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3年,雅安市雨城区委、区政府推出的数字电影《雨城故事》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同年获推国家广电总局首批优秀影片.本文认为该片用一种“城市电影”的创新模式,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故事,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和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有鉴于此,文章由《雨城故事》的创作启示出发,从历史性溯源、本土化探索、情感化表达三个维度对“城市电影”的创新模式进行一番探析.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可谓是礼崩乐坏,各诸侯国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现象经常出现,整个社会一片混乱。道家学说,特别是庄子,对当时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得入木三分。从庄子的角度看来,当时整个社会极为险恶,人心也极为险恶。怎样在这样险恶的社会人心之中,以不变应万变,使自己能够养生、全身、保命?这些问题就是《庄子·人间世》中很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橄榄树之歌》(Peer Music TCD-9080)这张专辑不同于一般西班牙音乐,这张专辑全是有关心灵与自然感应的故事,由Maria Carmen Gonzalez与画家Pedro Fausto共同创作而成,风格属于清新典雅的民谣。为了让爱乐人更能体会歌词深意,代理商风潮唱片还将歌词全部译为中文。该碟片被誉为西班牙版的“三毛与荷西”。编曲、配器与填词都带有浓厚的多国情调  相似文献   

4.
道教音乐不仅是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甚至对人类文明的推进都做出过巨大贡献。曾经以《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而名重于世的道士华彦均(瞎子阿炳)的创作灵感,就来自于道家音乐。可以这样说,道教音乐是集中国传统音乐之大成者。道教祖庭之蜀地也是道乐的母地。作为道教发祥地的青城山,在整个道教音乐的宏大演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催生了道乐的发展,还“滋润”了人类文明的光芒。  相似文献   

5.
刘佳 《中国有线电视》2023,(12):177-180
2017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相继颁布诸多关于打造精品文化类节目的通知。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央视推出了一系列“现象级”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典籍里的中国》以赋予典籍生之气息、文本选择追根溯源、彰显传统精神内涵为基础,以仪式建构、符号建构、平台互动为路径建构集体记忆,这是其赢得收视率的重要原因。整体来看,《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故事化的视听表达与古今对话的创新形式,完成了现实空间的演绎与历史空间的当代迁移,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神秘园”(“Secret Garden”),对于中国的乐迷特别是新音乐爱好者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了。这支欧洲新音乐双人组合组建5年来,已先后推出3张专辑。他们的前两张专辑《来自神秘园的歌声》(“Song From Secret Garden”)和《白石》(“White Stone”)赢得了世界范围的热烈反响,曾在权威的美国“公告牌”(“Billboard”)新音乐排行榜上高踞不下达一年之久。第3张专辑即最新专辑刚刚于1999年3月推出,名为《新世纪的曙光》(“Dawnof a New Century”)。这张新唱片甫一推出,“神秘  相似文献   

7.
谭盾是“新潮音乐”与“先锋音乐”的代表人物,在电影音乐创作方面有着颇丰的成就,享誉乐坛。他的音乐一直追求多元化、融合性,不论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他能够将不同的器乐、调式、文化融合在一起,借助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技巧,打破传统中国武侠电影的配乐形式,音画合一,通过音乐增强画面感染力,引发观众的共鸣,创造出属于其个人的风格。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武侠三部曲”,本文选择“武侠三部曲”(《卧虎藏龙》《英雄》《夜宴》)中的部分配乐进行分析,探究谭盾“武侠三部曲”音乐的中西方元素及融合之美。  相似文献   

