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创作》2012,(4):3
2010年在中国和意大利建交40周年的美好时刻,《建筑创作》与意大利I'Arca杂志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两刊都对这次合作寄予了美好的希望,希望能共同向欧洲和中国的读者推介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建筑作品和建筑师;两年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筑创作》成为欧洲建筑师了解中国建筑的窗口;而在《建筑创作》杂志上的固定栏目“来自I' Arca”,也让中国建筑学人士得知欧洲的建筑设计圈正在发生着什么.今年,为了进一步加深和延展两刊的战略合作,双方计划于2012年年内先后推出两期合作专辑.  相似文献   

2.
2009年8月10日《建筑创作》杂志社和欧洲著名建筑设计杂志L'ARCA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进行了专访。L'ARCA杂志是意大利第二大建筑艺术设计类杂志,也是全球建筑设计领域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在全球30多个国家发行.采用双语出版(意大利/英语.同时也有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文字).主要报道最新建筑潮流、展现建筑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是世博之年,也是中意两国建交40周年纪念,由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与意大利著名的建筑与艺术杂志I'ARCA共同策划推出的《建筑创作·EXPO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专辑》(2010年7、8月合刊)已在中国与欧洲各地同时出版,专辑采用汉语、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其创意是中意两国建筑界合作开展"马可·波罗计划"的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建筑图书奖"已成功举办过两届,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携手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建设报》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主办的该项活动,已在业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对此予以充分肯定。2009年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恰逢新中国60华诞,图书奖的评选不仅梳理了六十年来的建筑史料,同时也  相似文献   

5.
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联合举办的”中国和意大利建筑文化比较”研讨会干20m年5月d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会上罗马大学教授葛佐拉介绍了他的著作《凤凰之家》并发表了关干中国一意大利建筑比较的演说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罗马大学教授保罗波多盖希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何韶清华大学教授吕舟分别就意大利当代建筑发展中国一意大利古代城市比较意大利当代建筑创作的传统性等问题发表了演说。研讨会对于在全球化趋势下保持建筑创作中地方文化传统文化与历史对建筑创作的影响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建筑图书奖"已成功举办过两届,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携手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建设报》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主办的该项活动,已在业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对此予以充分肯定。2009年第二届"中  相似文献   

7.
设计新闻     
行业要闻朱小地、崔愷接受欧洲著名杂志L'ARCA的专访2009年8月10日《建筑创作》杂志社和欧洲著名建筑设计杂志L'ARCA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进行了专访。L'ARCA杂志是意大利第二大建筑艺术设计类杂志,也是全球建  相似文献   

8.
《建筑师》2007,(4):F0003-F0003
2006年以来《建筑师》杂志社在秉承原有办刊宗旨的前提下相继推出四期附刊,受到市场的良好反馈,为进一步提高《建筑师》杂志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更加关注建筑创作的研究与实践,《建筑师》杂志将于2007年成立"《建筑师》杂志理事会",诚挚邀请各建筑设计院、事务所、建筑院校以及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您可以对《建筑师》杂志的改进提出您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磊 《建筑创作》2002,(8):68-69
2002年7月22日第21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柏林召开,由国际建协《北京之路》工作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的《亚澳地区国际大学生建筑创作设计竞赛作品集》与《首届中国建筑摄影大奖赛作品集》二书作为中国建筑师的厚礼献给国际建筑师盛会。《首届中国建筑摄影大  相似文献   

10.
魏凤娇 《建筑创作》2006,(2):162-163
2006年1月12日,由《建筑创作》杂志社发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设报》社和《建筑创作》杂志社三家媒体共同主办的“建筑媒体服务建筑师2006年新春研讨会”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功举办。这是建筑媒体与建筑师“面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建筑创作学术繁荣的今天,建筑媒体不仅要紧跟时代潮流,在立足国内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同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加强与国外建筑媒体的合作,尤其要在认清外国传媒开始进驻中国市场的情形下,如何促进建筑服务社会理念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12月29日,在千禧年来临之际、《建筑创作》杂志社邀请在京的知名建筑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及首都十余家新闻单位召开广“21世纪的建筑创作”专家座谈会。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问王如本持了会议。《建筑创作》杂志编委会主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德绳到会向各位专家致意。吴院长指出:2000年《建筑创作》将加大办刊力度,希望通过这次座谈会,与各位专家进行交流,目的是促进今后建筑创作的发展。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继续支持《建筑创作》杂志。座谈会由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  相似文献   

