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等离子体表面接枝改性方法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材料表面接枝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体外血液相容性实验表明.接枝了PEG的PET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与PEG的分子量有关;当接枝的PEG分子量达到6000时,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最好。  相似文献   

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解聚与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立新  胡达  刘若望  张东  安立佳 《功能材料》2004,35(Z1):2576-2578
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各种解聚方法的解聚及其机理研究进行了概括性的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本文简要介绍了我们首次利用微波技术在纯水中进行PET解聚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张伟  赵俊霞  陈欢 《化工新型材料》2019,47(12):183-186
采用物理方式模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的针孔现象,然后对其进行透湿性能测试,研究3种温湿度条件下针孔个数、温度、针孔有无毛边对PET薄膜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最小二乘法探讨了针孔率与水蒸汽透过率之间的经验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PET薄膜水蒸汽透过率均随着针孔个数的增加呈线性趋势上升,在38℃、相对湿度90%的高温高湿状态下,针孔个数对薄膜水蒸汽透过率的影响最大;针孔无毛边时的薄膜水蒸汽透过率明显大于有毛边时的水蒸汽透过率,且随着针孔数量的增加,针孔无毛边相对有毛边时的水蒸汽透过率增长率逐渐增大;在38℃、相对湿度90%的高温高湿度条件下针孔率与薄膜水蒸汽透过率之间为二次函数关系,另外两种温湿度条件下为一次线性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二甘醇(DEG)为醇解剂、无水氯化亚锡(SnCl2)为催化剂,采用一步进料和分步进料醇解法,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片、PET粒料和PET纤维的醇解反应。通过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表征了不同形态PET材料及其醇解产物的结构与热性能。结果表明,PET材料化学结构不会因为它的形态发生变化,但熔点和结晶度有明显的不同,其中PET纤维的熔点(253℃)和结晶度(43.44%)均高于PET瓶片和PET粒料。当醇解温度为220℃、反应为180 min时,一步进料醇解法的PET材料的醇解率依次为瓶片粒料纤维(依次为98.8%,98.8%,80.8%);当醇解温度为220℃、反应时间为90 min时,分步进料醇解法的PET瓶片和粒料的醇解率均达到100%、纤维的醇解率达到92.5%;一步进料醇解法的醇解率依次为瓶片42.1%、粒料38.5%、纤维28.0%,分别提高了57.9%,61.5%和64.5%。文中研发的分步进料醇解法技术可以使PET材料醇解反应时间缩短1/2,且PET纤维的醇解率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5.
6.
综述了国内外纳米填料改性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共混物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纳米填料的含量、种类、改性、加工方法以及与其它填料的共混对R-PET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纳米填料改性R-PET共混物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评述了近年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合金研究的最新工作,着重讨论了PET/PC合金酯交换与相容性的关系、第三组分增容PET/PC、PET/PC体系的结晶行为以及PET/PC合金的应用4个方面,并对PET/PC共混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复合解聚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红外和微波复合加热解聚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将废PET,乙二醇,催化剂按一定配比混合并在红外和微波复合条件下进行解聚。研究了废PET的醇解条件对醇挥发率及产物粘均分子量的影响。IR验证了产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9.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三步反应将L-精氨酸共价固定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表面。用XPS和FT-IR检测了改性前后膜表面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变化;通过接触角测定表征了膜表面化学组成对膜亲水性的影响;用BCA(bicinchoninic acid)法测定了膜表面吸附的蛋白量;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血小板在膜表面的粘附状况。结果显示:膜表面的水接触角由改性前的78.5°降低到改性后的43.7°;改性PET膜表面的蛋白吸附量比未改性PET的下降了25%;改性膜表面只有稀疏血小板粘附,且粘附的血小板呈圆形。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含量的四官能团单体均苯四甲酸酐(PMDA)提高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熔体强度,在增加PET分子量的同时,使PET发生支化反应。频率扫描结果表明,扩链反应显著提高了PET的弹性模量和复数黏度;运用傅立叶变换流变学方法对长支链进行表征,根据三次谐波与基频幅值比与应变的幂律关系,发现在中等应变幅值下,扩链产物的幂律指数n均小于2,表明生成了不同支化程度的支链结构。扩链产物的黏度随扩链剂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扩链产物的支化度对扩链剂浓度存在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采用银视线离子注(beam ion implantation,BⅡ)对医用涤纶(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材料进行表面改性,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分析结果表明,在涤纶材料表面有效地形成了银离子注入层。细菌粘附实验结果证明,经过银离子注入的表面改性PET薄膜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vlococus epidermis,SE)的粘附有明显抑制作用,比较培养时间为24h的细菌粘附可以看出,改性后的PET表面与未改性样品相比,表皮葡萄球菌的粘附率降低了76%。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的分析结果表明,注入银离子的薄膜在水中两小时的银离子释放浓度为0.22μg/mL。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改性后材料表面的亲水性提高,且表皮葡萄球菌对改性涤纶的表面粘附自由能(△Fadh)为正值,因此不利于表皮葡萄球菌的粘附。  相似文献   

12.
Minimization of the amount of salmon adhering to the can wall after emptying is one of the convenience requirements of consumers of canned salm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the mechanism by which salmon adheres to cans needs to be understoo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such knowledge for polymer‐coated ca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latin, derived from salmon collagen, and myofibrillar proteins are the major proteins involved in sticking of salmon to the polymer‐coated can wall. Furthermore, it was shown that mainly hydrogen bonds are formed between the salmon proteins and the polymer surface. Therefore, making the surface more apolar can prevent sticking of salmon to polymer‐coated cans.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等离子体刻蚀处理对金刚石膜粘附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匡同春  代明江 《功能材料》1998,29(5):509-513
采用直流等离子体射流CVD法在YG8质合金基体上成功地合成了多晶金刚薄膜。通常基体表面经金刚石磨盘研磨、稀硝酸化学侵蚀脱钴预处理后,沉积的金刚石薄膜的的粘附性能仍不理想。本文首次采用原位的Ar-H2等离子体射流对基体表面进行适当的轰击、刻蚀处理,显著粗化了基体表面,并使基体表面显微组织和化学成分发生重大变化,并且在合适的沉积工艺条件下,沉积的金刚石膜的粘附性能显著提高。借助XRD、SEEM、TEM  相似文献   

