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碳足迹”视角下的低碳城市规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宏宇  郭湘闽  褚筠 《规划师》2010,26(5):9-15
从科学计量碳排放的工具—"碳足迹"的视角出发来探讨低碳城市的规划问题可以发现,"碳足迹"与城市规划的结合对低碳城市的营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一级碳足迹与二级碳足迹入手探索其与城市规划的结合点发现,低碳城市规划与"碳足迹"的结合主要应关注能源消耗、交通出行、生活习惯、工作方式4个层面,其中最有效的减碳作用还是以考虑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出行模式之间的关系为主。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0,(Z2)
近年来,广州单位能源利用的碳足迹产生的经济价值有所提高,碳足迹强度有所降低,在碳足迹总量增加的同时,能源消耗的碳足迹效益逐年变好,碳足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未来,广州应转变传统高消耗、高排放、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碳足迹"概念引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发展循环经济、调整能源结构、扩大碳汇及推广实施碳足迹标准。  相似文献   

3.
苑金生 《石材》2011,(12):34-36
产品碳足迹分析的计算方法有若干种,但至今为止运用较普遍的是英国标准协会、碳信托公司和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联合发布的新标准PAS2050。本文介绍了PAS 2050标准的起源、进行碳足迹评价的程序、进行碳足迹评价信息的使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碳足迹评价方面开展的工作。了解《PAS 2050》标准,应对国际"碳足迹"。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环境危机和缓解国际减碳压力,建筑业应积极使用"碳足迹"评估工具检测碳排"热点"并采取减碳行动。然而当前我国建筑业"碳足迹"评估暂缺乏评估规范与适用"碳排"数据库,使得减碳工作实施困难。2014年10月,我国台湾省"低碳建筑联盟"LCBA创立了全球第一个"建筑碳足迹认证制度"。本研究借鉴台湾省经验提出以下发展策略:优先建立住宅建筑运营阶段的详评系统,并着重消减住宅建筑运营阶段的碳排量;为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减少碳排,优先处理"碳排"高但经济贡献小的阶段;建立符合国情的建筑业"碳足迹"评估规范和相关数据库;为促进高效评估的尽早实施,建筑业"碳足迹"的评估规范应平衡评估可操作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2)
"产品碳足迹"计算包含产品的原材料、制造、分销/零售、消费者使用、最终处置或再生利用五个阶段。如果仅生产单一产品的组织,在进行"产品碳足迹"计算的同时还进行基于组织的温室气体(以下简称"GHG")计量,那么在同一个数据取值的时间段,"产品碳足迹"中的制造阶段与基于组织的GHG计量的结果之间是否会有异同?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对这种情况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结论:在限制条件下,"产品碳足迹"制造阶段的GHG排放和基于组织的GHG排放量值相等。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从"碳足迹"开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建议积极探讨城市本身对其碳排放之基线分析、未来情景比较、减量方法和范畴等科学数据供政策情景分析。城市应制定以低碳经济城为规划目的之一的总体规划,进行全面之审计,评估本身之"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作为城市规划特别是总体规划编制决策之基础,再通过各种规划内容和机制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低碳技术、低碳城市在空间和资源规划提供明确支持措施。  相似文献   

7.
陈煜  孙慧 《城市规划》2015,(12):28-32
采用基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和不同土地利用的碳承载能力计算石油型资源城市的生态赤字,并结合不同产业空间划分对8个石油型资源城市不同产业空间碳足迹进行测算。研完结果显示:(1)我国石油型资源城市现阶段的生产性土地面积远远不足以补偿碳足迹,生态赤字为1 957.39hm~2,相当于研究区域总面积的近3倍。(2)生态赤字总量最大的为东营,其次为大庆,总量最小的是玉门和任丘。而人均生态赤字较大的城市为东营和克拉玛依,最小的是茂名和濮阳。(3)不同产业空间碳足迹总量上,工业空间碳足迹最大,占碳足迹总量的48%:其次为生活、商业空间,占42%;其他空间碳足迹一共占到10%。因此,石油型资源城市短时期内应走"支柱产业广化深化"低碳发展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渐去资源化"和"多元化"的长期低碳转型目标。  相似文献   

8.
低碳校园建设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本文以北京大学校园为案例,利用办公设备碳足迹、交通设备碳足迹、资讯设备碳足迹、家电设备碳足迹和其他类别的碳足迹五大指标体系估算校园碳足迹,并据此提出低碳校园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日前,绿色建材评价管理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由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共同承担完成的"将碳足迹量化指标纳入绿色建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研究"课题专家验收会。该课题系统地研究了国内外产品碳足迹的发展现状、计算方法和标准,提出了将建材产品的碳足迹量化指标纳入绿色建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并选择了七类典型建材产品进行验证性评价。验收专家组听取了  相似文献   

