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批评方法,解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研究与解读小说文本的视角。以这一特定的视角分析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可以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美国黑人在白人文化主导下的社会生存状态和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最能代表黑人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中布鲁斯和爵士乐可谓黑人音乐的两种代表形式。当代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创作中常常借鉴布鲁斯和爵士乐的特点来组织小说结构、描写人物心理、展示人物情绪,反映黑人的生活、文化和命运,充分表达了美国黑人为求生存和争取自由的内心呐喊。  相似文献   

3.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小说主人公奶娃(Milkman)的家族姓氏戴德"的象征寓意及文化意义,通过研究戴德家族祖孙三代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他们与黑人文化之间的联系,揭示该小说的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阐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下,黑人只有坚持、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宣叙》中,莫里森展现了当代美国黑人在处理本民族历史与现状问题上的矛盾、挣扎与成长。此处通过对主人公罗伯塔的挖掘,揭示了当代美国黑人在面对种族问题和找寻自我道路上所普遍经历的迷失-觉醒-成熟的成长过程,并从中探寻出作者理想中的平等友爱的新种族关系。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黑人妇女形象.论文分析了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并展示她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遭遇,忠实地表达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给身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指出了正确的争取自我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的反思指的是多数社会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依据新的知识信息而对之做出的阶段性修正的那种敏感性,作为美国黑人之音,莫里森对美国黑人族群生存状态的认知与反思一直是其作品的灵魂,因而莫里森的叙事成为见证、认知、探索黑人个体改变和美国黑人族群变迁的现代性反思过程的一部分。因此,莫里森的作品对黑人族群自我认知的探索和建构也势必延续到面对此在所做出的选择(修正)。从莫里森及其作品的自我认知主题入手,研究了"我是谁,我在那里,我要去向何方,我如何到达"等问题,分析了莫里森对黑人族群道路的选择与游移,重建与消解。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善于运用不同的叙事技巧来讲故事.她通过叙事者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控制审美距离.在莫里森的小说世界里,历史、追寻和对语言的处理是不可少的.通过这些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中黑人文化逐渐被白人主流文化游离、渗透和颠覆,从而对黑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反思和质询.此外,莫里森还运用黑人传说和神话来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对她几部作品的主题及写作技巧的简要分析,展示这位美国女作家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主人公奶娃的姓氏"戴德"和"飞翔"这两大象征寓意,探讨了小说的主题:美国黑人只有认同自身的民族身份,坚持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了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佩科拉的心理症结的根源。她的心理诉求体现的是她的人格在文化等级制度冲突和集体潜意识的自卑情结双重作用下的非正常结果。而这种结果带有集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女作家方方的小说因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呈现死亡而展示给读者独特的风景。方方小说的死亡叙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死亡或是方方小说叙事的主轴、舞台的主角,或是小说暗藏的玄机、命运的密码;更或是人性脆弱妥协、变异扭曲的必然结果。方方正是以独特的死亡叙事坚守了自己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命运的文学信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女作家方方的小说因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呈现死亡而展示给读者独特的风景。方方小说的 死亡叙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死亡或是方方小说叙事的主轴、舞台的主角,或是小说暗藏的玄机、命运的密码; 更或是人性脆弱妥协、变异扭曲的必然结果。方方正是以独特的死亡叙事坚守了自己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命运的 文学信念。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在其长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位敢于冒险、勇于反抗的黑人女性—秀拉。通过秀拉,作者描述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他们与命运抗争所做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本文从女性身体的角度分析她的反抗精神,探讨人类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身份角度探讨莫瑞森的小说《柏油孩子》。认为小说中表现的美国黑人内部的分裂及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缺失或不完整,是居于强势地位的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对立与冲突造成的。既接受黑人身份,也接受美国人身份,是美国黑人解决内部分裂及文化身份缺失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介绍西方主流的女性主义,以美国黑人女作家艾里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为例,重点分析了其女性主义观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十分看重黑人民俗文化,并善于在小说中表现黑人民俗文化。分析了赫斯顿在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对美国黑人宗教、音乐、舞蹈和民间故事的描写和反映。  相似文献   

16.
毕可拉自我迷失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蓝的眼睛>是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在这部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在以不同方式探寻自我,小说的主人公佩科拉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种族主义影响了黑人的心理健康,这使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也带有白人文化的印记,佩科拉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就体现在她对蓝眼睛的渴望.本文从白人的眼神、黑人社区对她的孤立、家庭的漠视三个方面探讨毕可拉从自我否定、自我厌恶最终走向自我丧失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玛格丽特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因为她特别喜爱茶花,被人们称为茶花女。整部小说以悲为主线来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而玛格丽特作为风尘女子,是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名妓形象。她短暂的一生不甘心命运的摆布,向往自由,追求真挚的爱情,最后却不幸反而成为命运的玩物,本文将对造成其人生悲剧的原因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小说《边城》描绘的湘西世界自然美、人物美、民俗美,但其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又表明这是一个残缺的世界。小说主人公翠翠以及她的父母、外公、恋人的命运都透着悲情,存在残缺,显示着不完美。这种不完美与人物思想性格的局限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以月亮、风雨、镜子等传统意象的悲凉美学意蕴,为她的人物命运铺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这些意象在写实性中饱含着浓重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意味,实现了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的诗化。意象中隐含的作家的人生体验、认识与感悟等,显示了张爱玲写作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20.
鲍德温的《比尔街情仇》是一部阐述黑人共同经历根源,探寻人类后人道主义价值的优秀小说。文章拟从后人道主义视角,着重分析美国黑人价值观随着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时代发展而产生的转变,由此探究当代黑人价值观取向及后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