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研究其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13—2020年30个省市(除西藏、港澳台外)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我国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直接抑制碳排放强度的提升;我国三大区域之间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存在较为显著的异质性,东部最强,西部次之,中部最弱;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存在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中介的抑制作用,尚未发现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中介的抑制作用。基于此,应继续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减排,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构建2006—2019年我国的30个省级面板计量模型,探讨了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通过静态回归分析,得知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能显著抑制碳排放,表现为“倒U型”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目前处于曲线左侧,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变化趋势,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抑制、中西部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能促进碳排放,但在东部地区作用不显著。空间溢出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对碳排放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因此,应不断加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合理分配要素资源,以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南昌水专学报》2013,(3):29-35
基于三螺旋理论,从信息产业影响产业结构差异化、合理化和高度化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常系数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以2004—2009年中国30个省域的数据为对象,考察了信息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即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省域电子信息产业呈现空间集聚的经济现象.信息产业具有的知识创新技术扩散和溢出效应使得省域产业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从而使得信息产业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4.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环境规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城市生态福利绩效(UEWP)评价框架,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10~2019年我国253个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CETP)的准自然实验,测度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呈现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中部地区最低的分布格局,并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福利绩效,但存在城市类型和地理区位的异质性,该推动作用主要存在于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城市; 此外,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并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但未激发区域波特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通过中国30个省区1997—2012年能源消费数据,依据电(热)碳分摊原则测算出各省区的碳排放量,运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理论,建立了包含经济增长、碳排放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联立方程来分析区域 FDI 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联立方程中每个模型的协整关系是成立的,区域 FDI 对区域碳排放的直接弹性是-0.001,间接弹性是0.146,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直接弹性是0.032,间接弹性是1.882。研究进一步发现区域 FDI、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能源强度都是促进区域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并且区域 FDI 和区域碳排放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双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构成严重的威胁,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当今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首先由低碳经济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为切入点,介绍了当前严峻的气候形势,描述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特征,建立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模型,系统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后得出,我国近年来的人均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起的,而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和能源效率水平的提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7.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能源消费增量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相对应的调控政策也有所差异。为探索湖北省能源消费增量差异,将其分为三类:经济发达区域、经济中等发达区域、经济欠发达区域。结合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比分析三类区域能源消费增量影响因素的特征,比较不同类型区域间能源消费增量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结论表明,要有效控制湖北省能源消费增量水平,需要有效控制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尤其是第三类地区的耗能重点行业。积极引导,促进能源消费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消费增量的抑制作用的显现,能促进实现湖北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和2000—2020年广西各类能源消费数据,通过IPCC清单法计算广西能源消费碳排放,定量分析广西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密度、公路总里程数、环境规制投入、国内外旅游人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岭回归拟合后发现,这些影响因子每增加1%,将引起广西能源消费碳排放相应增加0.486%, -0.035%, 0.134%, 0.242%, -0.005%, 0.001%, 0.265%, 0.058%, 0.09%。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碳排放为研究对象,从三次产业消耗的三类一次能源角度、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2000-2013年产业结构、人均GDP及能源强度对河南省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综合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有负向影响。然而第一产业人均GDP和第三产业人均GDP与河南省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只有第二产业人均GDP是推高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减少第二产业比例及降低第二产业能源强度对于碳排 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安徽正在全力打造三个创新型强省,大力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本文根据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模式标准,研究安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问题,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对安徽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对进一步优化调整安徽省产业结构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大,还体现在区域差异性。本文从全国、省级尺度,对2000年-2007年的碳排放量运用相关模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体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第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尚存优化空间,具有较强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利用Vensim-PLE软件对湖南省的能源消耗碳排放进行了模型构建与仿真研究。通过设置5种情景方案,动态模拟了2017—2030年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发展演变趋势,以探究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结构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对未来湖南省能源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将继续保持逐年增长的演变趋势,到2030年,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将达到14 174.4×10~4t,约为2017年的1.47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增加有着重要的影响,降低煤炭能源消耗和调整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能够有效减少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在初始自然增长、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调控调整5种情景方案下,到2030年时,碳排放量较2017年分别上升47.3%,57.7%,40.4%,27.7%,21.9%。从5种情景方案模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峰值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于2029年达到峰值,综合调控调整方案于2027年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板块,而两大结构变动的内在联系,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尚不明确。运用我国1994~2015年的相关指标数据,在VAR模型估计的基础上,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探析了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变动度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长期动态关联。研究表明,农村消费结构变动加快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效应大于城镇消费结构;经济发展与城乡消费结构变动存有长期的相互影响机制;城镇消费结构向高层级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稳定的拉动效应,而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份1996—2012年的产业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数据为数据源,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别对4个时间段(1996—2000,2001—2005,2006—2010,2010—2012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对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分别从产业结构、碳密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强度、人口效应等影响因子与碳脱钩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天津、上海、福建4个省份在2010—2012年均呈现出强脱钩状态,其脱钩指数ε分别为-0.150 3,-1.373 8,-0.214 0和-0.006 0,其他时间段多数省份ε在0~0.8之间,呈弱脱钩状态;2)2001—2005年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其平均增速达75.36%,较全国平均增速高5.78%,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山东省,为140.53%;3)2006—2010年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减少了58 034.94万t,其中山东贡献最大,减少了10 259.76万t;4)3个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反映了碳排放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将带来碳排放的减少,促进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8-2018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双重视角下,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实施带来的技术创新无法弥补治理污染成本的增加,但对邻近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本省经济的增长.交叉项中,产业结构高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LMDI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 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对湖南省2003—2016年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了科学地计算,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并且通过LMDI因素分解法探讨了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6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现逐年递增的演变趋势,净碳排放量从2 579.24万t增加到7 303.76万t;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均是正效应因素,其中经济规模效应为首要贡献因素;能源强度效应和土地规模效应为负效应因素,整体来看抑制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作用小于促进的强度。  相似文献   

17.
家庭生活能源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持续扩大,研究我国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改善我国生活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以1998年为界经历了一个从粗放结构到高效结构转变的过程。在构建包含信息熵、人均消费水平和城市化率3个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后,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衡量人均消费水平和城市化率对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均消费水平和城市化率对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在5~8年内有显著影响,同时城市化率的影响要大于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0-2019年我国31省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空间滞后模型和固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政府规制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教育水平对金融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对金融发展有负向影响。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金融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将会对其周围地区的金融发展产生正的辐射作用,并带动相邻地区金融发展。因此,为促进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我国应优化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调整对外贸易规则,加强基础建设,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制定合理的区域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模型计算2008—2013年湖南省因能源消耗而导致的碳排放、地均碳排放、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等碳排放量指标;基于灰色模型对湖南省未来5年能源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能源消耗仍以工业方面的能源消耗为主,且所占比重较大;对于清洁能源使用率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湖南省能源碳排放量影响较大。预测结果表明,从能源消耗结构上来看,工业能源消耗正在逐渐下降;从能源消耗的种类上来看,对清洁能源的使用率正在增加,但其速率相对于经济增长仍然较缓慢。因此,要促进湖南省低碳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以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等5个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值为基础数据,运用脱钩模型计算,从节能、减排等比较分析这5个省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联动情况。研究发现:在节能方面,辽宁、湖北比其他3省好,多数阶段处于弱脱钩、强脱钩状态;在减排方面,5省基本都较差,处于扩张连续状态。各省碳排放量大小与各省自身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能源生产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源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碳排放量,产业结构与优势产业类型对地区碳排放量有较大影响,运用先进技术节能减排能够明显的减轻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