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严 《通信世界》2016,(13):64-65
4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以及终端的迅猛发展,加上OTT分流语音业务的威胁,促使VoLTE成为运营商4G时代语音业务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运营商VoLTE网络开始陆续部署,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已经成熟.对于既有固网又有移动网络的全业务运营商来说,如何快速部署一张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网,以满足市场长期竞争和电信业务发展的需要,是当前网络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2.
OTT(overthetop)模式冲击传统付费电视产业,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硬件设备商以及内容生产商等都将自身定位于视频产业的参与者并设法获取相应价值。OTT业务对传统通信业务的影响主要是对网络的影响、对终端的影响和对内容的影响。OTT下电信运营商的应对主要是网络智能化、植入OTT业务、提供OTT业务和寻求制衡共存。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全业务的快速发展,完善飞速拓展的网络规模,移动运营商对基础网制定了从“业务驱动”向“区域发展驱动”转变,从“被动接入”向“面向业务、深度覆盖”转变的总体策略。本文以移动运营商的基础网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全业务背景下基础网络的规划变革,并以某市移动运营商的规划方案为实例,详细介绍了网格化精细规划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 要:核心网业务模型的建立是5G网络容量规划和网络建设的基础,通过现有方法得到的理论业务模型是静态不可变的且与实际网络存在偏离。为了克服现有5G核心网业务模型与现网模型适配性较差以及规划设备无法满足用户实际业务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与卷积LSTM (convolution LSTM,ConvLSTM)网络双通道融合的 5G 核心网业务模型预测方法。该方法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以实现高质量的核心网业务模型的智能预测,形成数据反馈闭环,实现网络自优化调整,助力网络智能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类智能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的快速推进,万物互联已从概念走向现实,物联网正步入快速发展期。随着业务的发展,更多物联终端的接入,物联网链接数增长迅速。由于物联网终端数量大,体积小、低功耗的特殊性,安全问题将成为物联网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电信运营商作为业务网络的承载着和业务提供者,在保证物联网安全方面责无旁贷。文章从安全业务范围、网络安全机制和业务数据隐私保护3方面分析了运营商能够提供的物联网业务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叶凌伟  陈雁 《世界电信》2004,17(7):41-43
详细分析了终端对话音业务和新业务的影响。在分析终端对话音业务的影响时从用户和终端两方面进行了阐述,指明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敷和砖络的使用率,运营商在进行话音营销对应逐渐将工作重点适当转向农村市场。也从对个人和行业用户的影响两方面阐明了终端对新业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面向NB-IoT的核心网业务模型和组网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窄带物联网(NB-IoT)的市场空间巨大,是未来重点的发展方向,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均开始积极布局.为更好地确定网络部署的建设方案和资源配置,从NB-IoT的业务场景出发,对NB-IoT业务特性进行分析,给出面向NB-IoT的核心网业务模型参数和组网方案,对后续NB-IoT核心网资源配置和规划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3G时代到来,国内三大运营商由提供单一产品或多产品延伸至提供融合产品。"业务+终端"的模式打破了网络、业务和终端各自的边界,从一体化的视角收集用户需求,了解业务特性,规划产品或方案。本文分析家庭"第四屏"在打造运营商融合业务体系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其业务场景和技术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9.
杨熙 《中国新通信》2013,(21):28-28
移动互联网时代,OTT业务、客户端APP应用等的快速发展,对运营商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有所拉动,但同时却导致运营商流量压力骤增,迫使运营商必须不断加大移动网络扩容投资。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异质替代作用也日益凸显,不仅对短信、彩信等增值业务形成替代效应,而且大量分流了语音业务。即时通信类OTT业务正在对运营商SMS业务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分流电信运营商收入,比如微信推出后,运营商短信发送量下降了9%。OTT视频业务占用了运营商大量带宽,对业务网络现有业务造成极大的冲击,而创造的价值却十分有限。Facetime、Viber等新型应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广开来,用户可通过3G网络及Wi-Fi实现语音通话,传统移动语音业务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  相似文献   

