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能作为不可或缺的日常能源,有效支持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配网成为当前的配网发展趋势,智能化配网实际运行中体现出多重优势。文章首先分析了"互联网+"的智能配网的意义,然后重点论述了智能配网运维技术。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低压配电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相对于输电网较为落后,低压配电网成为了智能电网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低压配电台区迫切需要能够实现可观可测、支持整体运维的管理平台。因此,文章立足于当前低压电网拓扑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设计了低压电网拓扑实时生成平台及其配套的低压电网拓扑实时生成系统。希望通过该系统能够加强对配电台区内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经济运行等方面的管理,提高低压配网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顺应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的融合发展趋势,泛在电力互联网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并与坚强智能电网相辅相成,成为国网能源互联网在新时代下形成的全面感知、全程在线、全要素互联的能源电力新形态。文章首先论述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意义;其次在数据服务、打造经济安全电网、促进新能源消纳三个方面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应用进行展望,结合了数据的处理与增值服务、电力系统运行规划、公司的管理和运营、源-网-荷-储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科技跨越性变革,电力系统也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能源输出,文章基于低压配电系统的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当前的配网计量与5G融合解决方案理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电力行业在市场经济及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双重刺激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城市供电趋于成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稳定持续的电力资源,能取得如此成果,离不开中低压配电网的支持,因此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力行业还需对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阐述了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规划的基本原则,同时还简单介绍了现阶段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规划的工作重点,为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数字电网将物理电网的人、事、物在数字世界进行重构,实现能源流、价值流、信息流的融合。数字孪生指由具有多种功能的物理终端产生的数字化“孪生双胞胎”,它使用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实时通信及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在虚拟终端搭建一个与物理终端实时映射的“孪生”个体。数字孪生的关键技术涉及数值建模与仿真、机器学习以及将信息连接起来的物联网、云平台等领域。文章通过对数字电网概念及特征,数字孪生技术概念及应用领域进行研究,构建数字电网架构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以及低压配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对低压配电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智能低压配电系统在地铁中的应用问题也已得到相关部门的普遍关注。根据智能低压配电系统在地铁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在阐述地铁中低压配电系统的主要特点以及设计的一般原则基础上,对地铁智能低压配电系统应用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优化提高地铁低压配电系统可靠性,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低压配电网是衡量一个城市电力市场开拓完善与否的重要途径,它一方面是衡量这个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运行好坏与否,另一方面为这个城市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文章通过分析中低压配电网规划的原则,理清配电网的规划思路,着重考虑配电网中的主要因素来论述了我国目前城市配电网的建设,并针对城市中低压配电网规划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为其他人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柳 《西部皮革》2021,(7):13-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及应用广泛,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与传播手段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在新的时代和新的技术发展下,将传统文化遗产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实现对文化遗产以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加以保护与利用,促进文化遗产有效的媒介传播,使文化遗产成为“活的历史”。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平台的传播特点和互联网+文化遗产的当下发展趋势,概括出互联网+平台下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和保护的新技术,总结出虚拟现实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种类,得出互联网+平台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制造商学院     
<正>在"互联网思维"的感召下,消费电子的创新热点正逐步从智能移动终端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这些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家电智能化爆发已是大势所趋。智能化、互联网化、平台化、模块化……经过对抗、博弈之后,传统家电厂家与互联网企业的融合在今年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无论是美的与小米还是海尔与魅族,这两大国内家电行业的巨头在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似乎上演着齐头并进的画幕和步骤。对于传统制造企业来讲,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制造工艺优势不言而喻,但在互联网领域缺乏相应的生态链打造实力却不能回避,例如,线上推广、体验营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引领发展新潮流。移动互联网(无线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PC机只是互联网的终端之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互联终端,电视机、车载设备正在成为终端,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传统行业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平台和模式都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学生的纺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智能纺纱技术课程团队开展“O2O”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纱线设计与综合分析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工艺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构建“课程思政、专创融合”智能纺纱技术课程“O2O”课堂改革,促进智能纺纱技术课程效能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3.
刘佩瑶  安喆 《丝网印刷》2023,(11):41-43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下人们对于产品包装也有更高的要求。将新技术融入包装能满足现代人对包装的新需求。文章从抗菌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三个方面对智能包装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本次,我们将从2022中国印刷互联网市场回顾与总结、印刷企业开始布局产业互联网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印刷业与互联网的未来融合方向做进一步探讨。在报告开始之前,首先发布“中国印刷互联网品牌20强”,这是科印网连续第9年公布20强榜单,这份榜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印刷互联网市场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结合移动互联网、GIS与GNSS定位技术,研发了轨道交通保护区信息化巡查执法智能管理系统及配套手持终端,通过实时定位,系统自动通过坐标计算公式计算所定位施工项目的面积及其与地铁线路之间的距离,在实现和满足全线网保护区外部作业管控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巡查结果动态查询、历史项目回溯及数据智能分析算法,为地铁保护区巡查和外部作业的管控信息化和科学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网融合即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三者的融合,云计算为三网融合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本章介绍云计算在三网融合中的应用,以及三网融合互动云服务平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将低压配电侧集中器和智能配变终端两个设备进行融合,既是实现营配贯通业务需求、降低投资成本、提升台区运维效率的需要,也是支撑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软件定义终端"是实现终端融合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容器技术的出现,使一切皆软件的想法成为现实,也使得终端应用软件App化成为可能。但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应用软件容器化必然会导致终端软件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给整个软件系统的设计带来一些全新的挑战。传统的单点应用软件模式将难以适应未来智能终端的发展要求,因此应该重视新架构和新技术的引入。微服务(Microservices)是目前业界非常受欢迎的架构模式,企业和服务提供商正在寻找更好的方法将应用程序部署在基于容器的虚拟化云环境中,微服务被认为是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与智慧城市、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概念的提出,我国现阶段将要推出“宽带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在“宽带中国”战略的指导和推动下,我国正在进入宽带建设的新时期。为实现网络宽带化,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送网技术的研究进展将加快。  相似文献   

19.
电子鼻又称气味指纹仪,由传感系统和模式识别系统相结合的具有快速无损检测多种气味分子的一种智能装置。由于对监测领域的高自动化要求越来越急迫,互联网加模式下的电子鼻充分显示了在检测领域的应用潜力。该文先对电子鼻的工作原理进行简单陈述,在此基础上综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鼻技术在食品加工检测、医疗监测、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进展以及可拓展领域进行介绍,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观众对视频点播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视频点播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NGB视频点播系统具有支持大规模部署、满足多屏终端、具有高Qo S保障、便于管理资源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分析了当前视频点播系统中存在问题,并结合NGB的特点与网络运营需求,提出一种NGB视频点播系统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