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广东省多个雨量站198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为研究样本,结合ARCGIS软件采用降雨集中指数PCI及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认识了广东省月降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汛期沿海月降雨量均大于内陆地区,但历年月平均降雨量最大值分布规律不明显,内陆数据较沿海地区更为平坦化,年内峰值不显;不同特征月的降雨量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年内汛期的降雨强度有所增大,非汛期的则有所减小;年内降雨的集中度有所增加,且广东沿海地区年内降雨较内陆地区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省112个雨量站1981—2010年共30 a的逐日降水资料为研究样本,采用降雨集中指数PCI及回归分析方法并结合ARCGIS软件,进一步认识了广东省月降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汛期沿海月降雨量均大于内陆地区,非汛期年内各月的月平均降雨量最大值与平均值的差异性明显大于汛期;不同特征月的降雨量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年内汛期(6月)的降雨强度有所增大,非汛期(3月)的则有所减小;年内降雨的集中度有所增加,且广东沿海地区年内降雨较内陆地区更为集中,广东省各站点年内降雨的集中度基本上自沿海向内陆递减。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海河流域35个典型雨量站1956—2016年逐月降雨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法、模比系数差积曲线分析流域降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流域61年来降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内分配极其不均,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77%,部分典型雨量站汛期降雨呈减少趋势,非汛期呈上升趋势;空间上由多雨的太行山、燕山山前迎风区分别向西北和东南两侧减少。  相似文献   

4.
受限于高寒山区地形、气候和环境条件,目前关于长江源区河流的冰水情研究较少,源区降雨径流年际变化和冰盖分布等规律不明确。为了明晰长江源区水文与水资源现状和冰水情本底,本文收集整理了2006—2018年沱沱河和直门达水文站近十年的降雨、蒸发、径流、水温、气温和冰厚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回归、单一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揭示了源区河流流量、冰期和冰厚现状、其年际变化特征和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源区河流洪峰年际波动范围超50%,洪峰集中在7—9月,非汛期流量仅为汛期流量的1/7,非汛期流量年际波动小于汛期,且直门达站水位流量年际变化幅度小于上游沱沱河站;沱沱河站冰期持续时间7个月,而下游直门达站冰期为5个月,多年平均冰盖厚为0.15 m,造成两站冰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源区垂直地形急变引起的高程差;源区降雨量年际波动与年际径流波动一致,蒸发量年际波动仅为降雨量的一半,因此两站流量的年际波动受降雨影响较大。长江源区降雨和气温变化是冰水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与源区河流的地形高程密切相关,亟需系统的科考进一步明晰长江源冰水情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基于黄河源区15个地面站点日降水数据、唐乃亥水文站逐日径流数据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1961—2020年汛期降水和径流的周期规律、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近60 a汛期降水、径流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且不同时间尺度汛期降水、径流丰枯变化趋势均不同;2)汛期降水、径流序列均具有63 a左右、35 a左右特征时间尺度的主周期,两个时间尺度下的平均周期分别为41、25 a左右,汛期降水、汛期径流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3)在63 a特征时间尺度可预测2020年之后未来5~10 a内黄河源区汛期降水、径流整体均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7月1—20日降雨量136.2 mm,比常年偏多43%。汛期,受强降雨影响,赣江中游支流蜀水发生超历史大洪水,饶河发生全线超警洪水。(1)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7月降雨集中。7月上旬降雨量108.7 mm,比常年偏多87.8%。7月5—7日,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全省平均降雨80.4 mm。其中,过程最大降雨量景德镇市184 mm,该市珠山区321 mm,点最大降雨量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站达394 mm,且短时降雨强度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Copula函数建立了东江流域上游龙川站、中游河源站和下游博罗站3个站点汛期、非汛期及全年降雨丰枯遭遇发生概率的联合分布模型,计算获得各个时段不同情形下降雨丰枯遭遇的发生概率及条件发生概率。结果表明:3个站点降雨丰枯遭遇在时间尺度上存在差异性,非汛期降雨量不足,调水不利情况最易发生;从年时间尺度看,研究时段内调水不利年份偏多,不利情况发生概率64%。认为规划设计水资源调配方案时,应有针对性地利用水库调蓄水量,合理配置,科学调控,实现流域内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在地形条件复杂的高原山区,植被指数并非严格按照经度或纬度的方向呈现条带性变化趋势.本文将经纬度作为组合因子,创新性地提出植被指数空间变化最佳地理轴线的概念,即寻找某一角度轴线,沿此方向植被指数的空间分布具有最显著的条带性特征.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植被指数为例,计算黄河源区植被指数空间分布最佳地理轴线,研究表明黄河源区植被指...  相似文献   

