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通过对大学一年级四个本科班学生英语作文语料的分析,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归纳写作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并对二语习得和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二语习得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研究理论中,母语负迁移(L1 negative transfer)指的是母语对习得第二语言所起的干扰和阻碍作用。在此根据语言负迁移的理论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从词汇、句法两方面,阐述第一语言汉语对习得英语所起的语言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3.
母语负迁移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通过对写作中词汇、语法、语篇方面的负迁移现象的分析,本文指出了写作中常出现的负迁移现象并对其成因从标记理论和思维方式两方面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几个层面对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错误大多由母语迁移造成。在此从迁移的定义出发,讨论了迁移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制约的因素,特别是结合学生写作中的范例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句法负迁移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母语迁移”在二语写作中应用和发展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方"迁移"理论的发展、我国"迁移理论"的应用、迁移在现阶段的发展成果和研究应用的不足之处四个方面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二语写作研究的成果加以梳理,来论证母语迁移在二语写作的应用与研究的意义,以期为当前二语(英语)写作理论研究和教学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利用语料库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增强语副词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该类词既有使用过多又有使用过少的现象,但从总体上看,他们过多使用了增强语副词,而且过多使用的词主要集中在more,very,much和too四个词上。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习者的词汇量较小和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此外,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增强语副词的能力随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高水平学习者所使用的增强语副词范围更广,使用增强语副词的能力更接近于本族语者。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母语是在第二语言系统未建立的情况下建立的第一语言系统。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迁移”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对母语迁移理论的叙述,将大学生写作中语言错误进行分析,讨论了母语迁移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高等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经过长期的学习,已经可以进行成段的表达,但其所说或所写的篇章仍存在不够衔接的问题。基于以英语为母语的高水平汉语学习者的真实语料,针对其中的连接成分使用偏误进行统计,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偏误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提高对外汉语语篇衔接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母语迁移理论,主要从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三方面阐述分析了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并指出主要的应对策略。从而使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分析能力对比英汉语言的差异,培养学生在英文写作中有意识地避免母语负迁移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1.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或写作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以博客网文为语料,从语言特点、原因和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了博客网文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总结出博客中的语码转换有一定的语言特色,其产生有多方面原因,能够达到特殊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2.
运用合作-关联-顺应理论,从语用功能、特征、形成机制等方面对“糊弄学”话语标记语的典型成员进行分析,并在此框架下讨论该话语标记语的翻译策略,为提升网络交际效果提供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石化现象"是当今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对"石化现象"的定义、分类、成因做了初步评述,尤其关注成因中的学习策略。通过非结构性访谈的研究方法,归纳了6类学习策略对"石化现象"的影响,提出了应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语里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以此拟从大学校园这一典型'言语社团'入手,分析大学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条件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并通过实例进而解析校园内语码转换现象独特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俄国形式主义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规定性与历史意义的文学理论形态,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走向与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真正被中国学界所熟知却是始于1980年代。四十余年来,我国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译介与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其的误读误用乃至过度阐释,以至未能被中国文论充分有效征用等问题,亟需从原典翻译、拓展与转换研究视阈等多个角度掘进,以期对俄国形式主义作出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与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