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孟建民     
彭礼孝:很多知名的建筑师倾向于文化建筑而不是医疗建筑。最初是什么理由支撑您做医疗建筑的?孟建民:首先我有做医疗建筑的教育背景。我的毕业设计就是以合肥某医院作为设计题目的。医疗建筑是公共建筑类型中功能要求最复杂的一种建筑类型,甚至比一些大型车站,机场要求还要高。它对训练建筑师的理性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个很好的题材。  相似文献   

2.
学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作为文明传承的物质场所,在各种建筑类型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建筑师对于学校建筑的设计也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遇到学校建筑这样的创作机会时,他们总是想把更多的希望、更多的未来融入到建筑中去。在学校建筑的设计中,总能比一般项目感受到更多的希望、和谐、快乐和梦想。作为建筑师的我,也希望在这样的建筑类型设计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它散发出更多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3.
我一直把斯坦·艾伦视为理论和实践兼顾的一类建筑师的代表。作为这样一位建筑师,他与那种只顾生产而没有思想的建筑师(这种建筑师包括两类:一类是忙于建筑产品生产的商业建筑师,另一类是忙于建筑作品生产的明星建筑师)或者艾伦在本文中称之为“唾弃理论”的“传统建筑实践”意义上的建筑师的区别自不待言,倒是艾伦对理论问题的思考更为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4.
对话刘宇扬     
<正>UED:您的设计是否受到了中国传统观念、智慧或者营建体系的影响?刘宇扬:我的整个成长与学习的历程是相对多样和杂糅的。我出生在中国台湾,小时候接触的既有属于闽南传统文化的庙宇与民居,也有当时从大陆来的建筑师们做的较有民国意向的的中国建筑,那么当然也有一些日式的建筑,很多这种平房,包括我自己小时候也住过好几年这样的日式的平房建筑。  相似文献   

5.
UED:当接到《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的参展邀请时,您是什么样的感受?康慨:中国的建筑师很少有在国外集体亮相的机会,建筑师不论从自身需求与社会认同两方面都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建筑思想,普及建筑文化。在与社会  相似文献   

6.
谭建华 《中外建筑》2006,(1):i0001-i0001
每到一地,或是浏览风光美景,或是翻阅书报杂志,最关注的是建筑。那些不朽的、传承的、标志现代文明的建筑,总是让人叹为观止,给人以深深的思考:这拣建筑为什么盖在这个地方?盖成这样?个中原因很多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宗教的、地域的、文化的,甚至全社会的影响,还有建筑师本人的,等等。了解了这些,才可能更清楚地了解建筑师当初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表现建筑。当然,表现建筑和满足建筑需求的方式不只一种,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选择,但建筑师必须作出选择,而世人要问的是建筑师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中外建筑》作为建筑科学与建…  相似文献   

7.
《建筑创作》2009,(9):170-179
建筑,我的梦 我生活在一个建筑之家,从小在西北院长大,受家庭及大院文化的影响,耳濡目染的都是建筑语言及建筑文化,使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设计我喜欢的房子。今天,我十分庆幸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在实现了自己做建筑师梦想的同时,遇到了这么好的建设机遇。  相似文献   

8.
正"建筑师的业是什么?"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这样回答:"直接地说,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的一生都要与之朝夕相对,建筑创作的方向很多时候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每一个建筑师在开始做建筑的时候,都想做一个好建筑。什么是好建筑?我们怎样去评价建筑的好与坏?在这里你或许能找到答案。201 4年4月1日,由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建筑梦寻找中国好建筑"科普主题活动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馆隆重举行。中国建筑学会领导,建筑学  相似文献   

9.
当代的中国建筑正在何方游弋?如火如荼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各种新奇的建筑争奇斗巧,其中,很多建筑脱离了中国传统的轨道,难道独步世界的中国优秀建筑文化在现代建设中便失去了魅力?那么,在释放中国建筑的进程中,中国建筑师是否有责任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精华融会、转换,使中国的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焕发异彩?  相似文献   

10.
杨明 《建筑技艺》2013,(1):49-53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建筑师心里都在暗恨,如果材料真的能决定建筑,那么将置建筑师于何地?其实我本人也是建筑师,之所以这么说,恰恰是因为建筑材料在建筑师的操作当中是相对容易被忽略的一件事情,我希望通过跟大家一起回顾材料的发展来探讨材料与建筑的关系。所有的客观事物构成了我们生存的空间,也给予我们各种感觉。孩子们搭积木、玩泥巴,实际上就是在运用材料,因此材料本身对于建筑师而言都曾经是玩具。现在我想很多建筑师也仍然把建筑当成自己的玩具,只不过是非常成人化的,而且是大家一起玩的玩具。但是我希望大家更关注一点,那就是材料还是我们的工具。当你掌握了一种强  相似文献   