14.
高琳  鲁鹏  吴敏  陈顺利  孟志谦 《包装工程》2020,41(15):134-141
目的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PLA膜以提高其亲水性及粘附性,为制备PLA/纳米纤维素复合膜提供一种方法。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法探究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时的放电电压(50~175V)和放电时间(10~50s)对PLA膜表面亲水性和粘附性的影响规律。通过测定PLA膜表面接触角及PLA/纳米纤维素复合膜的剥离强度,分析亲水性及粘附性的变化。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微观表面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PLA膜表面由疏水性向亲水性转变的机理,并对PLA膜的力学性能及阻隔性能进行分析。结果 PLA膜在低温等离子体条件(放电电压为125V、放电时间为40s、电极距离为4.5cm,氧气流速为1 mL/min,真空度为16.0 kPa)下处理后,其亲水性及与纳米纤维素膜的粘附性达到最佳。此时,PLA膜的接触角由90.0°降至42.4°,PLA/纳米纤维素复合膜的剥离强度为39.5 N/m。结论低温等离子体处理使PLA膜表面由疏水性转变为亲水性,且处理后的PLA可较为牢固地与纳米纤维素膜粘附在一起,从而为PLA/纳米纤维素复合膜的制备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同时,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PLA膜的力学性能及阻隔性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射频辉光放电氩等离子体,在工作压力为20 Pa、功率为30W的条件下对低密度聚乙烯薄膜进行了不同时间的表面处理。借助静态接触角、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原子力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对薄膜改性前后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氩等离子体短时间(20 s)处理便可以有效改善薄膜表面的亲水性,处理时间大于20 s后接触角的变化并不明显;处理后的薄膜表面引入了大量的含氧及少量的含氮官能团;薄膜表面所形成的交联层阻挡了极性基团的翻转,有效延长了接触角的时效性;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结晶度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丝状放电模式,均匀介质阻挡放电(DBD)产生的等离子体功率密度适中,可以对材料表面进行更均匀的处理,在大规模工业应用上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本文用He和Ne均匀DBD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接触角、表面能测量以及ATR-FTIR等手段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前后PET的表面特性,从能量密度角度比较了两种气体中均匀DBD处理后PET表面特性的变化规律,并对所得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气体均匀DBD改性后,PET薄膜表面水接触角随能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表面能随能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均在一定能量密度时达到饱和值;未达到饱和前,在相同能量密度下,Ne均匀DBD改性更迅速,但处理饱和后,两种均匀DBD的改性效果相差不大。因此,选择Ne作为工作气体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选择He作为工作气体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两者均能得到良好的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17.
涤纶材料表面类金刚石薄膜的沉积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进  潘长江  李鹏  孙鸿  黄楠 《功能材料》2004,35(5):563-565
采用乙炔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PIII-D),对医用涤纶(PET)缝合环材料进行表面改性,Raman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涤纶材料表面有效地沉积了一层类金刚石(DLC)薄膜。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图像分析进一步证明表面平均粗糙度从58.9nm降低到11.2mm。细菌粘附实验结果证明沉积了类金刚石薄膜的表面对5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表皮葡萄球菌(SE)、大肠杆菌(EC)、绿浓杆菌(PA)和白色念殊菌(CA)的粘附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从培养时间为15h的吸附情况比较来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粘附率降低了70%.表皮葡萄球菌降低了86%。  相似文献   

18.
低温等离子体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表面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以氧气为工作气体,在工作压力为20 Pa、处理功率为30 W的条件下对LDPE薄膜进行了表面改性。用接触角、FTIR ATR、DSC、SEM、AFM等手段对改性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0 s~300 s的处理时间内,单位面积的失重率随处理时间的增加线性增大;接触角在0~20 s内随处理时间的增加显著减小,而在40 s~300 s的处理时间内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改性后的接触角随着放置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LDPE薄膜经过氧等离子体处理后能在其表面引入各种极性基团,主要是羰基、羟基和羧基;处理后薄膜的热性能(主要是结晶度)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CH_4/H_2/Ar为气源,通过调节O_2流量,增强等离子体对非金刚石相的刻蚀能力,提高超纳米金刚石膜中金刚石相的含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别对超纳米金刚石膜的形貌、生长速率、晶型、晶粒尺寸及金刚石含量进行了表征分析,重点研究了O_2流量对晶粒尺寸及金刚石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O_2流量的增加,平均晶粒尺寸从8.4nm增大至16.1nm,随后减小至9.6nm;当O_2流量为0.7sccm时,金刚石相含量由71.58%提升至85.46%,平均晶粒尺寸约为9.6nm。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氧等离子体预处理涤纶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表面,并通过紫外辐照在其表面接枝聚合丙烯酸,以接枝聚丙烯酸链中的羧基为反应位点,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在PET表面进一步固定磷酸胆碱聚合物。经漫反射红外光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测试表明,涤纶薄膜表面成功地固定了磷酸胆碱聚合物。经磷酸胆碱聚合物改性的涤纶表面亲水性得到改善,体外抗凝血性评价表明,固定磷酸胆碱的PET表面能够有效地抑制纤维蛋白原分子的变性,降低血小板粘附和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