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深化设计、预制生产、装配式施工3方面,系统阐述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建造技术要点,根据工程经验,总结装配式建筑常见质量问题,并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现浇部分和现浇混凝土建筑的建造模式基础上,提出基于"六化"策略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建筑工业化创新建造模式,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张桦  白杨 《建筑技艺》2021,27(2):25-31
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目标为切入点,分析外围护体系的技术研究路线,以华建集团装配式建筑集成技术试验楼中所采用的单元式集成混凝土外挂墙板为研究对象,深度剖析外围护体系的集成设计在建筑形式、建造工艺、建构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集成设计理念和原则出发,简述建筑工业化发展在集成设计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对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设计的外围护集成体系进行性能分析,阐述外围护体系的设计与建造间的紧密关系,总结建筑外围护体系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的建筑工业化开始逐渐复苏,许多企业开始研究建筑主体的工业化技术,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已运用于实际工程;住宅产业化工作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公司为了探索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实施了住宅产业化试验楼项目。工程采用PC墙板、PC女儿墙板、PC叠合梁、PC叠合楼板、PC阳台柱等,采用半预制结构或预制构件,其余构件(如柱)为现浇构件,柱与梁、板、部分墙采用混凝土现浇连接。  相似文献   

4.
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的建筑工业化开始逐渐复苏,许多企业开始研究建筑主体的工业化技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已运用于实际工程;住宅产业化工作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公司为了探索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实施了住宅产业化试验楼项目,工程采用PC墙板、PC女儿墙板、PC叠合梁、PC叠合楼板、PC阳台柱等,采用半预制结构或预制构件,其余构件(如柱)为现浇构件,柱与梁、板、部分墙采用混凝土现浇连接。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实践中,结构体系的确定是一项重要工作。今基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内涵,给出了适合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四大类结构,提出了适宜结构体系的基本要求;现结合浙江省实际,对浙江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实践中适宜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推进浙江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资讯     
正北京将召开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年会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年会将于8月在北京召开。该会议的主题为:"发展建筑工业化,促进施工企业转型升级",涉及内容有:①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内涵及其发展方向;②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施工与工程案例;③PC预制构件生产、施工与工程案例;④工业化建造方式对机械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已形成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无论哪种结构体系都缺乏适应建筑工业化需求的装配式外墙板。通过比选,纸蜂窝复合墙板可以被认为是适合我国当前建筑工业化发展需求的实用型装配式墙板。通过优化其构造设计使其形成集结构、围护和装饰于一体的合理体系。案例工程的实践证明,使用纸蜂窝板可以提高工厂预制率,简化现场安装,降低综合造价。此复合墙板系统,除了用作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建筑的非承重外墙和内墙,还可以用作楼板、屋面板的PC构件,在建筑工业化领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8.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节点及连接形式、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减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表明预应力拼接装配式结构、装配整体式结构、节点及连接的强度和刚度接近或等同于现浇水平,但其耗能能力低于现浇结构。为提高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满足更高抗震性能目标要求,提出了一种具有较大抗侧刚度、塑性可控、易安装的装配式塑性可控铰钢筋混凝土框架-防屈曲支撑结构新体系,可提高结构在大震下的承载与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9.
朱礼敏  王欢欢  田春雨 《建筑科学》2021,37(11):132-138
本文以某20000t/d埋地式再生水处理站为原型,对一种新型地下装配式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介绍了新型装配式体系的结构布置、预制构件形式、节点构造等,在此基础上对新型体系进行结构可行性分析,制定整体施工方案,最后从建造过程、安装概算和周期等方面对新型体系与传统现浇体系进行了全面比较.结果表明,主体结构采用"PC框架+PC挡土墙"、水池内壁采用"方钢管柱+聚氨酯组合板"的新型装配式体系是可行的,预制构件和连接节点等均能满足结构受力需求;从建造过程、安装概算及周期等方面,装配式体系均显著优于传统现浇体系,其中安装概算减少了 4.6%,安装周期节约41.7%.现行规范的完善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均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预制装配式地下结构体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现浇钢筋混凝土工业化施工对建筑工业化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其表现为钢筋工程工业化、混凝土工程工业化以及模板工程工业化,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应尽量采用高强度钢筋,消除现场配制加工等人工操作,大力推广点焊钢筋网片及成立混凝土施工专业公司,不断创新配合比,取消"后浇带",采用"跳仓法"施工,加强混凝土养护和成品保护工作,同时,现浇钢筋混凝土工业化施工同样还应加强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建筑绿化作为城市增绿的重要举措在城市园林绿化业中逐渐得以重视.然而对于建筑行业,目前建筑绿化设计只作为景观辅助设计,屋顶绿化对建筑本体的功用和影响还有待深入认识理解.从绿色建筑的角度,通过分析建筑绿化对建筑的功能性作用影响,进一步讨论建筑绿化与绿色建筑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建筑设计实践的基础上,综合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国情,对绿色建筑示范区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概括总结.提出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中要把握"高度、适度、尺度"的原则,以前瞻性的示范区标准指导规划设计,以全局的观点选择适当的绿色技术,以科学的方法衡量绿色建筑设计实效,走自主创新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13.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和内涵,介绍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和发展概况;阐述了绿色建材的概念及其性能要求;并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中国所面对的温室气体减排形势,指出建筑节能是实现碳减排的基础,建筑节能也需要向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建筑需要实质性节能。就实现实质性节能提出几项技术措施,并概述了低碳建筑的建筑形态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10年,由于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目前处于方兴未艾状态。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国家绿色行动主导标准体系。获得我国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无论使用功能、室内外环境舒适度、建筑美观和服务等效果均高于非标识的建筑,绿色建筑是品质较高的建筑。绿色建筑不仅是建筑创作的理念也是建筑优秀作品创作的源泉;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实效化推进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建筑设计水平和建筑品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房地产的从业人员,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塑造自己的未来。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创造着人们赖以工作、生活的实体空间,也是时代变迁、生活价值与社会理念的化身,而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更影响到我们及下一代的生存空间与生活质量。历史进入21世纪后,从人口膨胀到环境污染,从温室效应到能源短缺,从热带雨林被破坏到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后果,寻求环境和发展之间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刘超 《化学建材》2011,(4):48-49
绿色建筑的设计是当下绿色浪潮的一部分,而绿色设计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建筑信息建模技术(BIM)作为近年来逐步为大家所认识的新的设计技术手段,与绿色建筑设计的思想相结合,将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和有力支撑。着重介绍了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中BIM的应用和效果。相信随着BIM软件和各类绿色设计技术软件的进一步完美,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数字虚拟手段将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8.
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没有好的建材,建筑永远成不了精品”。即使有再开阔的思路,再玄妙的设计,建筑是必须通过材料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高和环境污染严重是导致建筑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绿色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建材的集成,对材料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绿色”程度。本文试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探讨建筑材料对建筑环境负荷的影响以及建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科大楼绿色设计理念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推动绿色设计理念发展,探索绿色建筑在夏热冬暖地区的建设经验,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科大楼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该项目以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CFD模拟技术为支持,整合各种绿色技术,关注人性化设计和资源节约。对被忽视的办公空间性能质量、健康指数、运营维护等方面做出自己的思考,以期对将来的绿色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绿色建筑为设计目标,从被动式建筑设计角度出发,介绍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详细论述了其在场地设计、日照、采光、通风等被动式建筑设计措施中的应用,指出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目前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