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会进行选择吸收,紫外—可见光纤光谱仪利用这一特征来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帮助判断物质的结构及化学组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作为需要检测的项目也列入现行国家标准GB/T 16553-2017《珠宝玉石鉴定》,成为实验室目前常见的检测手段之一。许多无色宝石品种外观差异较小,肉眼很难区分,但因成分、结构等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因此,紫外—可见光纤光谱仪是检测鉴定工作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具有无损、准确的特点。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对多种无色宝石样品测试,综合论述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天然无色宝石检测中的应用,如钻石、锆石、托帕石、水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鉴别合成宝石、处理宝石方面的应用,如合成钻石;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宝石研究方面的应用,如钻石结构类型判断、结构特征分析等。同时本文得到了多种无色宝石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丰富了光谱数据,为检测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光谱技术的白酒真伪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杨  周龙  牟怿  郭涵雅 《中国酿造》2012,31(6):178-181
近年来,指纹图谱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快捷、专属性强等优点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酒类的检测和区分方面.该文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扫描得到白云边真酒以及2种该假冒酒样本的紫外光可见吸收光谱图.根据紫外光可见吸收光谱图的差异,并结合光谱曲线相似度的计算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对紫外光谱数据进行研究,证明了紫外光可见吸收光谱技术对真假酒有一定的区分和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技术是研究分析宝石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准确、快速、简便、无损和仪器价格低等优点,在宝石的鉴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测试宝石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并对所得的图谱信息进行分析,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有助于指导鉴定宝石的品种、天然宝石与合成宝石、天然宝石与人工优化处理宝石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宝石颜色致色机理方面的研究,对补充宝石常规检测手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范围内紫外可见光的吸收能力不同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食品是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对其成分进行检测和安全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由于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和安全分析中。  相似文献   

5.
谢雪琴  陈如 《印染》2007,33(3):42-45,52
简述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技术适用的波长范围,测定方法的理论依据,朗伯-比尔定律的意义及其应用条件,紫外-可见光光度计的结构与主要部件,并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工业上的应用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对市场上搜集的3件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成品和2件原料进行了无损测试与分析,包括常规宝石学特征、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测试方法。对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原料进行了有损测试分析,研究其岩石矿物学特征,包括岩石薄片观察、X射线粉末衍射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蓝水料"翡翠的宝石学特征与传统翡翠一致,矿物组成以硬玉为主,含少量绿辉石,红外吸收光谱显示其主要吸收峰在1 080cm~(-1)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见437nm特征吸收峰。"蓝水料"翡翠的岩石矿物学和宝石学特征均符合传统翡翠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助熔剂法合成尖晶石的宝石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的宝石学研究方法以及电子探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宝石阴极发光光谱仪等现代测试仪器, 对助熔剂法合成尖晶石的宝石学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与天然尖晶石进行了对比. 助熔剂法合成尖晶石的晶体形貌特征和包裹体特征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阴极发光特征为其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纺织品中的烷基酚及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物质,用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性,外标法定量,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一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纺织品中烷基酚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物质残留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和色素组成,探究区分橄榄油与其他食用油的方法。方法 选择市售橄榄油(特级初榨橄榄油、混合橄榄油)和其他食用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调和油)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20~800 nm的波长范围内进行全光谱扫描以及在波长为450 nm和670 nm处进行光度测量;通过比较不同食用油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对不同橄榄油和其他食用油进行比较区分。结果 通过观察比较各食用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所在位置,可以对不同食用油进行初步区分。并且PCA和PLS-DA结果显示,以波长450 nm和670 nm处的吸光度A450和A670以及A450/A670为变量,可用于区分不同橄榄油和其他食用油。结论 基于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对不同食用油中色素的检测结果可以对食用油进行分类,并且A450、A670和A450/A670可以作为区分橄榄油与其他食用油的标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在国内外珠宝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红色透明长石,其天然性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采用常规的宝石学方法、LA-ICP-MS以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测试仪器研究了该红色长石样品的宝石学特征、化学成分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旨在探讨其致色原因.结果表明,该红色长石样品属于中长石;与黄色长石样品相比,其化学成分中Cu的质量分数为739×10-6~801×10-6,远远高于黄色长石的(1.07 ×10-6),而其它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则无明显的差别,故认为Cu可能与其呈红色有关;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显示,该红色长石样品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带主要位于566 nm处,推测其可能与Cu对可见光的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11.
聚乙烯吡咯烷酮与各类染料的缔合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阴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和非离子染料等各类染料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缔合作用的差异,以及染液pH对缔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印染》1978,(5)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起源于分子中外层电子的跃迁,光谱范围落在紫外和可见区,故又称电子吸收光谱。它属于电磁波谱中波长100~1000毫微米(0.1~1.0微米)范围的波段,其中波长在400~800毫微米这一段称为可见区,因为这一段电磁波能为人眼睛的视网膜接受,产生“色”的感  相似文献   