10.
从装配式建筑发展、碳足迹测算及评价、碳排放量研究现状、碳足迹评价体系4个方面,对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碳足迹评价进行梳理。研究表明,传统建筑碳足迹测算以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实测法及质量平衡法为主,而排放因子法作为国际碳足迹测算最有效方法,因碳足迹因子库的建设滞后而难以推广使用,因此建立地域动态碳足迹因子库是进一步完善碳足迹测算的重要内容;装配式建筑的碳足迹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并未深入到物化阶段,导致碳足迹规律研究不到位,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测算模型,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碳足迹规律,为实现碳减排提供技术支持;现有研究都是以大环境视角为主,对于户型与碳足迹的关系的研究力度较小,亟须对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碳足迹测算标准、碳足迹测算系统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且从各种类型建筑物和不同户型角度进行研究,进一步促进建筑全面降低能耗与碳排放量,为装配式建筑碳足迹评价及节能减排策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2)
<正>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行业的科学发展,养猪业同样也要做到保护环境,实现人猪和谐,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道路。一、"碳足迹"和养猪业的关系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温室效应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及公众的重视。为了形象而准确地衡量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环保组织和学者提出了"碳足迹"的概念。碳足迹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特  相似文献   

12.
张兵  王正  朱超 《山西建筑》2011,37(32):185-186
阐述了碳足迹的定义,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碳足迹的内涵,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上海、天津、重庆和沈阳的碳足迹及碳足迹强度,对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重庆市水泥生产厂家的工艺流程分析碳足迹的影响要素,研究碳足迹计算模型和计算过程,形成适用于水泥生产厂家的碳足迹计算方法,为水泥产业碳足迹计算提供了科学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4.
邱红  金广君  林姚宇 《规划师》2011,27(5):21-27
将碳排放评估技术融入现有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体系,是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规划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从碳足迹计量和碳排放审计的基本原理出发,针对城市的四类低碳物质要素,可提出适用于中微观尺度城市设计项目的碳排放评估方法,包括固定碳源碳排放评估、移动碳源碳排放计量、过程碳源碳排放计量、自然碳汇碳清除计量.  相似文献   

15.
将物化阶段温室气体排放归结为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运输等三大碳足迹来源,以其构成建筑物物化阶段碳足迹,并基于BIM技术及《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获取建筑的材料及机械工程量清单,运用碳足迹因子法计算三类碳足迹,形成建筑物物化阶段碳足迹计算快速模型。结合案例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与可信性。  相似文献   

16.
为明晰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碳足迹及其关键来源,构建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在探究装配式建筑减排潜力的基础上,从生命周期阶段、建设与使用活动两个层面分析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碳足迹分布特征,探讨使用寿命对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取暖、制冷、照明等活动组成的运营维护阶段是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碳足迹的主要来源;随着使用寿命的增加,装配式建筑年碳足迹先降低后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及低碳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随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的广泛应用,装配式混凝土建(构)筑物的碳足迹测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建筑碳足迹测算的基础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清单分析法对装配式混凝土水池物化阶段开展了碳足迹实例测算,进而梳理了构筑物碳足迹测算过程及注意事项,为建(构)筑物的碳足迹测算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邢蓉 《江西建材》2014,(3):17-17
城市规划,关乎生态文明,更是造就"宜居"、"乐居"城市的实践和理论载体。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城市规划必须体现人本关怀和助推人的全面发展,方能彰显城市规划的核心内涵。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以人为本"城市规划的价值内涵,并提出"以人为本"在城市规划具体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为城市规划的科学化、人文化、生态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厦门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碳足迹计算方法探讨和分析内容拓展的基础上,以厦门市为例,估算了2005-2012年厦门市碳足迹、碳承载力和净碳足迹,对其动态变化过程及人均碳足迹、地均碳足迹、区域排放强度等指标进行详细分析与总结。认为厦门市当前碳排放相关指标水平有待提升,并从产业、能源、碳汇、空间、政策等方面提出低碳城市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勇  李广斌 《规划师》2009,25(2):56-61
维护公共利益是城市规划的本质要求.通过城市规划中利益主体博弈分析,指出,地方政府利益膨胀而得不到有效遏制是城市规划背离公共利益指向的根本原因,也是城市规划非市场缺陷的根源.认为,城市规划非市场缺陷是政治制度设计的缺陷,超越了城市规划自身改革的范畴;纠正和防范城市规划非市场缺陷的关键是"社会权利"对"政治权力"的制衡,权利的社会回归可以实现公众角色由关注"规划过程"到控制"规划结果"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