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深圳扩建机场的地面交通需求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机场扩建工程为实例,对机场地面交通需求预测的整体思路、方法、步骤和内容等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对国内同类新建或扩建机场的交通需求预测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地开发交通影响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研究了城市中观层次(分区)土地开发的交通影响,使用边际效用概念定义了交通影响。研究认为城市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水平与其路网交通运行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选择了反映局部区域路网交通运行水平的指标和反映局部区域土地利用水平的指标,建立了交通影响模型。  相似文献   

3.
基于活动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与传统方法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敏  陈学武  王炜  万涛 《规划师》2007,23(11):5-7
交通需求预测是合理规划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传统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基于"四阶段"模式,主要面向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而对于短期、微观交通政策的研究表现出局限性.基于活动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以行为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非集计理论建立模型,充分考虑了个人、家庭等多种因素,弥补了传统预测方法的不足,模型更为灵活.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开发交通影响理论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城市中观层次(分区)土地开发的交通影响,使用边际效用概念定义交通影响,使用边际效应概念定义了交通影响。研究认为城市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水平与其路网交通运行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选择了反映局部区域路网交通运行水平的指标和反映局部区域土地利用水平的指标,建立了交通影响模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交通影响分析的容积率确定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纲  冷兆华 《规划师》2011,27(2):93-98
引入交通影响分析方法,通过交通需求预测,外围交通影响评估,定量确定地块的容积率,为容积率的确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避免了以往"就地块论地块"确定容积率的弊端,增强了容积率确定的科学性,有效促进了土地开发合理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开发活动较为活跃,探索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模式对于预测新建站点土地使用布局状况及规划方案的调整至关重要。以长沙市地铁2号线为例,解释并分析了引入以政府调整土地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发展(SOD)模式和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TOD)模式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周边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初步探索出不同种类站点适用的土地开发模式。结果表明:城市型、开放居住型、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适合TOD为导向土地开发模式,传统居住型、产业型适合SOD为导向土地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的土地开发提供借鉴,促进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央商务区以商业与商务办公用地为主,交通出行的潮汐特性和高峰特性均非常明显,在路网交通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控制用地开发强度是解决中心商务区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研究基于交通承载力及土地利用条件(OD分布)约束,建立以区域用地最大开发强度为目标的交通模型,并以南宁市龙岗片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例,推算各交通小区的最大交通生成量及极限容积率,确定区域最佳的用地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嘉定区白银路地下车库项目为载体,阐述了城市立体交通空间利用经研究、探索,并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过程,为新建公共项目提升设施综合利用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改善城市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彭一力 《城市建筑》2022,(24):15-18+52
针对城市更新区域地下空间规划存在的可利用土地零散、既有建筑与保护限制、潜在交通拥堵等突出问题,重点考虑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与难以更改的特征,本研究尝试将地下空间规划中的交通研究进行前置,在地下空间规划开展前进行地上及地下交通研究,理清区域交通情况,制定合理的区域交通发展策略,为后续区域地下空间规划提供依据和规模支撑,避免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中出现重大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在城市规划中选择与土地利用模式相适应的交通模式是解决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的根本办法.带状城市由于具有独特的区域空间特性,不适宜采用棋盘式、环形放射式等传统的城市交通模式,而应采用节点走廊交通模式.  相似文献   

11.
陆礼 《现代城市研究》2012,(6):79-82,104
交通需求管理是解决当前我国城市交通拥堵与高碳排放问题的当务之急。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理念是引导人们采取科学的交通行为、理智地使用道路交通设施及其有限资源。结合各国的实践,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主要策略有:坚持公交优先、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发展自行车交通、土地使用与交通用地联合规划、推行步行化模式等。  相似文献   

12.
韩杰斌 《山西建筑》2007,33(26):49-50
从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的互动关系和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模式的互动两方面阐述了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提出了优化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资源利用的策略,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指出了新区开发面临两大压力,即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甚至枯竭的压力和小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的道路交通拥堵的压力;提出了从新区规划、建设和政策三个层面建立新区开发与公交优先互动机制,并指出了其内涵和外延;重点从资源配置、路权区分、交通工程、需求管理、公交新模式、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区公交优先发展若干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上海市郊区空间规划与轨道交通规划的协调关系从空间规划入手,构建"建设用地交通发生量法",测算由规划建设用地产生的轨交需求,分析轨交需求和规划轨交线路承载能力的协调关系,又从轨交规划入手,构建"轨交支撑范围法",通过分析轨交线路对沿线规划建设用地的支撑能力,评价规划建设用地和轨交线路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关系表明:通过对空间规划建设用地产生的轨交需求进行测算,发现郊区轨交规划基本能够满足郊区规划建设用地产生的轨交需求,但部分线路仍存在规划建设用地产生的轨交发生量与轨交承载能力不匹配的现象;而通过分析轨交规划对规划建设用地的支撑能力,发现轨交规划与空间规划之间的空间布局协调性良好,郊区规划建设用地中50%以上处于轨交沿线3km的范围内,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轨交线路与规划建设用地布局不相匹配的问题。此外,两种方法适用于快速粗略地估算空间规划所产生的交通量,以评价城市轨交规划是否能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土地利用形态的交通生成预测理论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石飞  江薇  王炜  陆建 《土木工程学报》2005,38(3):115-118
从土地利用形态与城市交通的密切关系入手,研究交通生成预测关于土地利用形态的模型。以士地利用规模、性质和强度作为影响交通生成的主要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各类用地的单位面积出行吸引权重,引入“容积率”的概念,建立基于土地利用形态的交通生成预测模型。给出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科学地确定地下空间需求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首先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什刹海地区用地缺口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以确定本次研究的目标地类,即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进而通过比配法来探究基于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的地下空间需求,并对其进行分区;最后结合什刹海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对什刹海区域进行基于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优化,以期对什刹海地区地下道路的选线及站场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梁海勇 《山西建筑》2006,32(18):316-317
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及方法,论述了交通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阐明了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大足县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小城镇的发展现状,预测了大足县未来5年和10年的城镇化水平与城镇用地的需求量。根据预测,未来大足县城镇用地的需求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用地的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因此,一方面应加大农村居民点的集中和农居用地的整理,在保持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重点小城镇的用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城镇用地的集约化程度,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总的原则是首先保证经济实力强的小城镇的用地,以发展其经济,增强其辐射范围,从而带动整个大足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大足县整体经济水平;其次,对目前经济实力一般,但未来有较大发展潜力而人均用地又较少的小城镇,适当地提高其用地水平;对目前经济实力一般,而人均用地较多的小城镇,要严格控制城镇用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Claims that roadway investments spur new travel, known as induced demand, and thus fail to relieve traffic congestion have thwarted road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ast studies point to a significant induced demand effect. This research employs a path model to causally sort out the links between freeway investments and traffic increases, using data for 24 California freeway projects across 15 years. Traffic increases are explained in terms of both faster travel speeds and land use shifts that occur in response to adding freeway lanes. While the path model confirms the presence of induced travel in both the short and longer run, estimated elasticities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earlier studies. This research also reveals significant “induced growth” and “induced investment” effects—real estate development gravitates to improved freeways, and traffic increases spawn road investments over time. Travel-forecasting models are needed that account for these dyna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