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3-二氨基吩嗪(DAP)在中性环境中具有强荧光.发现其在酸性介质中能与亚硝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产物在中性环境下荧光很弱,据此建立了一种以DAP为探针,荧光猝灭测定水样中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在最佳测定条件下(0.03 mol/L的硫酸,2.0×10~(-3)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50 min,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435 nm和557 nm),体系荧光强度变化与亚硝酸根浓度在0.1 mol/L~2.1×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9.8×10~(-8)mol/L.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长波长下检测及斯托克位移大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以BODIPY染料为荧光团,Schiff碱结构为识别体的长波长Cu2+荧光猝灭探针。在pH=7.36的缓冲溶液中,当Cu2+浓度达到0.5×10-4mol/L时,探针在最大发射波长为775 nm处的荧光强度减弱40%以上,且识别作用不受其它金属离子干扰。Cu2+浓度在(0.7-3.0)×10-6mol/L范围内,探针的荧光强度与Cu2+浓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以定量检测中性水溶液中的Cu2+含量。  相似文献   

3.
研究基于多巴胺(DA)对N-CQDs选择性荧光猝灭效应,实现了对多巴胺快速准确检测.研究以豆奶同时为碳源和氮源,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高稳定性、高荧光产率的水溶性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I-IR)对N-CQDs进行表征。N-CQDs的粒径在3 nm左右,表面被-COOH、-NH2、-OH等官能团功能化,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优化条件下,DA对N-CQDs的猝灭作用与DA浓度在0. 1~100μmol/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 992 8),检出限为0. 05μmol/L(S/N=3),该方法用于尿液样品中DA的检测,回收率为93. 9%~109. 6%,相对标准偏差为2. 9%~5. 4%.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多巴胺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采用液相反应法在水介质中合成巯基乙酸封端的CdSe/CdS核壳结构量子点,基于Cu2+对量子点荧光的猝灭效应,以CdSe/CdS核壳量子点为荧光探针定量检测水溶液中Cu2+的浓度。研究结果表明:Cu2+的浓度为0.5~60μmol/L时,CdSe/CdS量子点的荧光强度与Cu2+的浓度成良好的分段线性关系,浓度检测限为0.06μmol/L;该荧光探针对Cu2+的检测具有高选择性;对实际自来水样品中Cu2+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量子点的淬灭机理为动态淬灭。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Al3+-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左氧氟沙星(Lv FX)体系荧光光谱。当在SDS-左氧氟沙星中加入微量Al3+后,发射波长463.6nm处产生荧光猝灭现象。据此提出了荧光猝灭法测定微量铝的方法。并确定了反应体系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l(Ⅲ)含量在1.35~5.40μg/m L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猝灭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1.02μg/m L,相对标准偏差1.79%。方法用于牛奶样品的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7%~103.5%之间。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的研究是当下的热点,目前已经涉及到了生物、医学、食品等各个领域,而纳米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对蛋白质的研究。简便、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方法是实现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也是目前市场潜力巨大的方向。但是许多检测方法的荧光探针合成较为复杂以及成本高,且需要使用有毒性的有机试剂。本文中,我们采用氯霉素(CAP)荧光猝灭的金纳米簇(AuNCs@GSH)体系作为探针,通过体系荧光增强效应来检测牛血清白蛋白(BSA)。BSA可以增强AuNCs@GSH-CAP体系荧光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体系荧光增强与BSA的浓度呈正相关。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且荧光效果明显,实现了在10~160μmol/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测限为0.1μmol/L,对于蛋白质的快速检测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基于盐酸四环素能够猝灭邻氨基苯甲酸的荧光且荧光猝灭程度与四环素的量成正比,建立了一种测定微量四环素的方法.在pH9.0的硼砂缓冲溶液中,邻氨基苯甲酸的激发波长λex=321nm、发射波长λem=405nm.四环素的吸收波长在400nm与邻氨基苯甲酸的荧光发射谱重叠,能有效转移邻氨基苯甲酸的荧光能量导致邻氨基苯甲酸荧光的猝灭,四环素的浓度在3.0×10^-6~2.0×10^-5mol·L^-1。与荧光猝灭程度成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7.8×10^-7mol·L.该方法可用于片剂中四环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饮用水、食品、环境和农产品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在酸性条件下,以蛋白质保护的金纳米簇AuNCs@BSA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高灵敏检测亚硝酸钠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亚硝酸钠可以引起金纳米簇的荧光猝灭,在0.3~6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关系,最低检测限为32 nmol/L。利用建立的方法对香肠中的亚硝酸钠进行了定量测定,并与UV-Vis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证明该方法在实际样品检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同时基于AuNCs@BSA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有效地与亚硝酸盐发生荧光猝灭作用,通过圆二色谱,证明在酸性条件下配体BSA的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从而详细研究了AuNCs@BSA的荧光猝灭机理。机理研究为无机小分子与蛋白质保护的金纳米簇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肼含量的检测在化工、环境和生命健康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在近红外区域具有较强吸收的花菁类分子为母体,发展新型光声探针用于肼检测.该探针在波长808 nm处具有很强的光声信号.当探针分子与肼作用后,随着溶液中肼浓度的增高,分子探针在波长808 nm处的光密度D(808)显著下降,而550 nm处的光密度D(550)明显升高,且在肼浓度为0~5μmol/L内,D(808)/D(550)比值随肼浓度变化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新型光声探针在808 nm处的光声信号强度P(808)也随肼浓度增加而降低,并且在肼浓度为0~10μmol/L内,P(808)与肼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肼检测限为0. 50μmol/L.该探针合成方法简单,并能够对肼实现快速高效的光声检测,为今后在体肼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猕猴桃糖蛋白和百里酚在不同温度下相互作用的光谱学行为.结果表明:百里香酚与猕猴桃糖蛋白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百里香酚对猕猴桃糖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荧光猝灭;不同温度下(300 K、310K)两者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85×104 L/mol和5.61×104 L/mol,相应的结合位点数为1.24和1.19;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以静电引力为主,结合距离为2.154 nm;根据同步荧光光谱证明猕猴桃糖蛋白与百里香酚结合位点接近猕猴桃糖蛋白的色氨酸残基.  相似文献   