12.
专访槇文彦     
《建筑创作》2013,(Z1):21-35
编者按:《建筑创作》杂志与日本建筑家协会(JIA)共同策划了本期"槇文彦作品专辑"。2012年10月22日,日本建筑家协会的两位建筑学者古市徹雄先生和张增辉先生,作为《建筑创作》杂志的海外编委,在槇文彦先生的办公室,对槇先生进行了小时的采访、录音整理张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渡边隆见:北京飞亚腾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1月27日,在昆明金殿后山枫叶谷会所举办了“重走营造古建之路、探寻地域建筑创作”主题沙龙。本次沙龙由《建筑评论》、《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云南建筑》主办,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承办,云南省昆明市主要建筑设计单位共同协办。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9月《建筑创作》杂志社金磊主编一行应邀参加了在米兰举办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启动仪式,并在米兰成功举办了中国青年建筑师作品及中国建筑图书展,同时金磊主编在意大利AM设计公司创始人、总建筑师约瑟夫(Joseph Di Pasquale)教授的介绍和陪同下,与国际知名杂志、意大利  相似文献   

15.
周静 《山西建筑》2012,38(10):20-21
针对建筑的复杂性,分析了建筑创作与电影创作的关系,通过回顾《非常建筑》和《后窗》这两部经典作品,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了当今建筑表皮的创作,为建筑师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6.
(第一号)于2008年4月23日圆满结束的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已在业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对此予以充分肯定。为此,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再次策划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建设报》、《建筑创作》杂志社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主办此次活动。200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启动之契机,梳理新中国六十年的建筑史料,在回顾建筑图书出版的历程中总结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魏凤娇 《北京勘察设计》2006,(2):F0003-F0004
在《建筑创作》杂志社刚刚编辑出版的《中国青年建筑师188》一书中.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专业设计院一所所长、高级建筑师文兵写了这样两句话。  相似文献   

18.
日前.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平添几分热闹。建筑学术界的泰斗钟训正院士.戴复东院士.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主席潘祖尧先生.以及以设计大师崔恺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设计先锋、全国知名建筑院校和建筑学术杂志的代表在此欢聚一堂.出席“200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共同讨论中国建筑的现状及未来。本次论坛以“审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十年”为主题.揭示近10年中国建筑创作的成就与问题.关注建筑师主导下的城市设计.探讨跨学科的建筑创作与实践,呼唤具有地域文化的精品建筑.并期望形成有效的建筑评论机制,以促进和繁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     
1997年香港回归在即,香港近年建筑现状和发展特点如何呢?这是国内建筑同行所关注的问题。为了促进中港两地建筑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繁荣建筑创作,本刊除在每年年底与香港HINGE杂志合作编印出版“香港建筑师学会建筑年奖”特刊外,还拨出一期,甚至两期的篇幅,对香港建筑业足具实力和影响的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以专集的形式予以重点报导和介绍。诸如,我刊编印出版的94年第3期《许李严建筑师有限公司作品专辑》,就是一个范例。该期中我刊约请严迅奇先生撰写了《我们走向何处?》、《建筑师职业的未来》、《对开明建筑的期望》和《亚洲建筑之所思》等四篇特稿。我们还邀请了严迅奇先生来我社,在专辑的编印共同研讨时,以INTERVIEW的形式采访了他。专辑再以大量的  相似文献   

20.
2010年2月5日.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召开了一年一度的新春座谈会,今年的主题为“绽放2009·希望2010”。2009年.对于《建筑创作》杂志社、对于BIAD,乃至全中国来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作为一个肩负BIAD品牌及中国建筑设计传播使命的专业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在提高中国建筑设计界的影响力、宣传BIAD品牌、梳理中国建筑六十年历程并传播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诸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令院内外认可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