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析论述了湿陷性黄土场地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以及其优缺点、适用性。进一步就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深度选择的基本思路进行论述,从而结合工程实践的调研结果总结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的基本原则,得出了不同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的基本思路归类。  相似文献   

2.
根据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分布及工程特征,分析了该类型场地在地质勘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基于目前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提出了综合整治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四川建材》2016,(7):67-69
为保障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的工程质量,提出适合高速铁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依托西宝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段的总湿陷量为234~325.5 mm,此时黄土并没有产生自重湿陷,试验段所在场地主要是非自重湿陷场地和黄土湿陷场地,湿陷厚度为4 m,湿陷等级为Ⅱ级。试验段地层所采用的改良方法对改善地层承载力、消除黄土湿陷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处理后黄土的湿陷性消除。  相似文献   

4.
结合兰州填挖改造与梁峁的大厚度Ⅳ级(很严重)自重湿陷性黄土建设场地的勘察资料,就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性评价、地基湿陷可能性以及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了一些指导性结论。  相似文献   

5.
结合兰州至重庆铁路工程兰州市榆中县境内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从复合地基承载力,桩身灰土的压实系数,桩间土挤密系数等相关数据出发,对灰土挤密桩加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铁路地基的效果做了分析,达到了预期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各类建(构)筑物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尤其对轻型建(构)筑物的地基处理厚度提出了探讨性,着重阐述了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膨胀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理论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利用生石灰桩膨胀材料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首先阐述了膨胀法处理地基的基本原理。其次利用圆柱形孔扩张理论推导了在处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时,生石灰桩膨胀材料使用量的计算方法。最后,将该方法用于工程实践,通过土工试验测试处理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处理后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完全被消除,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土的压缩性及压缩模量均得到提高,体现了该计算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证明了膨胀法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选用4个不同处理深度的灰(素)土桩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挤密处理,并对挤密区域以下未处理土层进行深层浸水试验,研究在该浸水条件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规律、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合理控制等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灰土和素土在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时,两者挤密效果表现差异不大;深层浸水情况下,6~15 m深度处理区域产生的变形量均不能满足上部荷载的变形要求,且呈现三段式变形规律,先期稳定,中期缓降,后期突降;根据现场浸水试验和桩基中性点相关研究,首次提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湿陷临界深度”的概念,并初步将其确定为20~25 m,据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深部土层剩余湿陷量,达到减小地基处理深度的目的;建议将15~20和10~15 m分别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乙、丙类建筑的最大处理深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大厚度黄土与填土场地的成因类型、岩土工程特点、勘察方法、湿陷性与抗震评价以及地基基础设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今后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评价与地基处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灰土夯扩桩在高层住宅楼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从地基的湿陷性消除、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试验与分析,认为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采用灰土夯扩桩处理地基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1.
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 ,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的作用机理———挤密作用、桩体作用。根据地基检测结果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 ,提出了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设计方法及施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自重湿陷性黄土与单桩负摩阻力离心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和分析黄土的湿陷变形性质与桩基的负摩阻力,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的方法分别对原状自重湿陷性黄土与重塑湿陷性黄土进行模拟浸水试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和重塑湿陷性黄土浸水湿陷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显著湿陷变形阶段、湿陷稳定变形阶段以及水位下降后土体的固结变形阶段。根据试验结果,对于以沉降观测为目的的试验研究中,用重塑黄土代替原状黄土进行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其湿陷变形的方法是可行的。进而分析基桩负摩阻力分布规律及中性点位置的变化规律。单桩的负摩阻力分布及中性点位置是一动态变化过程,中性点位置与桩长的比例为0.68~0.82。  相似文献   

13.
《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规程》(CECS197:2006)(DDC工法)已经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使用。本文结合晋西北大厚度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实例,进行了垫层法、强夯法、预浸水法和挤密法等多种地基处理方案的比较,详细地阐述了DDC工法的作用机理、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其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的应用。分析了某工程中DDC工法未完全消除湿陷性的原因,结果表明:土的含水量和浅层夯击能等参数对地基湿陷性处理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并对《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规程》的有关观点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4.
考虑桩周土体及桩–土接触的非线性,建立了空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结合此模型提出了计算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合理桩长的方法——叠加法,得出了当中性点上、下土层摩擦力分布形式相同时,应增加的桩长与摩擦力的分布形式无关,而只与极限摩擦力的大小有关的结论。运用此方法分析了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特性对桩基承载性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极限荷载时,中性点深度与桩长有关;湿陷系数对桩剩余承载力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定量给出了中性点深度及应增加桩长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灰土和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从兴  铁生年 《建筑技术》2009,40(3):221-224
通过灰土和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作用原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分析了灰土和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检测情况,提出了土挤密桩成孔时施工方法及技术应用,阐述土挤密桩在处理厚度较大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隧道穿越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层时,可能遭受浸水作用下地基湿陷变形的附加作用而产生结构破坏。针对隧道衬砌结构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结合隧道围岩及地基的自重湿陷变形特征,首先,提出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衬砌结构自重荷载构成基底压力和隧道两侧基底面分布土层自重共同作用下地基土的附加应力计算方法,以及考虑地基土自重应力的湿陷压缩应力计算方法。其次,在基本物性与构度、构度与结构压缩屈服应力、孔隙比和初始孔隙比比值与压缩应力和结构压缩屈服应力比值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系数的计算方法。依据大厚度自重湿陷黄土场地不同埋深范围黄土具有不同自重湿陷系数门槛值的特征,得到了场地的自重湿陷变形和隧道地基的湿陷变形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数值计算分析,模拟隧道地基湿陷变形不同沉降差作用下衬砌结构应力场和塑性域发展,随着不均匀湿陷变形的增加,隧道衬砌结构塑性区范围不断增大,并结合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标准,建议隧道地基湿陷变形0~5 cm为一级、5~10 cm为二级、大于10 cm为三级。  相似文献   

17.
CFG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洛阳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某高层建筑中,首次采用了CFG长桩加夯实水泥土短桩的多桩型复合地基,根据地基检测结果分析了其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提出了该种类型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施工处理措施。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可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可供土建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CFG 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分析了CFG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机理,并对其桩体材料、复合地基设计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给出了一个工程实例,说明了CFG桩复合地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潘凤春  李爱国 《山西建筑》2011,37(6):126-127,253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公路高路堤地基处理问题,通过对合同段地表天然黏质黄土进行相关土工试验,结合区域建筑材料概况,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采用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对地基进行处理,提出了处理方案、施工注意事项及质量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