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服务外包从中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服务外包二次转移浪潮正在兴起,成为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在新一轮的全国产业转移中,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二次转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形势下促进甘肃省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举措。当前要充分认识到承接服务外包二次转移的重要性,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措施积极承接服务外包的全国转移。在剖析甘肃省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意义和甘肃省服务外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甘肃省承接服务外包转移的SWOT分析,并结合甘肃省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提出甘肃省承接中东部服务外包转移,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沿海产业的"退沿进中"、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中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处于产业低梯度区的河南如何承接产业转移,优化 产业结构,己成为河南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和严峻挑战.文章从分析我国东部产业转移 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目前面临的问题,从体制机制、承接模式、基础保障等方面,探讨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出台。这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和合肥加入长三角,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特别是以合肥为中心和代表的皖江城市组团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合肥未来产业发展特征决定其具备了面向全国、全球的物流业发展需求。分析产业转移给合肥物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合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物流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广西梧州召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座谈会。会议深入分析了目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新形势,总结、交流了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合作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研究探讨深入推进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合作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做好产业转移工作的有关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出席会议并讲话。杜鹰主任指出,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推动我  相似文献   

7.
为加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国家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于安徽皖江城市带。安徽物流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支撑,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分析芜湖县物流业竞争力入手,提出芜湖县物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的发展战略选择及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武陵山片区承接产业转移要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原则,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采取科学规划、优化产业环境、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措施,科学高效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9.
区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是欠发达区域经济崛起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方式。本文从区际产业转移的概念、转移动力、转移战略和路径以及转移效应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研究进行了综述。总体上,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概念研究趋于成熟,在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理机制、准入门槛,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区域发展战略,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均有较多的研究。未来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可将触角伸入企业或消费者群等微观层面,以及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联动效应等中观层次。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之一,科学合理地规划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进一步联动发展和集聚.笔者聚焦天津市承接产业转移问题,通过梳理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文献,依托《天津市统计年鉴》等数据,计算天津市16个县区的接近度值,并划分梯度;通过计算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梯度系数,挖掘低阶梯区域具备产业承接的优势产业类型;并从促进天津市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为天津市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做出最合理的规划.  相似文献   

11.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简称《转移目录》)。 《转移目录》着眼于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产业承接地之间盲目竞争、产业无序流动和落后生产能力转移等问题,对于建设和完善尔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健康、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是产业转移的原动力,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提,而产业转移也会促进技术创新的开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必须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促进承接产业与承接技术相结合、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示范区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2001—2012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并运用协整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1年以来,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总体上逐步提高;(2)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3)从皖江城市带整体、"一轴"地区、"双核"地区来看,承接产业转移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单项Granger原因,承接产业转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冲击响应为正且长期存在;(4)从"两翼"地区来看,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都较低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单项Granger原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冲击效应为正,且随时间推移而递减。研究证实了促进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但在不同地区应根据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陕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既是东部地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陕西等中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陕西应该通过改善投资条件、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措施,并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5.
前言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开始把培育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作为重要的战略加以实施,而工业园区正好可以为发展产业集群需要而集聚的大量企业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和创业环境。工业园区建设是构筑承接外引内联企业的平台,是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聚集效应”,提高工业经济总量,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我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伴随着"一带一路"等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出台,纺织产业转移已具有了全新的特点。今年以来,中西部承接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撑,推进产业园区化、集聚化发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但总体上看,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继续放缓;东部沿海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受到成本、环境和人才的制约和挤压,主动寻求转移延伸和本地升级相结合,东部转型升级已成为区域结构调整的  相似文献   

1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对我省汽车产业大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借助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力量,形成汽车生产集群,降低成本,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但承接产业转移中汽车产业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集群中的"柠檬市场"效应以及如何合理承接、合理布局转移的汽车产业增强两家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两家企业会遇到的问题。针对我省两大汽车企业的国际化现状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的优势和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安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是中部地区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缩影。以实证调查为基础,分析安徽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在进行徽州传统文化助推安徽服装产业品牌化发展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徽派服饰为总称,实施安徽服装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并着重在科研、专业建设、文博传承和品牌推介四个路径上深化安徽服装软实力建设,最终助推安徽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由此因运而生。对于低能源消耗、高科技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多媒体产业的发展,人才匮乏成为其软肋。面对多媒体产业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和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皖江高职院校应紧紧抓住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动权,充分把握产业承接转移机遇,解决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复合型双师教师资源缺乏、专业实践环节薄弱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全面优化办学模式、提高人才质量,直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立足皖江城市带,为我国多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内陆地区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当前伴随着内地开始批量承接沿海加工贸易转移企业现象的出现,人们的争论已经从过去的“内地能否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转变到了现在的“如何促进内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