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   总被引:70,自引:23,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忆 《石油实验地质》2000,22(4):307-312
从储层沥青、流体包裹体、油气藏饱和压力/露点压力等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及邻区油气藏的形成主要有4期,海西早期以破坏为主;海西晚期成藏与改造并存;燕山-喜马拉雅早期以正常油藏为主;喜马拉雅晚期保存条件最好,以轻质油和气藏为主。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为:(1)海西期以来下古生界长期持续供油,为塔河油田多期成藏及油气的叠加、复合改造提供了条件;(2)塔河地区长期处于斜坡区,在不同的地史时期始终是古生界海相油气的运移必经之地,是大规模油气聚集和多期成藏的重要条件;(3)多层位有效储盖组合及在时间、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是塔河油田多期成藏及成藏后油气性质变化的重要原因;(4)成藏封闭系统的演化对油气保存、破坏和改造的作用巨大,早期封闭系统的形成与破坏,为寻找重质海相原生油藏指明了方向,晚期封闭系统的重建,为寻找次生、原生轻质油气藏及天然气指明了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储层主要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上段、中段和下段,与上覆泥岩组成3套储盖组合,其油气藏类型可分为构造 地层复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地层超覆油气藏。岩心微观观察、原油地化特征、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以多期充注、多期成藏为特征,加里东晚期-海西期为稠油、沥青主要形成期,可动油成藏期为喜山期。油气成藏主要受古构造及其演化、断裂-砂体-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体系以及优质储层的控制,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多期充注、多期调整、喜山定型、储层控富、输导控藏”。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资源潜力可观,志留系剥蚀尖灭线附近有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志留系发育3种油气藏类型,分别为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复合油气藏。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志留系油气藏经历多期成藏和改造过程,油气成藏可以概括为“多期充注、多期调整、晚期定型”。构造及断裂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的运聚及分布,志留系断裂活动期次和油气充注期次一致,断裂的发育程度控制了志留系油气运聚;河口砂坝和潮汐水道等相带发育的优质储层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油气主要富集在志留系剥蚀尖灭线附近形成的圈闭中。塔河油田构造地层类型油气藏以在塔河南部地区为有利区,志留系原生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托普台地区。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西部奥陶系油气资源类型多样,纵向整体含油,成藏过程极其复杂。从多元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动态配置关系角度出发,综合典型油藏解剖、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古构造演化、成藏期和输导体系等研究,以古构造与走滑断裂叠加控储、控藏、控聚的思路重新认识塔河油田中西部油气成藏动态过程,建立了复式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烃源岩长期生排烃、多期充注成藏及混合改造、古构造控制运聚方向、走滑断裂垂向输导与侧向调整、多类型缝洞储集体大规模发育。油气成藏动态过程具有早期"垂向输导、侧向汇聚、古隆控富",晚期"原地烃源、纵向运聚、断裂控富"的特征。不同期次、不同性质的油气混合成藏,造就了奥陶系现今复杂的油气面貌。重质油区以早期成藏为主,与加里东中晚期古构造高部位有关,后期充注较弱;而轻质油区以晚期成藏为主,主要受走滑断裂垂向输导和近距离侧向调整控制,在NNE向断裂带及与NNW向断裂的交会部位最为富集。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烃类流体包裹体与成藏年代分析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区主要有3期烃类包裹体,分别记录了油、凝析油气和干气的充注历史,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晚第三纪康村早、中期(距今10~17Ma)、康村晚期-库车早中期(即今3~10Ma),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距今1~3Ma),前2期为轮台凸起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形成三叠系湖相油藏以及侏罗系煤成凝析油气藏,第3期是库车前陆逆冲带天然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主要形成高-过成熟气藏以及少量次生油藏,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主要有2~3期烃类包裹体,分别形成于晚海西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晚海西期是现存古生界原生油藏的主要形成时期,燕山期特别是喜马拉雅期是古油藏调整而形成次生油藏的时期,喜马拉雅期也是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形成的油藏已普遍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阶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修祥 《勘探家》1997,2(1):16-19
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的多旋回性决定了油气在藏的旋回性,成藏旋回反映了油气地这聚演化史。文章根据柯坪隐伏构造的石油地质条件,认为在柯坪隐伏构造层中有可能找到未被后期破坏的,于第二成藏旋回期形成的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北部于奇探区是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探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储层预测、荧光薄片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综合研究了于奇探区哈拉哈塘组和阿克库勒组碎屑岩的油气成藏条件,建立了油气成藏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区内油源主要来自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油源较充足,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储集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为大容积、中等-高渗透性储层,有利的储层分布区位于YQ3-YQ4-LX4-LX2井区一带;盖层封盖能力好,最有利的保存条件分布区位于于奇探区南部;圈闭类型主要为低幅度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至少发生了3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即燕山期、喜山早期和喜山晚期,油气分布主要受低幅度背斜和断层所控制;成藏模式为它源-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或古生新储-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成藏演化经历了2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近期的油气勘探作业已在塔河油田西南部石炭系巴楚组砂砾岩段(C1b1)、泥盆系东河砂岩段(D3d)、下志留统(S1k)钻遇油气层,其中T707井、S112-2井于C1b1,T727井、TP1井于D3d分别获工业性油气流,充分显示出该区古生界碎屑岩地层的勘探潜力。