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现有测试标准,验证机械密封试验台流体温度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考虑到人力、费用成本,选用常见液体水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仿真实验使用机械密封实验台流体温度控制系统控制水的温度,评估温度控制系统的控温效果。机械密封实验台流体温度控制系统可有效控制流体温度,满足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2.
完成了变工况机械密封实验台的设计,该实验台能根据实验要求模拟出变工况的工作环境,为变工况条件下机械密封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场所;并且通过温度、压力、位移等传感器的设计选择和数据采集系统的建立,为变工况机械密封台的实验提供了准确的试验信息。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一新型动力装置旋转燃烧室超高压变工况的特殊工作条件,对其燃料通道中机械密封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超高压变工况的机械密封装置,并模拟实际工作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试验证明,本文的分析和设计是成功的,有效地解决了该旋转燃烧室燃料密封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机械密封的临界工况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摩擦学特性相似准数--工况参数,列出了某些机泵的轴承、杆封和轴封的工况参数,分析了f-G的摩擦特性,并提出了可供机械密封设计计算使用的临界工况参数新概念;此外,采用临界工况参数确定机械密封的其它参数,使之在较低摩擦下运转,可延长密封寿命,;最后,列举了一些机械密封的计算例题。 相似文献
5.
6.
变工况机械密封的研制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变工况条件下机械封端面运动的实验,运用流体膜相变理论,了机械密封在变工况条件下相半径的变化。提出了解决相变半径的突变带来的机械密封工作不稳定的方法,依据变工况气液两相密封理论开发了抗变机械密封并成功地应用于工业。 相似文献
7.
8.
变工况条件下机械密封端面稳定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机械密封端面稳定实验,探讨了热油泵机械密封在工况变化时动环开启失效机制,分析了相同温度和不同压力、相同压力和不同温度2种情况下机械密封稳定性.结果表明,热油泵机械密封在工况变化时会因闪蒸而开启失效;在工况变化瞬时,密封流体温度和压力都直接影响端面闪蒸的剧烈程度和动环的最大开启量.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变工况条件下机械密封端面膜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机械密封端面稳定实验,研究热油泵机械密封在工况变化时端面膜压变化,分析相同转速、相同温度和不同压力以及相同压力、相同温度和不同转速2种工况下机械密封端面膜压实验结果,并与变工况机械密封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与变工况机械密封理论计算结果吻合。工况变化瞬时,密封端面液膜失稳导致汽化半径瞬时增大,发生闪蒸,由于闪蒸端面压力瞬时增大,使得端面的开启力大于闭合力,造成机械密封发生开启失效;在持续抽空过程中,密封端面会发生干摩擦,加剧端面磨损。 相似文献
13.
14.
该文针对炼油厂催化车间的加氢裂化装置泵P104B在运行中,突然发生泄漏油气着火故障,严重影响了装置的长期稳定和安全环保运行。通过对该泵机械密封失效原因的分析,综合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改进了装置的密封型式、冲洗冷却系统和工艺操作。实践证明,改造后取得了良好的密封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O 形密封圈是应用时间最长的密封形式之一,因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是工业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密封形式。O 形密封圈在机械密封中的应用与其他的密封工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在设计中既要考虑密封性能,还要考虑对机械密封性能产生的影响。文中对O 形密封圈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在机械密封中O 形密封圈设计需要关注的内容,并提出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设计橡胶波纹管型机械密封时,要考虑橡胶材料耐介质特性、橡胶波纹管为全波橡胶波纹管还是半波橡胶波纹管、橡胶波纹管弹力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以及补偿力随补偿环组件高度的变化情况;介绍了具体型号的橡胶波纹管型机械密封特点、运行限制及适用范围,并对其设计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螺旋槽机械密封的可控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螺旋槽机械密封动环和静环端面间的液膜厚度为微米级,易受外界干扰而破溃、失效.基于液膜流动、密封环传热和热变形的耦合分析,确定与闭合力对应的液膜几何尺寸,得到密封环温度与泄漏率.将静环内侧温度和泄漏率作为反馈参数、闭合力作为调节参数,建立螺旋槽机械密封的控制方法.依据该方法,结合反馈、调节机械系统,可实现螺旋槽机械密封的可控性运行,从而可以提高螺旋槽机械密封的变工况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
Kalsi密封函关键结构参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Kalsi密封模型,分析Kalsi密封函关键结构参数如挤出间隙倒角、挤出间隙高度、预压缩率及粗糙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出间隙倒角越大,密封圈的内应力越小,在满足实际工况条件下,尽量选择较大的挤出间隙倒角;密封函应选用小的挤出间隙高度,当轴的工况条件比较差时,挤出间隙高度需适当增加;密封函径向高度决定了密封圈初装配时的压缩率,推荐压缩率在10%左右;密封函内表面在摩擦因数为临界值的5倍以上时, K a l s i密封会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加剧密封圈损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