次致灾的主要因素是暴雨强度大、覆盖范围广,部分中小河流洪水超历史纪录;同时水库腾库迎洪,削峰错峰,减轻了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2.
针对渭河南山支流径流和暴雨洪水等特征,分析了洪水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就蓄洪区的整体规划和综合利用进行探讨,明确了分洪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指出在华阴市低洼地带规划和修建蓄滞洪区可提高渭河南山支流堤防抗洪能力,提高洪水可控性,避免常遇中小洪水灾害,对现有防洪体系进行有效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渭河全线整治防洪工程的减灾效益,对渭河全线整治防洪工程减灾效益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实地查勘,收集相关工程资料和历史典型洪水灾害资料,综合整治前后工程基本情况,从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进行计算分析。分析认为渭河全线防洪工程建设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实现了"常遇洪水不成灾、设防洪水不决堤、超标洪水有对策"的治理目标,对促进陕西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2003年陕西渭河洪水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2003年陕西渭河洪水具有降雨时间长、雨量大、洪水总量大、历时长、洪水位高、洪水流速缓慢等特点。由于三门峡水库长时期高水位运行,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严重淤积,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洪水顶托倒灌秦岭北麓渭河支流,以致有8条支流倒灌,三条支流决口,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文中提出了要减轻渭河洪水灾害,首先要改变三门峡枢纽高水位运行方式,降低潼关高程。并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防治渭河洪水,加大渭河流域的防洪投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渭河下游洪水期输沙用水量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新的洪水期输沙用水量计算方法,确定了不同水平年的输沙用水量。认为:①渭河下游非漫滩洪水的冲淤临界条件与含沙量有关,当咸阳与张家山含沙量在300 kg/m3以下时冲淤临界流量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含沙量超过300 kg/m3以后冲淤临界流量有所减小;②洪水期输沙用水量与来水来沙、河道淤积水平密切相关,河床边界条件对输沙用水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③利用渭河下游高效输沙洪水淤积比的计算公式得到的渭河下游洪水期输沙用水量是基本可信的。  相似文献   

16.
张润平 《陕西水利》2010,(4):39-40,54
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渭河干流已建成了基本的工程防洪体系,在度汛及抗洪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滞后,对大洪水和超标准洪水缺少必要的应对措施。本文通过在渭河干流建设蓄滞洪区的探讨,分析了防汛抗洪及应对超标准洪水的方法,进而对根本上解决渭河干流洪水灾害提出了一些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减轻渭河洪水对支流下游河段的倒灌,增加支流堤防安全性,降低因渭河洪水倒灌造成支流堤防决口风险,配合支流堤防、华县应急分蓄洪工程,在有条件的罗纹河入渭口修建挡洪设施作为支流堤防的辅助性防汛应急工程手段,可以达到完善防洪工程体系,起到应急防洪保安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渭河下游水沙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10多年来渭河水沙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①渭河下游输沙量减少了27.7%,径流量减少了47.6%,来水减少比例远大于来沙减少比例;②平均含沙量相应增大了37.8%,高含沙小洪水发生的几率增大;③渭河下游大洪水出现几率变小,出现日平均流量为3 000~7 000 m3/s及500~3 000 m3/s的天数分别减少83.33%、41.93%。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防洪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比了北金堤和东平湖滞洪区的工程设计指标.结果表明:①洪水威胁仍是黄河下游防洪的心腹之患;②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花园口出现1 000 a—遇洪水时,仍需要北金堤或东平湖滞洪区分滞洪水;③东平湖滞洪区的潜在淹没损失仅为北金堤滞洪区的14%,在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地位重...  相似文献   

20.
梁林江  袁峥  雷文青 《人民黄河》2012,34(12):15-17
2011年9月渭河下游发生了30 a来的最大洪水,其特点是洪量较大、含沙量小、洪峰传播历时长、临潼—渭南河段水位较高、洪峰持续时间较长、洪灾较小等。分析了洪灾较小的主要原因:2003年洪水后渭河下游河槽过洪能力加大,潼关高程降低,河口出流较原来更加顺畅,近年来渭河下游河道堤防及河道工程得到加固等。建议:加快渭河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渭河下游堤防工程防洪能力,清淤疏浚以提高渭河下游河道过洪能力;采取各种综合措施降低潼关高程,进一步畅通流路;对南山支流进行归并治理,在减轻洪涝灾害的同时变害为利;加强防洪抢险非工程措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