为此,通过综合研究区域烃源岩特征与油源对比、储盖及圈闭条件、圈闭类型、运移通道和成藏期次,发现该区古生界碎屑岩地层具有油源断层与晚期构造共同控制、晚期成藏的特征,即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主要于喜山中、晚期沿“油源断层”和“疏导层”大量充注于喜山期形成的构造圈闭和构造-地层复合圈闭等油气集聚的有利场所中,喜山中、晚期为该区成藏的关键时期。成藏规律的总结与成藏模式的提出,为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的多旋回性决定了油气成藏的旋回性,成藏旋回反映了油气运聚演化史。文章根据柯坪隐伏构造的石油地质条件,认为在柯坪隐伏构造层中有可能找到未被后期破坏的、于第二成藏旋回期形成的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藏成藏演化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塔中4油气田是目前塔里木盆地已发现的最大油藏,位于塔中隆起中央断垒带东段的塔中4构造上,油藏为断背斜所控制。通过恢复圈闭的成藏历史,探讨了油气可能的运聚地区,其成藏演化历史经历了3个阶段,即晚古生代动态成藏模式阶段,中生代幕式藏模式阶段及新生代气控成藏模式阶段。表现为油藏早期改造后油气向上散逸,油藏晚期改造后油气先向上后向东运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石油地质条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发现。充分展示了在塔里木盆地寻找特大型油气藏的广阔前景。通过对该区钻井,地质及化验分析和测试等资料综合研究后指出,三面逢源,油气供给充沛;孔,洞,缝是良好的储集网络空间;盖层叠合,层层封盖遮挡条件好;良好圈闭;断裂与储集层是油气运移通道;后期改造破坏较小,保存条件良好等等是形成塔河油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岩溶缝洞型油藏,大型溶洞是其主要的储集空间。目前单井注水替油已取得突破,但占储量80%的多井单元注水开发尚处于实验阶段。结合数值模拟和注水实践总结,开展了多井单元注水增油的机理研究,并初步总结出了“低注高采、试注判断连通实时调整、单元整体温和注水、井组差异管理”的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模式,在现场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3.
从油水相对渗透率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出发,对丁型水驱特征曲线(纳扎洛夫水驱特征曲线)进行了推导,从理论上证明了丁型水驱特征曲线直线段斜率的倒数同地质储量呈线性关系。通过对塔河油田12个单元区块的统计,验证了这一结论,同时确定了缝洞型油藏的线性比例系数为6.4,建立了利用丁型水驱特征曲线计算地质储量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对塔河油田T7-607单元和T7-615单元的单井井控储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同地质认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利用该方法计算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井控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后,含水率上升迅速,产油量很快下降,后期堵水作业困难,措施费用高。根据水平井见水特征,利用物理模拟、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了均质和非均质油藏水平井的水淹模式。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层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藏地层压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油藏工程参数,而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所测得的地层压力中常出现前小后大的现象,给油藏工程分析带来许多困难。笔者根据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特点,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常规油藏工程方法与油藏具体特点结合,通过原油在纵向上的重力分异现象推出油藏地层压力梯度也应随深度变化的思路,很好地解释了碳酸盐油藏地层压力前小后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勘探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塔河油田古生界碳酸盐岩超深层缝洞型油藏的勘探开发这一世界级的难题,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近几年来开展了深入,不懈的科技攻关,逐步形成了一套从三维地震成像处理到精细解释,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与评价,油气判别到储集层酸压改造,测试,完井技术以及欠平衡钻井技术,水平井,直井侧钻技术等一套适合于塔河油田古生界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勘探的方法技术系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套技术系列对其他地区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与开发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塔河油田442口钻遇奥陶系井的岩溶型储层段的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受到了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两期岩溶作用的改造,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低温大气水条件下,受控于构造(原型盆地、构造变形)、层序(结构、样式)、岩相(沉积相、成岩相)、流体(地表、地层、深源)和时间等5种因素,形成了储集类型多样、非均质性强、分带性明显的岩溶缝洞储集体。北带以大洞、大缝为主,中带为孔-洞-缝型,南带为局部有孔、洞的裂缝型储层。不同地区和层系主控因素各不相同。塔河北部地区在长期和多期的暴露过程中,发生了多期岩溶旋回的叠加,储层形成受控于以表生岩溶为主的单因素多期复合作用,形成了3套洞穴型储层;在上奥陶统覆盖较厚的南部地区,由于暴露时间短,岩溶作用相对较弱,有利储层的发育同时受古地形及暴露时间、高能相带、断裂裂缝分布和后期埋藏溶蚀等多因素的联合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模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具有多期成烃、多运移通道、多期成藏的特征。根 据塔河油田及其区域地质情况.论述了断层及构造裂隙不整合面和古风化壳.奥陶系孔、洞缝和连通砂体四类输导系统。它们控制了不同时代,不同储集层油气的运移聚集.制约了不同区块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根据输导体系对油气运聚的控制形式与状况,可以划分为网络型运移聚集模式和折线型运移聚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由于储集层埋藏深、温度高、厚度大,原油粘度大,给酸化压裂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根据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酸化压裂改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着重介绍了塔河油田的储集层特征、酸化压裂机理及高温超深井酸化压裂技术应用的基本情况,以及塔河油田高温超深井酸液配方体系、酸液的注入及返排工艺及特点;推荐了塔河油田酸压裂地面施工参数及酸化压裂管串结构;对酸化压裂效果从其产生的裂缝形态、产量及经济效益几方面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具有多期成烃、多运移通道、多期成藏的特征。根 据塔河油田及其区域地质情况.论述了断层及构造裂隙不整合面和古风化壳.奥陶系孔、洞缝和连通砂体四类输导系统。它们控制了不同时代,不同储集层油气的运移聚集.制约了不同区块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根据输导体系对油气运聚的控制形式与状况,可以划分为网络型运移聚集模式和折线型运移聚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