11.
以L-半胱氨酸为稳定剂,在水溶液中合成了CdTe量子点.以该量子点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猝灭法对尼群地平进行了定量检测.考察了缓冲体系、缓冲液浓度、缓冲液pH值、反应时间、量子点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0.03 mol/L、pH值为5.78的Tris-HCl缓冲液中,当量子点浓度为5.72×10^-4mol/L、反应时间为10 min时,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38-77μg/mL,检出限为0.28μg/mL.该方法已成功用于药片中尼群地平的测定,与中国药典中的标准方法比较,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基于Hg~(2+)诱导罗丹明内硫酯"关-开"环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种简便的罗丹明101内硫酯(1)荧光探针分子并用于环境水样中汞离子的定量检测及活细胞内汞离子荧光成像检测.结果表明:在测试体系中加入汞离子,探针分子1(10μmol/L)溶液荧光显著增强,当加入等当量的汞离子时,溶液的荧光强度增强了68倍,溶液的颜色也从无色变为了粉红色;探针分子1(10μmol/L)对0.1~10μmol/L浓度范围内的汞离子响应呈线性关系,R2=0.994 9,检出限为0.04μmol/L.选择性和竞争性实验结果表明:探针分子1对汞离子有较高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探针分子1可成功用于细胞内汞离子的荧光成像可视化检测.  相似文献   

13.
设计并合成了"D-π-A"绿色发光化合物,2,2-二氰基甲叉-3-氰基-4-(N,N-二乙氨基苯乙烯基)-5,5-二甲基-2,5-二氢呋喃,用IR,1H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了它的结构并测试了其在不同环境中的光谱性质。化合物在氯仿中(1×10-4mol/L)的最大波长吸收峰(λmax)位于535 nm处。在530 nm激发波长的激发下,该化合物显示出很强的荧光发射峰,位于681 nm(氯仿中)处。随着化合物(氯仿中)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增强,但浓度增加至1×10-3mol/L时,出现猝灭现象。溶剂极性也对发射波长和荧光强度产生影响,随着溶剂极性增大,最大发射波长红移且荧光强度增强,从558 nm(苯中)红移到623 nm(丙酮中)。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水溶液中Fe3+和Hg2+的快速简捷检测,以柠檬酸和硫脲为前驱体,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硫、氮共掺杂碳量子点荧光探针。通过透射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荧光分光光度计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合成碳点的形貌特征及荧光性能。结果表明:N—S—CDs的平均粒径为8 nm,分布均匀;表面富有各种官能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强烈的蓝色荧光,荧光量子产率高达36.8%;随激发波长增大,N—S—CDs发射峰荧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440 nm处荧光强度达到最高,并且其发射峰随着激发波长发生明显红移。N—S—CDs对Fe3+和Hg 2+具有较高选择性;Fe3+浓度在40~130μmol/L,Hg 2+浓度40~80μmol/L,荧光强度与2种离子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F0/F=0.021 32c_(Fe3+)+0.349 45和F0/F=0.186 11c_(H...  相似文献   