11.
王维仁 《建筑师》2012,(4):41-43
我今天讲"边缘的现代性","边缘"有很多的意思,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就是地区的边缘。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再讨论"边缘"跟"中心"有什么样的关系。刚才赖德霖教授讲了在中国整个对于现代建筑、现代跟传统关系的思考,而我想谈的是在这样一个架构下——1949年以后在台湾和香港,这两个地方的建筑师,对传统或者是对现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考,特别是转变。  相似文献   

12.
《重庆建筑》2006,(10):1-1
<正>《建筑创作》06/2006当代建筑地域化思考什么是中国的当代建筑?怎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表现中国的或更地方性的风格特点,是很多中国建筑师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建筑设计越来越国际化的当今,这个问题就更突出,更需要中国建筑师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在我过去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也曾有机会在表现建筑的地域文化方面做过一些尝试,如:在拉萨贡嘎机场候机楼设计中,在外部造型方面结合了西藏当地传统建筑的形象元素,取得好的效果;在成都浣花溪公园浣花居设计中,在屋顶形式,材料和构造方面借鉴了传统民居的特征等等。这次在设计川军馆及其街坊时,考虑到建筑所处地点为安仁古镇及博物馆展品的一定地方属性等因素,选择了表现建筑地域文化这条路子。(徐行川)  相似文献   

13.
<正>首先非常高兴,我和宝贵有机会通过工程实践有很好的合作。我认为宝贵最大的优点就是他完全用建筑师的思路去调节材料,他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我认为在我们建筑师做的一些文化建筑中,要想把我们所要表现的文化品味表现出来,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讲,建筑的空间布置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第二个方面是用什么材料,特别是外墙用什么材料,怎么表现所要表现的建筑文化的性格。所以材料的性质、肌理、质感等都是现在很多建筑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我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挖掘更深层意义上的由英国独特的文化、历史、环境和社会因素形成的"英国的建筑"。为此,本文梳理出四条线索——如画乡村,高技工业,环境建筑,自由都市。当谈论"英国建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本文讨论的英国建筑,不等同于"建在英国的建筑"——建造的地点,或者是否被建成本身,都无法直接决定建筑的性质和价值;不等同于"英国建筑师的建筑"——建筑师的创作和实践受到其个人经历和职业生涯多方面的复杂影响,并不能单纯从  相似文献   

15.
UED:作为一位参展建筑师,您怎么看待中国当代建筑展?对于展览的形式和内容,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李兴钢:从参展的建筑师作品来看,我觉得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中国当代建筑师在国外的展览。参加的建筑师有代表性,作品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选景     
导言与很多年前相比,今天的葡萄牙建筑更加多元。因此,比讨论什么是葡萄牙式的建筑更加有意义的是讨论近10年来葡萄牙建筑师日益多样化的作品。因为不管怎样,这些作品仍然与本土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样一个拥有很多美好建筑的国度中——从北方传统的花岗岩砌块建筑到南方抽象的白色体量——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这个时代,全球化正在令边界逐渐消退,地域的特征也削弱了,而文化也向着乏味的、均质的“牛肉汤”退化,所以我认为,这种联系变得异常重要。同时,葡萄牙建筑设计的环境变得更加开放了,一方面,在这个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其他国家(西班…  相似文献   

17.
对话孟建民     
彭礼孝:很多知名的建筑师倾向于文化建筑而不是医疗建筑。最初是什么理由支撑您做医疗建筑的?  相似文献   

18.
年轻的不同     
在中国城市发展建设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设计机会在年轻一代建筑师面前呈现。新一代建筑师开始用自己不同的思考、话语方式解决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和上几代建筑师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成长经历。建筑大师崔说,在中国的建筑现实中,想要纯者不容易,肯定建筑师要杂,但要没有定力,也很难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做好事情,所以心态还是要素。  相似文献   

19.
正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伴随着国家和上海的城市发展,在改革开放后与外国建筑师合作完成了许多建筑精品。请问这种合作模式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一般中方主要负责哪些内容?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放,境外建筑师开始进入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当时国内的建筑设计水平、建筑技术及建造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门打开之初,中外合作项目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同时,国外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思潮也对中国建筑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建筑师亦有了更多走出国门的机会,对国外建筑设计的发展水平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于中国建筑师而言,这段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期。  相似文献   

20.
《城市环境设计》2013,(7):186-189
建筑文化学院建筑文化学院(aac)是由私人经营但服务公众的文化机构,由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推动建立。aac是2007年成立的gmp基金会的主要职能,旨在为年轻的建筑师提供培训和深造的机会。gmp基金会将为aac学员提供奖学金资助。建筑文化学院(aac)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为天资卓越的建筑系在校学生、毕业生以及在职建筑师提供了一个职业培训机会。工作坊集中投射出gmp事务所的设计理念,执业经验以及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