9.
基于云模型的降雨时空分布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云模型引入到降雨量时空分布特性的研究中,并对广东省东江流域内57个站点1956—2000年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降雨量在汛期的降雨最为稳定,枯季次之,而年降雨量的稳定性最小;降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比时间上分布较为离散、较为不稳定,在此期间空间分布则离散度逐渐减少,而稳定性逐渐增强;基于云模型的降雨时空分布特性分析是有效的,可直观地研究降雨量在时空上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选取山西省22个典型雨量站近61年(1956—2016年)逐月降雨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滑动平均法、模比系数差积曲线法和克里金插值法对山西省年降雨量和分期(汛期、非汛期)降雨量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近61年来年降雨量与分期降雨量都呈下降趋势;降雨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72.3%;降雨受地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斯波曼秩次相关法分析了黄河源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径流变化情况,并从降水、气温、下垫面等影响因素探讨了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原因。结果表明:①黄河源区的径流年际变化从60年代以来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从年内变化来看,唐乃亥站的汛期和非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也具有阶段性变化,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一直减少,非汛期径流量所占比例一直增大。②过去40多a来,玛多站年降水量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玛曲站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降水年内变化来看,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例呈减少趋势,旱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因此,黄河源区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90年代小雨多、降雨历时长是导致径流减少的另一个原因。③黄河源区径流的变化,特别是90年代径流量的偏小和气温的直接关系不大。④植被覆盖面积的变化并不是引起径流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东西南北看郑州的降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州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雨极不均匀。从南北方向上看(北京~广州),信阳到郑州是递减幅度最大的地区;从东西方向上看,巴黎与郑州多年平均降雨量基本相同,但降雨的时间分布截然不同;巴黎降雨四季均匀,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33.5%,郑州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4.1%。郑州的这种降雨特性决定了河南防汛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云模型引入到降雨量时空分布特性的研究中,并对广东省东江流域内57个1956-2000年的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东江流域降雨量在汛期的降雨最为稳定,枯季次之,而年降雨量的稳定性最小;(2)降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比时间上分布更为离散、更具有不稳定性,且在1956-2000年间空间分布除极端(极大和极小)年份外总体上呈现出离散度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增强的趋势;(3)基于云模型的降雨时空分布特性分析可有效、直观地研究降雨量在时空上的变化特点,这为探求降雨等水文要素在时空分布上的特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江西降雨量多年平均值为1620毫米,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4—9月份。(4—6月降雨700—9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45~50%,7~9月降雨300~35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20%),且多以暴雨出现,适值外河汛期,各圩下闸抗洪,圩内渍涝成灾。以波阳县饶河联圩为例,汛期(每年4—9月)外河多年平均水位为16.25米(吴淞零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Elman网络的黄河源区径流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源区来水量对黄河上游乃至整个流域供水有重要影响,研究黄河源区汛期径流变化规律和来水趋势,对黄河流域水量持续利用和优化配置有重要作用.针对黄河唐乃亥水文站近48 a(1959~2006年)径流流量及年降雨情况,利用反馈Elman网络,尝试建立了黄河源区汛期径流评估模型.并利用matlab7所提供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预报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唐乃亥水文站汛期径流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流域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土流失是鄱阳湖流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为了给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的监测、评估、预测与控制等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流域内均匀分布的15个气象站1961—2014年逐日降雨量数据,分析鄱阳湖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9 537.9 MJ·mm/(hm~2·h),其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夏季,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年内分配均呈单峰型,峰值均出现在6月,汛期(4—9月)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62.4%、71.7%,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较降雨量更加不均匀。  相似文献   

17.
温丽叶  靳莉君  刘静  王鹏 《人民黄河》2022,44(1):21-25,57
黄河源区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东南部雨水丰沛,是黄河流域的多雨中心之一。年内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6—8月),占年降水量的57.1%,汛期(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5%,雨季、旱季分明。黄河源区主要有连阴雨和强降雨两种典型降雨类型,连阴雨平均每年出现1.8次,持续时间长、强度小;区域强降雨持续时间短,平均只有1 d,主要集中在7—8月,突发性强。形成典型降雨的200 hPa环流形势表现为南亚高压异常强大,黄河源区处于南亚高压中心区域或北部边缘的强高空辐散区内。500 hPa高度场分析发现,连阴雨期间6—8月主要受新疆低压槽、高原槽、印缅低压和高原切变线等系统影响,由副高影响形成的连阴雨主要出现在9月;形成强降雨的500 hPa天气系统与连阴雨相似,但副高对强降雨的影响更为明显,7—9月都可由副高形成强降雨天气。物理量场上,典型降雨期间,黄河源区处于湿度、气流垂直速度和假相当位温场大值区内,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非常有利,强降雨发生时,气流上升速度、比湿、假相当位温等都较连阴雨期间更强,更有利于降水。  相似文献   

18.
黄河源区断流成因及其对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近些年黄河源区的降雨径流特点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分析黄河源区断流的原因主要是降水量偏少、气候偏暖及人类活动影响等.黄河源区断流引起生态环境恶化,而生态环境恶化又促进了断流的发生,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根据黄河源区的自然条件和断流成因初步提出了预防断流的对策:加强黄河源区水文、气象及生态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研究;加强黄河源区水利工程的统一规划管理和水量统一调度管理;制定、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甘肃省1965~2016年的基础降雨数据,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及Arcgis空间插值法对降雨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模拟径流,得出了降雨径流的响应敏感性,结果表明:甘肃省多年降雨呈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显著,降雨空间变化趋势呈现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升高的趋势,且降雨分区明显。通过模拟径流可得出径流与降雨的响应敏感性,不同时期敏感性表现为枯水期全年汛期。通过对甘肃省年降雨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对于了解气候变化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城市,对大湾区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暴雨洪涝对东莞城市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洪减灾有重大影响,严重制约其经济高质量发展。利用东莞30个水文站32年逐日降雨数据,采用GIS与Mann-Kendall检验、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讨论了东莞市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2年来,东莞市年降雨时空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加,随时间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汛期降雨量自西向东依次增加,中部向西逐渐降低,中部向东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变化,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60%~95%,非汛期降雨量中部凸显,东西两侧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最大,有向两侧逐次降低的趋势,西南部最小;四季最大雨量中心由中部向东北部、东部、中部进行移动,最小降雨量稳定于西南部区域;月均降雨量自西向东呈现增大趋势。多年月平均占比6月份最大,占全年18.58%,12月份最小,占全年1.88%。研究结果可为东莞城市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