15.
以1-氯-4(4-氯苯基)酞嗪为原料,用吩噻嗪上氮原子取代1号位的氯原子生成新化合物1-吩噻嗪-4(4-氯苯基)酞嗪(PzCBP),采用核磁、质谱、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选择14种主要的过渡金属及碱土金属阳离子对其进行荧光滴定实验,研究PzCBP对金属离子的荧光响应性质。结果表明:PzCBP在乙腈溶液中的紫外吸收波长为288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13 nm;该化合物具有对Cu2+的选择性荧光淬灭性能,其与Cu2+的物质的量比值为1.0,在0~10μmol/L范围内对Cu2+的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检测限达到0.09μmol/L,能作为Cu2+的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6.
以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花为碳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蓝色荧光水溶性兴安杜鹃花碳点(Rhododendron carbon dots, R -CDs),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 -vis)、荧光发射光谱(FL)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 -IR)等对其进行了表征.表征显示:合成的R -CDs表面存在氨基、羟基、羰基等官能团; 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35 nm和414 nm,具有典型的激发波长依赖性; R -CDs的荧光可被Fe3+离子有效猝灭,同时可对Fe3+离子实现“裸眼”识别.基于R -CDs与Fe3+离子的显色反应特性,制备了一种用于快速检测水中Fe3+离子的试纸,测试结果显示该试纸对Fe3+离子的检测范围为0.5~10 mmol/L,检出限为2.5 nmol,因此本文方法制备的Fe3+离子试纸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氧对荧光的淬灭作用,由荧光探针和高分子基质组成的氧压敏感涂料(PSP),是用于风洞测量空气动力学模型表面空气压力分布的新型压力传感器.研究荧光探针和高分子基质对PSP压力灵敏度的影响,可以为提高压力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提供向导.实验将聚甲基苯基硅氧烷、三氟氯乙烯-醋酸乙烯酯、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甲基氟丙基硅氧烷分别与芘丁酸(PYB)和N,N,N’,N’-四甲苯基联苯胺(TBD)两种荧光探针共混,观察其荧光发射的氧猝灭作用.结果表明,PYB在上述聚合物中的氧猝灭灵敏度和响应时间随聚合物的透氧性而变化,属于扩散控制机理;在氮-氧转换时荧光猝灭时间响应也与聚合物的氧透过率一致;而TBD与4种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导致荧光发射光谱不同程度的位移,即TBD/聚合物体系的氧猝灭灵敏度与探针-聚合物的相互作用相关,而聚合物的氧透过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种利用石墨烯量子点荧光猝灭定量分析糖果中苋菜红含量的方法.讨论了溶液p H值和反应时间对苋菜红与石墨烯量子点相互作用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强度降低(F0/F)与苋菜红浓度(0.5~3μg/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变温实验、紫外吸收光谱和计算荧光猝灭常数对猝灭机理进校了讨论,结果显示苋菜红与石墨烯量子点之间的作用为基于石墨烯量子点与苋菜红生产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此外,该方法被用来定量分析糖果样品中苋菜红的含量,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实际食品样品中苋菜红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一种由二氢硫辛酸包裹的银纳米簇(AgNCs)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活性氧过氧化氢(H2 O2).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等对制备的荧光探针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gNCs具有红色荧光,最佳发射波长为660 nm,平均粒径为2.8 nm.根据H2O2对AgNCs的荧光猝灭现象,荧光探针对H2O2的检测在(2.0~50.0)×10-13 M及(1.0~5.0)×10-3 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检测限为1.6×10-14 M,量子产率为13%.所制备的AgNCs荧光探针检测灵敏度高,检测限较低,可用于检测人体关节炎症部位由氧化应激产生的H2 O2.  相似文献   

20.
在模拟人体血液pH条件(pH 7.4,离子强度0.1mol/L),通过荧光猝灭、位点竞争、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柯里拉京(Cor)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SA的荧光能被Cor静态猝灭,两者间结合常数为2.79×103(298K)、2.22×104(304K)和8.41×104L/mol(310K).根据Van't Hoff方程结果显示,Cor与HSA间的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其作用过程为自发、吸热.基于F?rster能量转移,得知Cor与HSA间结合距离为9.33 nm.位点竞争实验指出,Cor优先结合HSA的位点Ⅲ.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与Cor作用对HSA构象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