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深知识”是大学教育的基础理念,复杂性思维以非线形思维、整体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为特征。从此视角关照,高深知识以复杂系统为对象,是专家长期的实践结果,蕴涵着权力、利益等社会因素,其表达形式是专业化的、深奥的、缄默的,具有复杂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大学教育的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评价等都应符合高深知识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大学课程生成机制是当今高教研究的热点问题。何种大学课程生成机制最适应我国国情 ?文章分析了我国大学课程生成机制的历史演变及国际上大学课程生成机制的变化趋势 ,提出了建立“一主多元”的大学课程生成机制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授"集群化"发展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大学产生以来,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大学生活中,教学活动始终是大学教授职业生涯中的唯一内容。18、19世纪,伴随着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大学的职能得到了拓展,大学教授的职业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教授“集群化”发展的前提;随着近代科学的蓬勃发展和高度分化,以个人研究为基础的知识生产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使教授的工作方式逐步走向“集群化”;大学组织结构的松散性为教授“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研究当代大学课程设置,从江泽民同志“要了解当今世界必须了解宗教”这一论断出发,提出中国高等学校开设公共通识课“宗教文化”的设想。文章建议区别作为信仰的宗教与作为文化的宗教,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大学开设公共通识课“宗教文化”的思路、学校课程中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取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在“新经济”中的作用。文章在对新经济的诉求、知识生产的变化、ICT驱动经济活动的集约化效应、和知识网络的开发等面度上,在高等教育与大学应该保持它们传统的批判功能与文化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这项考察。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在“新经济”中的作用。文章在对新经济的诉求、知识生产的变化、ICT驱动经济活动的集约化效应、和知识网络的开发等面度上,在高等教育与大学应该保持它们传统的批判功能与文化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这项考察。  相似文献   

7.
教育"科学化"运动,促使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掀起了科学的热浪.各大学教育学科不仅应用教育实验和教育测验等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设置大量科学课程、成立教育学术研究机构、出版大量科学译著和编著等措施加强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教育"科学化"运动使大学教育学科的学术性不断增强,学科建设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8.
大学隐形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及疏导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基是建立在隐形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大学应该通过组织的学习来获取大量的隐形知识,再通过隐形知识在组织内的交流与转移,形成隐形知识共享,使组织内部的隐形知识得到全面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但大学隐形知识共享往往要受到知识本身的特性、教师的价值观点、社会传统文化、个体心理特质和大学组织结构等多方面障碍因素的影响,有必要采取构筑大学内部知识网、实施完善的激励机制、降低人员知识差异、改变大学内部组织结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推进知识团队学习等策略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9.
在密执安大学时期,杜威曾参与和领导了该校哲学系的课程改革,此间提出了其大学课程观.他认为,大学教育须为人之自由和人性完满服务,为达到这个目的,在课程上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成为哲学家";他把新课程分基础、中间和高级三个层次,扩充了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前沿性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按层次、分课程地采用讲座、习明纳和实验室的教学方法.杜威关于学术性课程与实用性课程的统一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学工作的追求是启发学生看见人类知识的边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存在三种不同的看见知识的状态:观影式学习、旁观式学习、眺望式学习。其中,眺望式学习是人文社会科学经典文献阅读课程试图塑造的学习状态。人文社会科学经典文献阅读课程的课程设计解决的是“看什么”的问题,教师通过对文献的精心选择和系统展示,达到“勾勒人类知识边界”的目的。教学设计解决的是“如何看”的问题,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通过讲述、辩驳、表演、研讨环节实现学生的沉浸式阅读,达到“呈现人类知识边界”的目的。教学测评解决的是“看到哪”的问题,通过评价学生和评价教师两个维度来衡量教学效果,为学生“拓展人类知识边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学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其发展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教育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学术-教育”共同体.大学性质是探讨大学教学自由的逻辑起点.教学自由的合法性及其限度随着大学性质变迁而变化.教学自由是教师学术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术自由并非教学自由的唯一合法性基础.现代大学是一个“学术-教育”共同体,学术性和教育性是其根本属性.大学教学活动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交集.大学的学术属性和教育属性是大学教学自由及其限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第一部分简论知识的切题性及语境、总体性属性、多维度属性与复杂性等影响认知的因素;第二部分简论一般性智能及二十世纪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化对切题性知识的肢解;第三部分分析二十世纪(高等)教育中影响切题知识获取的三个基本问题:知识分割与封闭式专业化、还原与分离、虚假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已用"现象的教育省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常见“已用”现象,反映我国教育的种种问题。我国教育在追求知识量扩张的同时,更要追求知识质的提高;应该强调接受和模仿,更要强调发现和创新;应该重视储存式积累,更应该重视批判性思考;这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前提。  相似文献   

14.
大学有效教学是教师的创造性教学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相统一的过程.从过程哲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的课程、教学与管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知识习得”和“以创新思维为导向的师生发展”成为大学有效教学的目标归属;问题共同体、具有较高学科研究水平和教学学术修养的教师、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富有探究精神的学生以及“我-你”的师生关系成为影响大学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通过引导社会公众的价值理想、营造支持有效教学的大学管理文化,以及关注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措施,使大学有效教学成为可能,实现大学在人类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搭建桥梁的责任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校课程与文化科学知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校课程与文化科学知识的关系问题既是高校课程研究领域的一个基础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仅从课程与知识分类、课程与知识效用、课程与科学技术知识等三个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一些探讨。目的在于为高校课程研究者提供一些关于这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的信息,并为课程改革者的改革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论隐性课程与大学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构成大学总课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显性课程主要构成人才的骨骼框架,隐性课程主要构成人才的灵魂血肉,它们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这一教育终极目的。隐性课程是一种“软课程”,是一种非理性教育,它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以氛围、风格、环境等方式体现出来。人文底蕴越深厚的大学,其隐性课程的表现样式就越多样化。大学精神主要是靠隐性课程来存储和散发的,它是大学的形象和标志,是大学的精气神。隐性课程的习得必须要亲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隐性课程对提升大学品位有重要意义,能帮助大学达到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国立大学教师的聘任问题上,政府所颁法律法令对于“本土派”与“海归派”,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但是,在国立大学的聘任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却往往是重“海归”而轻“本土”。不过,随着近代聘任制度的发展,此种聘任取向也逐渐地被得以修正。  相似文献   

18.
国家租金激励与中国大学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9年以来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应的计划经济是传统大学治理模式的主要解释变量。由此建立的以行政等级激励为核心的国家租金激励模式成为公立大学的主要激励模式,这种模式的传导性影响是以官僚崇拜、权学交易为特征的依附性媚俗的扩张,从而大学精神沦丧,大学的知识创造与知识传承的使命落空。现代大学治理要求大学融资多元化,政府逐步退出大学具体的经营事务,大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确保自由、多元的大学精神的重建和存续。  相似文献   

19.
大学战略管理基本模式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战略管理是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详细描述大学战略管理的三种基本模式,即菲利普.柯特勒与帕特里克.E.墨菲的“五阶段模式”、乔治.凯勒的“十阶段模式”及霍华德.戴维斯的“六步骤模式”,最后从各自的功用角度对三者进行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20.
冲模结构知识库知识与控制性知识的表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模具设计知识的类型和特点,研究了CRB系统中冲模结构知识库知识与控制性知识的表示方法,导出了符合工程设计习惯的冲模结构知识库知识表示方法-典型冲模结构特性图和与其对应的适合于CBR推理的控制性知识表示方法-基于冲模结构特征的产生式规则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