13.
利用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金溶胶的形成过程,制备了10~50nm不同粒径的金溶胶,研究了不同粒径金溶胶的可见吸收光谱变化和分散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粒径为14nm的金溶胶在生成的初级阶段,首先形成大的团状聚集体,随反应时间的延长,紫外吸收降低,可见光吸收逐步增强,最大吸收波长逐渐向短波方向蓝移,在反应时间为5min左右时形成稳定分散的金胶.随着粒径的增大,反应过程加快,金溶胶的分散稳定性显著降低.金溶胶的可见吸收光谱还具有一定的尺寸效应,在平均粒径大于25.1nm时,最大吸收峰值和峰宽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当平均粒径小于25.1nm时最大吸收峰值和峰宽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iode Array Detector,DAD)能够对被测物质进行全波长扫描,在物质定量尤其是定性分析方面显示独特的优势。以食品中常见的3种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脱氢乙酸)及两种甜味剂(安赛蜜、糖精)的检测为实例,介绍利用DAD检测器获得被测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及其导数光谱、色谱纯度分析等方面的信息,用于排除检测过程中食品基质带来的杂质干扰,从而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常用食品酸碱度范围内,pH对紫甘薯色素呈色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pH下,紫甘薯色素呈现不同的色调、不同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两者变化显著并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在pH2.0~8.0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色素溶液的颜色由红色逐渐过渡到紫色,最后变成蓝色。在紫外可见光区域,随着pH的升高,紫甘薯色素在237、530nm附近的特征吸收峰逐渐向长波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6.
从鸢尾科红葱中制备天然红色素,用色差计测定红葱红色素在不同pH介质中的色差值(CIE L*a*b*表色系统),并对不同pH介质中红葱红色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贮存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葱红色素溶液明度偏亮白,色调呈红黄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可见光波段无特征吸收峰。红葱红色素色泽受介质pH值影响较大,在接近中性的环境中颜色呈纯正柔和的橘红色,在偏酸或偏碱的环境中色泽有明显变化。介质pH对紫外和近紫外区的吸收光谱有较大影响,对可见光区的吸收强度影响较小。介质pH对色素的贮存稳定性影响较大,碱性环境中色素颜色迅速加深,溶液吸光度大幅上升,建议在低酸环境中贮存和使用红葱红色素,有利于色素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以泸州老窖1573白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受到电子束辐照前后紫外吸收光谱及气相色谱的分析,研究了电子束对1573白酒香气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在284~300nm波段,紫外吸收光谱吸光度值呈下降趋势,此波段的相似度值也依次减小;气相色谱检测到56种香气组分,其物质含量发生变化的香气组分有41种,占总香气组分物质种类的73%。白酒中主要香气组分酯类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酸类含量呈上升趋势,这与其他浓香型白酒陈酿过程中酯类、酸类物质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推测电子束辐照对1573白酒有一定的催陈作用。   相似文献   

18.
铝硼锆钙石属于一种极为稀有的宝石品种,其宝石学特征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丰富相关宝石学数据,为类似的稀有宝石品种检测提供思路,并提高检测效率,对样品进行常规宝石学测试,并运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EDS能谱及光致发光光谱技术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铝硼锆钙石折射率值超出折射仪测量范围,二色性明显,可见典型吸收光谱,紫外灯长波下惰性,紫外灯短波下呈中-强黄绿色荧光,放大可见明显刻面棱重影、裂隙、矿物及流体包裹体,密度为3.89±0.02 g/cm~3,摩氏硬度为7~8,贝壳状断口;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结果显示特征谱峰与B-O、Al-O、Ca-O、Zr-O振动有关,其中[BO_3]~(3-)和[BO_4]~(5-)并存。光致发光光谱证实电子-空穴心的存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特征吸收峰与微量Ti、V、Fe叠加吸收有关;EDS能谱仪测试样品的主量元素与铝硼锆钙石化学式一致。  相似文献   

19.
对天然无色—浅黄色方柱石样品进行电子辐照改色处理,并对部分改色后为褐色/烟紫色的样品进行了热处理,肉眼观察颜色变化情况并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结果显示,电子辐照处理可使无色—浅黄色方柱石样品变为紫色、黄色,部分样品带棕褐色调。经电子辐照处理成紫色的方柱石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黄绿区有宽的吸收带;辐照处理成黄色方柱石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吸收峰位置与天然方柱石基本一致,蓝紫区的吸收明显增强。笔者推测电子辐照致方柱石产生紫色的原因与天然紫色方柱石颜色的成因可能相似,而产生黄色的原因可能与O-色心有关。加热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恒温时间为2h,恒温温度在500℃以下时,辐照产生的不理想的褐色调不能被有效消除;恒温温度为600℃,恒温时间2h以上时,辐照改色的样品褪色为近无色—浅黄色;加热气氛对方柱石颜色变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对一批黄绿色磷灰石进行了热处理改色实验,探究温度、保温时间和气氛对改色效果的影响,测试分析热处理前后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并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量了样品的微量元素质量分数。通过观察热处理实验结果,得到了黄绿色磷灰石热处理改色成为绿蓝色(帕拉伊巴色)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分析和对比热处理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阐述了改色的机理;综合分析,建立了Mn元素与改色效果之间的关系,为预判改色效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