10.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是运营商实现网络和业务融合的重要解决方案,它是一个涉及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网、业务网以及终端和支撑系统的端到端系统.简要说明介绍TIMS的总体网络架构及业务预测需要考虑的因素,并详细介绍了IMS核心网初期建设方案及IMS接入设备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1.
何晓棠 《世界电信》2008,(12):56-58
电信重组改写了传统的电信竞争格局,随着全业务运营浮出水面,各运营商的全业务规划也提上日程。但受限于网络、终端和支撑系统的现状,各运营商在短期内还不能实现真正的业务融合。配合全业务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运营支撑系统亦需不断扩展和演进,从建立融合支撑基础,到形成互联网业务支撑能力,再到最后实现全面的可演进的融合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2.
接入网作为直接面向用户的“最先一公里”的网络,用户需求的多样化是城域接入网综合化的最大驱动力。在核心网趋向传送层和业务层独立发展、分别优化时,网络边缘接入层却趋向融合,允许多协议多业务综合接入,能以最低的成本灵活可靠地支持各种业务接入,扩大覆盖,适应全网的结构演变趋势。综合接入网有很多解决方案,运营商应综合考虑网络技术是否成熟可行、组网是否灵活并具有拓展性、建网成本是否具有经济性、网络和设备是否利于管理维护以及市场竞争策略等各种因素进行选择,为大客户提供综合业务、统一接入、统一维护的“一站式”服务,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蓝玉灿的《新运营商大客户业务接入方案分析》一文对新运营商发展大客户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了分析,对几种大客户接入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对运营商选择接入方案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简述OTT TV(互联网电视)业务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介绍电信运营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网络现状和特点,分析OTT业务对网络建设的挑战和要求,提出电信运营商结合现有IPTV网络基础建设OTT TV业务网络的实现方案,重点论述内容注入、内容管理、网络承载、内容分发等几个重点问题的实现方式,从网络规划、建设的角度为电信运营商发展OTT业务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王湘宁 《通信世界》2009,(27):24-25
由于运营商应该在3G规划中着重考虑终端对以后3G业务发展和市场推广的影响,3G运营商需要从技术上能够对3G终端有监控、测试的能力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网络视频行业用户数迅速增长,而电信运营商网络视频业务(主要为在线影视业务)的订购率和活跃率均未见多大改观。虽然在2007年年底,原信息产业部和广电总局联合发布了“视频网国资令”,但是相关细则仍未出台,给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等电信运营商造成的影响并不明朗。因此,仍然需要对电信运营商现有的经营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网络是电信运营商的核心资源,合理的网络结构和丰富的融合业务能力将是竞争的必要条件。核心网是运营商提供语音类业务和会话类多媒体业务的基础。核心控制层面应具备开放的网络架构、灵活的业务提供能力和快速业务部署能力,以及低成本的建设和维护  相似文献   

17.
伊阳 《世界电信》2013,(3):59-62
当前,LTE已经在全球快速展开商用,其主要运营企业的发展策略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海外典型运营商从网络建设、资费策略、终端策略以及业务策略等多个环节制定LTE业务发展策略,并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互联网电视业务发展的驱动力及互联网电视业务对电信运营商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互联网电视业务的建设和商务模式.在电信运营商之间、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的视频业务竞争中,进一步思考,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强化业务体验,有效占据用户家庭电视屏;创新商务模式,优化业务资费;改良业务内容和终端;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和计费优势;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业务优势开展特色业务.  相似文献   

19.
今年电信业重组后,通信行业竞争格局出现新的调整。文章在分析行业网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现有网络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移动运营商在转型期内发展固定业务网络时,在接入层、核心网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运营商物联网业务运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运营商物联网业务现网运营的实践分析探索性提出了加速推进运营商物联网业务的务实观点:运营商应抓紧时机,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针对物联网业务的特征,从客户群、终端、资费、营销和业务保障等层面做好物联网规模化商业运营的预练,尽快解决当前物联网业务发展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