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业务的多接入网络选择算法,该算法将网络选择的单位从终端转向业务,并通过如下三个步骤为业务确定一个最优接入网络集合:首先,通过充分考虑业务的实际QoS需求以及终端速度的影响,确定各决策因素的权重;其次,通过效用函数模型确定各接入网络的效用函数矩阵;最后,通过最优接入网络集确定适合业务传输的最优接入网络组合。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算法能根据终端移动速度及业务需求为业务选择最优网络组合,同时能大幅度提高终端网络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2.
陶洋  苏建松 《电视技术》2016,40(7):65-69
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业务的多接入网络选择算法,该算法将网络选择的单位从终端转向业务,并通过如下3个步骤为业务确定一个最优接入网络集合:首先,通过充分考虑业务的实际QoS需求以及终端速度的影响,确定各决策因素的权重;其次,通过效用函数模型确定各接入网络的效用函数矩阵;最后,通过最优接入网络集确定适合业务传输的最优接入网络组合.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新算法能根据终端移动速度及业务需求为业务选择最优网络组合,同时能大幅度提高终端网络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3.
终端接入的网络需要满足各类业务需求,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协同学的异构无线网络选择算法.该算法将终端网络选择看作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可选网络是一个复合系统,终端上运行的每一种业务都是一个子系统,依据熵的概念得到复合系统的熵值,熵值的大小反映了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进而体现了网络的整体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终端多业务的情况下,基于所提算法选择的网络业务QoS满意率达到了95%,比基于TOPSIS算法选择的网络业务QoS满意率提升了近4倍,能够很好地解决多业务终端网络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固定移动融合网络和智能终端的高速发展,用户已经不满足于只通过一个终端获取业务,同一用户多个终端间的协同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侧的多终端绑定机制,通过这种绑定机制可以将FMC环境下的多个终端绑定起来构成一个虚拟终端,使接入固定网的终端和接入移动网络的终端联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实现多终端协同.为了解决绑定机制中的终端选择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多属性加权数学模型,以辅助终端选择,并通过原型系统验证了所提出的绑定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伴随高新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逐渐进入协同发展的新时代。异构网络会使终端在网络重叠过程中使用多种方式接入,为多途径的并行传输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一个单独的网络终端难以实现相关功能要求时,要借助周边终端构建大型虚拟终端。文中基于异构网络环境中的多径并行传输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的垂直切换技术普遍不能满足多网络下的切换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贝叶斯决策的垂直切换算法。首先根据接入终端网络的信号强度、网络负载、误码率和网络阻塞率以及用户业务对网络的实际需求偏好建立多条件相关的切换概率分布,计算出先验切换概率;然后通过贝叶斯决策算法计算出后验概率来进行判决比较,从而选取最优的接入网络。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有效地实现不同接入技术之间的垂直切换,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切换,提高了切换成功的概率,而且还能在维持各网络平均负载达到30%~40%时减轻通信热点的阻塞情况,为用户提供更优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解觯  张平 《无线电工程》2005,35(11):22-25
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中,多种异构的接入网络并存将成为普遍的情况,因此需要根据接入网络与终端当前状况及当前业务需求,动态地为用户提供最佳接入网络选择。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信息多目标决策的异构网络选择算法,通过综合考虑以上信息,保证了用户的QoS需求。  相似文献   

8.
异构无线网络的自适应垂直切换判决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来的异构环境中,网络间的垂直切换将对QoS保证产生重要影响。针对移动终端在异构网络间切换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垂直切换判决算法。采用基于用户多应用的代价函数对接入网络进行评估与选择,综合考虑移动终端当前的电池电量,判断当前业务是否需要进行网络切换,使移动终端能自适应地进行切换判决。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延长移动终端的工作时间,减少乒乓效应,提高系统的切换性能,改善业务的QoS。  相似文献   

9.
针对多业务承载场景下VLAN(虚拟局域网)不足从而制约业务发展的问题,提出vOLT(虚拟光线路终端)新技术在云化宽带接入网中的应用研究。vOLT技术重新规划OLT(光线路终端)上的公众用户、政企用户,将物理实体接入网络,虚拟成多个"虚拟接入网",每个接入网彼此独立,分配给不同客户进行使用和管理,为政企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网络能力以及各类差异化的业务保障。  相似文献   

