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了对发动机排气噪声进行实时控制,分析了发动机排气噪声产生的机理、噪声频谱特征,并利用基于自适应算法的有源消声控制技术对发动机排气噪声进行了实时控制分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自适应有源消声控制技术能够实时地对排气噪声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力变压器低频噪声问题,探讨有源噪声控制的设计方法,提出基于参数化线性滤波器优化的有源噪声前馈控制算法,同时给出了信号检测传感器的布放方案,并通过误差传感器展示噪声消除的效果.该有源噪声控制器能实现电力系统设备的噪声自动检测,并根据设备噪声的具体情况实施控制以达到降噪的目的.以220kV电力变压器有源噪声控制为例,实验结果证明,利用有源噪声控制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设备低频噪声的控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有源噪声控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源噪声控制技术是集噪声工程,计算机和自适应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已成为国内外噪声控制界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在原有的噪声被动控制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又发展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它能有效的降低低频噪声,但是对于高频控制效果不理想.为此针对高频的实时性和不可控性进行分析,设计了一套采用电流跟踪和桥式放大电路技术的有源滤波的输出电路.并基于Matlab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证明了系统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有源噪声控制技术以及发动机有源消声电子实验台的设计和搭建等内容.重点阐述了有源消声电子实验台控制系统的声音信号的信号采集、回放,左右声道信号的分别控制,系统音量控制,以及通过计算机的串口与摩托罗拉单片机进行通讯的设计过程与实现方法.在有源消声电子实验台上用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了有源消声的理论性实验,验证了工作台和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车内噪声的现状,指出了低频噪声是目前车内噪声的主要成分,结构振动是低频噪声的主要噪声源,车内吸声材料对低频噪声作用不大。同时,对各国研究车内固—声耦合的理论与方法作了综述,并提出今后尚需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某试验车型在怠速和N档全油门工况下排气口噪声很明显,对车内噪声影响很大,怠速排气口和车内55 Hz对车内整体声压级贡献较大.应用比利时LMS公司的Test.Lab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通过更换不同状态的样件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N档全油门加速行驶中,排气口噪声2阶对车内噪声2阶贡献很大,降低排气口噪声2阶声压级对车内噪声改善很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发动机激励对车内振动和噪声的影响,通过对某款国产乘用车进行振动和噪声测试实验,采集加速工况下的发动机悬置振动信号和车内振动与噪声信号,利用阶次分析方法对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车内振动和噪声产生的原因.通过计算各个悬置的隔振率,分析悬置隔振性能对车内振动和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左悬置和右悬置隔振性差是引起车内振动的主要原因,后悬置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因素,发动机激励传递到悬置系统产生的振动是引起车内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车内噪声的声品质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试验的车内噪声的声品质优化方法。车内噪声被分成由ERB临界频带组合的若干子频带噪声,并且每一子频带噪声的强度有降低、保持、增强三种变化状态。根据试验设计原理进行了不同车速时车内噪声的正交试验,分析了子频带噪声对声品质的影响,并得到了优化车内噪声品质的优水平、最优组合和主次因素。通过实验,对用该声品质优化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声品质优化方法可用于产品的声品质优化改进,并指明了改善车内噪声品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型MPV轿车高速行驶时车内低频轰鸣噪声问题,对该车分别进行工作变形和底盘悬架系统对车内噪声测点的传递路径分析发现,横向推力杆是车内低频噪声的产生激励源。为节约成本,采用在横向推力杆上安装附加质量块的方法解决车内低频噪声问题。通过理论计算确定附加质量块的大小和安装位置,并对安装附加质量块后的车内噪声进行测试,发现附加质量块的安装可有效降低该型轿车车内低频噪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汽车减振降噪控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汽车噪声的产生机理入手,分析了噪声传播的途径,从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两方面对汽车减振降噪技术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实际应用的降噪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于宝成      李海山    王春梅      刘舰维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5,37(7):45-48
为了降低航空外场的环境噪声,提出了一种将主动降噪技术运用在航空外场中的方案. 用音频和声学分析仪对航空外场发动机的噪声进行采集,得出航空外场噪声的频谱图;通过主动降噪芯片AS3502以及相关的硬件电路对频谱图中频率范围为800Hz以下的低频噪声进行降噪处理,得到处理后的音频信号,并通过Matlab仿真显示;将仿真结果与经过物理隔音处理后的噪音信号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表明主动降噪技术在低频范围内可将总体信噪比提高6dB,有效地降低航空外场的噪声.  相似文献   

13.
Active Noise Control of the Heavy Truck Interior Cab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noise of the heavy truck interior cab effectively,the active noise control methods are employed. First,an interior noise field test for the heavy truck is performed,and frequencies of interior noise of this vehicle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pectrum analysis of acquired noise signal,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main frequencies of interior noise are less than 800Hz. Then the least squares lattice (LSL) algorithm is used as signal processing algorithm of the controller and a closed-loop control DSP system,based on TMS 320VC5416,is developed. The residual signal at driver's ear is used as feedback signal. Lastly,the developed ANC system is loaded into the heavy truck cab,and controlling the noise at driver's ear for that truck at different driving speeds is attempted. The noise control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ab interior noise is reduced averagely by 0.9 dBA at different driving speeds.  相似文献   

14.
以从4种类型轿车内采集到的16个不同噪声样本为评价对象,通过主观评价试验和统计分析计算建立了以心理声学客观参数描述主观评价结果的车内声品质分析模型,确定了稳态工况下车内噪声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响度和尖锐度。并依此对声品质最差的两个样本实施了主动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车内噪声的响度、尖锐度均减小。应用所建立的声品质模型进行计算,并结合二次主观评价试验结果验证声品质改善效果,两种方法均显示声品质烦躁度等级下降了5级左右,证明了主动控制方法用于改善汽车声品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用主动噪声控制法改善车内声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4种类型轿车内采集到的16个不同噪声样本为评价对象,通过主观评价试验和统计分析计算建立了以心理声学客观参数描述主观评价结果的车内声品质分析模型,确定了稳态工况下车内噪声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响度和尖锐度。并依此对声品质最差的两个样本实施了主动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车内噪声的响度、尖锐度均减小。应用所建立的声品质模型进行计算,并结合二次主观评价试验结果验证声品质改善效果,两种方法均显示声品质烦躁度等级下降了5级左右,证明了主动控制方法用于改善汽车声品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有源噪声控制(ANC)问题,将滑模变结构技术引入有源噪声控制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技术的噪声有源自适应控制方法,给出了一种在线参数自适应学习算法,证明了闭环控制系统在Lyapunov意义下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滑模变结构技术的噪声有源自适应控制比传统的Filter-X控制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管道有源消声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动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围绕声反馈、次通道、非线性、实时性等影响系统工作稳定性和整体消声效果的关键技术问题,分别对管道有源消声系统的控制结构、控制算法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归纳和总结,并指出抗干扰能力强的复合控制结构、自适应鲁棒控制算法、神经模糊控制算法和基于智能材料的阻抗控制技术是其今后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