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当前蓬勃发展的城镇化和快速现代化,引发和推动了我国乡村重大变革,也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通过分析当下传统村落现状及人们对于空间的多元化需求,针对传统村落复兴的现实要求,研究提出了包括融合模式、多维模式、弹性模式、递进模式和衍生模式等在内的五大复合空间设计模式,以期通过重新激活村落空间中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要素,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街巷是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通过对辛庄村的村落概况、街巷格局和街巷空间的类型、界面组成以及空间尺度进行分析,寻找辛庄传统街巷空间构成的规律,对其他古村落的街巷空间研究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也为村庄的风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2018,(6)
从土地权属的角度看村落公共空间的演替与形成,其空间形态、组织秩序、边界效应及服务范围与土地权属性质和变更息息相关。桂峰村的景观空间、邻里空间、精神空间三类公共空间,是居民为适应自然环境、人文生活和社会伦理以自组织的方式营建形成。而土地"三权分置"政策为盘活闲置宅基地和房屋提供契机,为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重构创造了条件。同时,为乡村振兴确立空间布局导向,以适应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4.
以边城镇隘门村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环境营造策略进行探讨。从隘门村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该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村落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尤其是公共空间环境破坏与缺失、传统文脉空间的传承与发扬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系列的策略,以改善隘门村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推动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谢晓玲  李亚红 《华中建筑》2022,40(4):160-165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的盲目收缩现象开始凸显,乡村固有的特征急剧弱化,传统村落的文脉信息逐渐模糊.该文基于文化生态学,以甘肃省天水市街亭村为例,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要素的相互演进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保护研究、规划发展及文脉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社区的发展也备受关注。作为兼具独特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乡村社区,传统村落内部的社群结构愈加动态化和复杂化,对不同活力空间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复杂。文章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古村为研究对象,综合通过访谈调查、概念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古村保护及活力空间发展现状问题的挖掘和梳理,以社群理论视角分析不同社群的行为活动、空间诉求等特征,并与村落现状空间特点进行关联分析,提出不同社群主体对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空间具有不同的影响结果。最后从产业经济活力、社会文化活力、公共空间活力三方面提出东村古村活力空间营造的发展路径,为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之际,探究流域文化遗产特色,系统整合流域文化资源,有助于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同发展。文章以汾河中游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传统村落空间基因评价体系,从自然环境、聚落空间、建筑空间三方面提取特征因子,建立传统村落空间基因数据库。打破传统村落个案研究的局限性,从流域层面探索保护模式,助推全域乡村振兴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千年农耕社会的历史产物,承载了千百万国人的文化血脉和乡愁归宿。村落的公共空间,是居住在内的村民日常生活的活舞台,它不仅承载着村民多方面的交流活动,还融合了多元地方民俗文化。由于城市发展快速,大量劳动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美丽乡村”,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传统村落的更新与保护被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街巷空间作为聚落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村民的各种社会活动。本文以通道县芋头村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和量化分析结合的方式,基于其山地地形的环境,对其街巷的形态及景观界面等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山地型村落芋头村在对自然的尊重下营造出尺度适宜、布局灵活的街巷空间,对继承和保护传统聚落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乡村文明振兴的灵魂所在。本文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为基础,从宏观角度对村落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进行物质形态研究,同时总结归纳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最后从“点、线、面”三个层面提出合理的营造策略,进而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蒋明凯 《住宅科技》2021,(2):45-47,62
桂林漓江流域分布着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选取四个传统村落,采用空间句法对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空间形态间的差异性,为地域性传统村落的分析研究提供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运动得到了全国性的响应,并由此蓬勃发展;但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乡村原有的自然特色,滥用景观元素,导致了乡土文化的破坏与丧失。本文通过对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调查研究,从村落外部空间的山水选址、村落内部的空间格局、院落空间与建筑类型四方面挖掘村落的空间特色与村落空间所承载的乡土文化。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在传承、延续乡土文脉的问题上做出创新性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要民间信仰作为根植于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衍生的一系列仪式活动,一直受到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作为承载仪式活动的仪式空间则是建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该文以中国传统村落闽东地区寿宁县圈石村的仪式空间为例,从民间信仰视角切入,分别从圈石村的民间信仰与神祇体系、境主境域与游神仪式、建筑空间与象征语汇三个方面分析以黄山公信仰为核心的仪式空间类型与构成,以期为传统聚落中民间信仰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仪式空间保护与活化研究助益。  相似文献   

15.
社区营造理论在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的运用中取得较好成效,同时因其能有效兼顾社区意识营造、传统文化保护、人居环境优化、产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强调原居民参与村落保护利用,从而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越来越被重视,保护策略上更强调保护与利用并举,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村落活力的激发;组织模式上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向由原居民主导、政府支撑及社会各界组织共同参与的"上下结合"模式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云坛乡梅湾村为例,从社区营造的视觉探索当前制度改革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北部地区文脉底蕴深厚,保存着众多完好的传统村落,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通过适应自然和人工改造,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宜居环境。本文以武夷山市城村为例,分析其在选址布局、空间格局、水系形态等方面的生态适应性,并探讨传统生态智慧在新村建设中的适应性,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朝鲜族是近代以来由朝鲜半岛迁入中国境内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其在继承本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基础上,有机融合中华优秀文化,形成富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朝鲜族村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朝鲜族村落的建设在满足现代化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要继续承担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责任,因此,构建新型的朝鲜族特色村落文化空间就显得十分必要。以安图县茶条村为例,立足于村落空间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分析文化空间营造需求的基础上,从整体规划,完善功能;突出特色、传承文化;优化空间、彰显特色等三个方面提出安图县朝鲜族茶条村文化空间营造的具体策略,以期能为乡村社会转型背景下民族特色村落文化空间的的营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承载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传统聚落形式,是经由大量农耕文化凝结与物化的表征符号组构而成,并不断进行着文化意义的再生产。该文首先对"文化表征"理论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提出了文化表征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保护的三部分内容:文化概念图的评估、文化符号的梳理与解读、文化符号与表征空间的整合。该文结合武汉市泥人王传统村落的规划案例,通过村落文化信息的梳理以及表征符号与物质空间的整合,建构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表征空间体系,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以及传统村落空间的文化活力再生,最终有效地促进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空间衰败的问题,随着旅游产业的引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空间与功能不相匹配的矛盾愈发凸显,阻碍着村落空间的优化与提升。文章通过对国家级传统村落三德范村的文化特征、现实困境、空间格局进行梳理,提出构建空间要素识别、空间品质重塑、传统空间置换、空间活力再现的4RE模式,以实现三德范村空间对多元需求的适用,提高村民的经济收益和本地归属感,以期为传统村落的空间营造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是适应地方气候及自然环境的有机产物,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木兰山地区作为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燥寒冷的气候特征,造成传统村落面临干旱和暴雨双重考验。当地居民在实践中探索出以石砌为主的建造技艺和流域-村域-建筑三级尺度理水系统。通过挖掘其蕴含的生态智慧,以期对建设韧性城市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