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轨道交通建设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所以,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基于此,论文简要分析了BIM技术在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其在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并总结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宇 《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3):85-87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涉及的系统专业非常多,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功能和满足运营服务需要的基础。车站设备安装工程因专业性强,交叉施工及工序衔接多,绝对工期较短等特点,在工程实施中存在施工组织管理难度大,实体工程与工程计量同步性差,工程量计算效率低、准确度低,管线综合布置难度大等问题。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参数化、集成化、过程化等技术特性,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安装工程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在工程量计算、管道综合(碰撞检测)、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带来有效的帮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十分复杂,传统设计施工方法无法有效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需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鉴于此,BIM技术开始被应用到轨道交通工程中,并且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论文简要介绍了BIM技术,分析了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以促进BIM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Revit软件为基础建立了地铁车站三维模型及三维场布模型,根据施工需要及时调整、优化场地布置,通过Lumion软件更加立体、美观地展示出效果图,把模型导入至Navisworks软件进行施工模拟,及时跟进工程施工进度,同时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BIM技术交底,让施工作业人员更加清晰的了解围护结构、格构柱、地连墙施工、基坑土方开挖等工序,对车站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深化设计、场地规划、施工模拟、进度管理和造价管理等方面,系统总结分析我国城市交通施工阶段的BIM应用现状,探讨BIM技术与ERP、3D扫描、MR及RFID等技术的结合应用情况,然后剖析城市轨道交通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的主要阻碍,并提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BIM发展建议,为BIM技术更好地在城市轨道交通施工阶段发挥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勇 《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4):66-68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建设施工作业中,建设单位通常会使用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项目的工程管理。其中BIM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当中,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领域也不例外,BIM技术可大幅提高工程的设计效率,提高工程设计的精度,确保后期的工程建设可以顺利实施。通过应用BIM软件,构筑三维立体的虚拟模型,在软件内部对工程模型进行模拟,进而为工程的投资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7.
8.
文中介绍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的主要研发成果和工程项目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企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的总体研发情况以及分类编码标准和交付标准的编制方法和原则。介绍了基于Revit平台自主研发的三维辅助设计平台的主要功能以及复杂构件二次开发的技术路线,总结了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中的创新性应用亮点。阐述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BIM研究的总体思路和进程,对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BIM技术是以三维模型作为信息载体,包含了建设工程在各个阶段的工程信息,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介绍了BIM技术在地铁车站施工阶段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施工模拟、进度管理、碰撞检查与协调、土石方开挖作业模拟、钢筋模型建立等几个方面,体现了BIM技术在施工阶段应用的优势[1],可以明显提高建设工程的信息化水平及管理效率,与传统的施工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BIM技术在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施工中的应用,以大石坝暗挖车站为依托,就BIM技术在车站施工中的三维可视化、碰撞检查、施工进度、工程量计算、设备台班及监控量测等典型应用进行研究。实践表明:BIM技术可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动态管控,提升项目的施工管理水平,并总结出其在施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建议。最后,对BIM技术在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中的施工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创业路站,位于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创业路与振兴路交叉路口,沿振兴路东西向设置。车站为地下两层单柱岛式站台形式的典型车站,外包总长为210m,标准段宽19.7m,共设置4个出入口;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公共区总建筑面积为2 805m2。创业路站具有地铁车站作业面自然采光条件差、结构主体尺寸与安装图纸存在偏差、各系统管线层叠密集、交叉作业的层面和工序多、专业配合接口多、设备重体积大运输通道狭窄、施工质量要求高等典型特点。企校通过成立BIM技术联合研究团队,实现基于BIM的三维激光扫描及放样技术、机电管线综合深化设计、精装修深化及应用、可视化施工交底、安全消防疏散模拟、AR应用、缩尺3D打印技术等十余项建造阶段机电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为地铁的典型车站通过BIM应用研究实现提质增效提供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打造大熊猫城市栖息地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在城市中模拟大熊猫野外环境丰荣为基本出发点,以数字化建造手段为实现途径,从大熊猫栖息地场地应用、植被种植环境等方面对城市栖息环境营造进行研究,实现了数字化场地、AI衍生式设计、虚拟仿真模拟等技术升级,指导修正城市栖息地设计方案及现场施工,有效提高了设计、施工的质量和效率,节约项目成本,保障项目工期。该项目是BIM技术与大熊猫生态环境营造深度融合应用,对后续类似动物城市栖息地打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在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及广佛线工程商铺、票亭施工中,针对轨道交通站商铺、票亭传统焊接施工作业过程中产生烟雾、粉尘,造成地下密闭空间消防自动报警和施工效率低等问题,研发出由工厂生产的轻型钢结构框架、架空地板、墙面(玻璃)板、操作台及管线等集成,通过现场组装或整体吊装快速完成安装的商铺、票亭技术.该技术具有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进行以高铁为代表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该文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理论实践并基于站房建设管理的现状,系统地提出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铁路站房建设质量管理方法,通过对比BIM技术与传统方法,阐述了应用BIM技术的先进性,分析了BIM技术的优势特点,重点阐述了在铁路站房中BIM技术的应用情况,系统分析了铁路站房运用BIM进行信息质量管理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方案,形成了一套可以应用于铁路站房施工的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现阶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施工阶段施工设计难度大、各单位难以协调、施工管理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对BIM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施工理念.本文根据对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BIM独特的技术特点,从专业角度协同设计、管线综合应用、模拟施工作业、现场实时监控、施工质安管理、施工成本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方面,研究BIM技术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的具体运用,极大的提高了管廊的施工效率,同时保证了管廊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6.
大批铁路站房的建成,其体量庞大、设备繁多的特点,急需一套先进的平台应用于运营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BIM理念在设施运营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很好地延承了BIM全生命周期的理念,重用了设计阶段的模型成果,提升了设施运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涉及较多不常见的建筑空间与难以表达的施工工艺,需要形象的空间表现与教学演示工具。BIM技术能够提供优秀的信息传达与表现能力。将BIM技术应用到城市地下工程的教学实践中,嵌入Unity3D引擎到Winform中浏览地下工程构件,并对地下工程构件进行有效分类,实现三维旋转、缩放、平移等多种方式查看; 结合Navisworks的API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漫游程序,实现重力作用下虚拟空间的漫游,简化了浏览方式; 开发了施工流程演示需要的播放器,对城市地下工程课程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BIM技术在建筑领域深入应用,也取得了很多的功案例和经验,相比较建筑领域,市政工程项目对于BIM技术的应用相对滞后,尤其是道路、桥梁、管道以及隧道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复杂,设计、施工管理的手段仍然陈旧,投资控制薄弱,亟需通过有效的技术管理手段,提升工程整体质量技术在市政工程行业得到日益深入的应用与推广。本文以杨高南路新建隧道工程为例,重点讲述BIM在城市隧道工程中的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20年陕西省BIM大赛参赛作品为例,着重介绍BIM技术在复杂能源站房设计工作中应用的主要优势。首先,根据项目特点及工作量确定Rebro为主要工作软件,并制定不同方案进行比选;其次,开展相关设计工作并输出成果,结果发现,使用BIM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后,站房内管线走向合理顺畅,空间使用和利用率较高,成本相较原方案节约较多,对施工起到的辅助作用十分明显。最后,展望BIM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与应用方向,宜与设计、施工高度统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