10.
网络融合的趋势分析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承载、接入分离的思想为未来网络融合提供了统一的架构。网络融合包括业务融合、核心网络融合、接入网络融合、终端融合、运维融合等多个方面。未来融合网络的发展趋势将是在核心控制层采用IP多媒体子系统(IMS),在核心承载层采用因特网协议/多协议标记交换(IP/MPLS)技术,在业务层采用统一开放的业务提供架构,在接入层支持固定、移动、窄带、宽带等多种接入技术,终端则呈现多模化和智能化的趋势,最终实现一个用户、一个号码、一个终端、一个账单、一个核心网络、随时随地享受的全业务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无线个域网中,利用多终端进行协同传输可以很好地改善系统的吞吐量,提高传输速率。针对无线个域网协同传输中的终端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层析分析法的多属性决策算法。该算法使用终端接入点的信号接收强度、可用带宽和时延等多种属性计算终端性能,能够选择性能较好的多个终端进行协同传输。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选择出合理的、性能较优的终端进行协同传输,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无线网络的融合是宽带无线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异构融合网络环境中,无论何种无线网络都能够提供无所不在的最优服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异构多模终端的管理系统和接入选择功能架构的设计。一种异构多模终端管理架构通过与各协议层的有效交互,可以适应多种接入标准与技术的要求,实现多模异构终端的无缝接入和移动。接入选择是核心研究问题之一,接入选择功能架构主要包含3个模块:接入适配、移动管理、用户偏好。  相似文献   

13.
在物联网环境下,随着终端技术的发展、用户拥有智能终端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终端对近距离通信技术的支持,同一用户或不同用户终端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协同,提升单个用户终端的功能和性能,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业务体验。本文分析和列举了多终端协同的7种应用场景,并提炼出了3种多终端协同下的网络控制需求,为物联网多终端协同的网络控制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姚玉坤  冯鑫  甘泽锋  满巧 《电讯技术》2021,61(6):689-696
针对D2D无线网络中多终端并发协作重传过程中平均解码时延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牺牲节点的协作重传策略.在重传阶段,发送终端在立即可解网络编码(Instantly Decodable Network Coding,IDNC)图上根据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的链路质量、终端数据包权重和接收终端的连通度选择出发送终端的最优编码包,以降低系统的平均解码时延.同时,利用部分接收终端对最优编码包的无效解码和不可解码的特性,扩展了备选协作终端,使更多的终端参与到协作传输过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有效降低了系统的平均解码时延和重传次数.  相似文献   

15.
谭鹏 《电视技术》2014,38(3):111-114
针对QoS对网络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当前的网络选择算法的SAW,GRA,MEW和TOPSIS,提出改进的RafoQ(Ranking for QoS)网络选择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的网络选择算法相比,改进的RafoQ选择算法在时延、抖动性以及丢包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移动终端的传输性能,使终端有效利用环境中现有网络资源,设计了一种终端接入方式反馈控制机制。该机制应用下一代4G网络中的ANDSF网元与终端进行策略通信,ANDSF对终端用户无线侧信息采集,当无线环境发生变化,必要时向终端发送策略信息,终端通过解析策略来选择网络接入方式。为验证机制的可行性,搭建了由ANDSF与移动终端构成的演示系统。演示结果表明,提出的机制使终端有效的选择了最优的网络,获得了良好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异构无线网络接入选择算法种类繁多并且功能各异的情况,为了解决异构无线网络中移动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最优网络接入的问题,该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异构无线网络,其次根据优化目标的不同将异构无线网络接入选择算法分为基于决策因素的接入选择算法和基于数学模型的接入选择算法两类,最后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异构无线网络接入选择算法的研究情况,对现有的异构无线网络接入选择算法在业务类型、用户策略以及网络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选择合适的异构无线网络选择算法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FTTB LAN模式下的多业务接入和FTTN DSL模式下接入点的选择为基础,着重介绍了EPON在陕西电信光进铜退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实例介绍了FTTx网络部署中局端设备和网管的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