8.
林波 《高保真音响》2013,(12):44-46
对于许多音乐爱好者来说,无论从音色还是音乐编配方面.朱哲琴总能让“世界看见”新的音乐色彩。一直以来,她都是中国乐坛的先行者。上世纪90年代她与音乐家何训田合作发行了《黄孩子》、《阿姐鼓》、《央金玛》3张专辑,正是《阿姐鼓》这张专辑使中国的音乐走向了世界,缔造了国际乐坛的里程碑.她的声音宽广感性、有使命感,也因此征服了众多世界听众。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都追求健康,而聪明的现代人除了注意身体健康,也会重视心理健康,从而达到身心和谐,拥有幸福生活。简而言之,既要养生,也要养心。著名的音乐养心专家赵国良先生,特别为广州的观众朋友用心配置了“音乐养心四方剂”,从“清热、滋补、理气、润燥”等各个方面帮助观众调节身心,舒缓压力,平稳和谐地修养心灵,从而获得健康快乐心!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产动画在“全龄化”方面发力,推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长安三万里》等优质作品,满足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期待。其中,《长安三万里》作为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其创新之处在于形式内容上向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取材。本文从《长安三万里》的人物、场景、内容设计方面,分析影片画面与内容的“中国风”创新之处。《长安三万里》通过文化破圈,讲述了具有东方审美特点的历史故事,实现了“全龄化”动画电影的突破,也为后续的国产动画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数风流人物》聚焦于1919年至1949年中国革命历史人物的群像式书写,艺术化再现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的故事。该剧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采用“平民化”叙事策略细绘历史的“温度”,用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勾勒出革命历史人物的精神图谱,其叙事的创新与美学的新变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煦阳 《视听技术》2006,(12):89-91
具有“世界音乐”特质的“圣马太受难曲”一位非基督徒的东方人写了一部马太受难曲,并用他自己的观念描述了这一圣经故事而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此人便是谭盾。2001年为纪念巴赫诞辰250周年,国际巴赫学院邀请四位音乐家为庆典创作受难曲,谭盾即为其中的一员。他抽得了《圣马太受难曲》,根据这部作品他创作了  相似文献   

13.
相比西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或“新世纪”音乐等,中国民乐似乎在当下的音乐市场有些被冷落.其实,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做着推广传统民乐的工作,这其中“龙源之声”就是一个积极参与者,尤其是旗下《风华国韵》系列唱片,以全新的创作和演绎让我们重新体会到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迷人风采。  相似文献   

14.
道家文化是诞生于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哲学思想为主要代表的思想文化,源头可以上溯到7000年以前。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像一棵参天大树,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入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现代人追求幸福,却多在追求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那么我们到底应怎样追求人生的真正幸福?在道学大家眼里幸福又是怎样的?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张钦在他时常与朋友们喝茶论道的成都文珠院,与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道和当代人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黄宏明 《数字通信》2004,(17):F005-F005
作为一个以写字为生的人,窃以为“一字千金”无论如何是个奢望,即便是一字千元也罕见得凤毛麟角。果真如此的话,就算我大方到不计标点,或者说标点不算创作,那标题“翘首《城外》”也能换得稿酬四千。当然,不会再有千金求增减一字的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也不会再有千金求王羲之一字的高僧怀仁和《圣教序碑》,典故只是典故,“千字百元”对现在汉语和大部分写作者来说,也很恰当。因此,听闻中国首部“短信小说”《城外》卖了18万,大感诧异。  相似文献   

16.
“道家的养生修炼就是修道.听起来玄乎但实际上就是以平常之心,作平常之举,一切皆合于自然.合乎道。而抚琴的过程就可以使人安静下来.气息中和.心智得到提升,有助于修道养生。”  相似文献   

17.
“衡”最早的本意据说是穿于牛鼻的横木,后来引申出衡量、平衡等抽象的意义。东汉王充的《论衡》一书就从“衡”的意义去度量天地与万物,而孔夫子在诠释《周易》时说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则从万物溯源说世间之“衡”。尽管“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音乐家巴赫仍在他的键盘上衡量出12个音的关系,用声音寻求心灵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很难完全界定,西方音乐历史中所谓“民族乐派”这个概念到底肇始于何时。按通行的解释,它是兴起于十九世纪的一场音乐运动,以强调音乐的民族因素为标志。诸如民族、民间舞蹈、民间节奏以及运用民族的历史传说和典故作为创作的母题,都是音乐中“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上海“孤岛”时期,由于遭受过战火的侵袭,经历过动荡,彼时电影产业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发生了变化。在这一时期,起初电影界粗制滥造的影片充斥着银幕,直到1939年由张善琨担任制片,以乐府民歌《木兰辞》为创作文本制作了影片《木兰从军》,电影质量才有所提高。该片一经上映便与先前的武侠、神怪影片产生截然不同的社会反响,在唤醒民众爱国救亡意识的同时,为历史古装片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因此,本文聚焦“孤岛”时期《木兰从军》这一代表性影片,分析片中故事题材的突围、叙事手段的嬗变和思想意识的觉醒,探讨“孤岛”时期历史古装片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20.
肖斯塔科维奇29岁生日之际。他根据列斯科夫的小说而创作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1934年1月22日的首演后广受赞扬。其后的两年间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演出了近200场。可是1936年1月26日在斯大林观看了之后却明确表示“不喜欢”12天后《真理报》的评论《是混乱,不是音乐》接踵而来,9天后芭蕾剧《清澈的小溪》也被牵连进去,这无疑是个强烈的政治信号:苏联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必须“服从”于党的路线!1936年5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