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给多梳栉经编机成圈机件运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成圈工艺过程、成圈机件的运动,以及实现机构的结构。认为针床往复摆动时间比、凸轮的动力学优化和相位角优选是决定多梳栉经编机复合针运动和影响整机运转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针床往复摆动的时间比确定槽针针尖运动轨迹形状,凸轮跃度运动曲线连续避免了机器运转过程中的冲击,较小的相位角使槽针和针芯运动的加速度极值较小。  相似文献   

2.
采用UG软件建立高速经编机传动及成圈机构的CAD模型,通过UG/Motion模块对其进行运动学仿真,并分别分析了槽针、针芯、梳栉这3个主要成圈部件的相对运动关系,得出了能够正确实现成圈运动的配合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梳栉最佳横移时间以及成圈机构的运动特性对经编机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多梳栉经编机槽针运动要求,分析了非对称型直线-余弦-直线组合运动规律的组成和表达参数、偏移量与加速度极值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从动件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和跃度与三段凸轮转角比例之间的关系,利用边界点条件确定出每段运动过程中的积分常数和加速度极值。与选定的一种非对称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相比,采用非对称型直线-余弦-直线组合运动规律的加速度和跃度极值均有不同程度减小。将该运动规律应用于经编机槽针上下运动凸轮机构,在槽针运动轨迹上升段,轨迹高度位置有一定程度提升,有利于退圈和避免前面梳栉导纱针上的纱线与后面梳栉导纱针之间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将多梳经编机成圈运动分解为针床摆动、槽针上下运动、针芯运动、沉降片的运动和脱圈针的运动,并分析了每种机件的运动要求。对HRSJ43/1型经编机重点研究为实现针床摆动、槽针上下运动和针芯运动要求,选用更优的机构结构类型。对选用的机构结构进行尺度优化,对关键零件进行结构优化,使整机转速得到了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5.
牛善宇  曹清林 《纺织学报》2017,38(4):127-133
为解决多梳栉经编机成圈机构运动链较长、整机适应性差的问题,采用电子凸轮驱动执行机构的传动方案实现多梳栉经编机槽针的复合运动。根据经编工艺、梳栉排布特点选定理论关键点位置,以拟合出槽针针钩点理论轨迹,其中锁边花梳栉针前垫纱理论关键点位置,低于针背垫纱理论关键点位置,且不能超过槽针针头圆弧半径大小。低速试验状态下,实测43/1 型经编机槽针针钩点运动轨迹。结果表明,地梳栉和贾卡梳栉排布区间实际关键点与理论关键点在X 方向的偏差在允许偏差±0.25mm范围内,花梳栉针背垫纱的偏差在X方向允许偏差在0~0.25mm范围内,锁边花梳栉针前垫纱的偏差在X方向允许偏差1.95mm 范围内,所有情况在Y方向的偏差都在允许的偏差范围±0.25mm内。  相似文献   

6.
徐云龙  夏风林 《纺织学报》2019,40(8):151-156
为解决双针床经编机栅状脱圈板的间距造成纱线波动问题和分析栅状脱圈板间距与需纱波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用KEYENCE VW-6000型动态分析三维显微系统追踪双针床经编机成圈过程中织针和导纱针的位移曲线,分析双针床经编机梳栉摆动过程中的导纱针与织针的相互位置配置,并计算双针床经编机成圈机构整体需纱量的波动量。通过建立前针床成圈过程中成圈机件的几何模型,推导出梳栉摆幅和脱圈板间距的函数关系,得出需纱波动量与栅状脱圈板间距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设计的具有双倍补偿能力的活动杆式张力杆,可有效减少编织过程中纱线波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江苏纺织》2010,(6):41-41
常州市第八纺织机械公司开发的多梳栉(带压纱板)经编机采用自主研发的电子卡、钢带横移梳栉、梳栉吊架、提花针移位件、电子送经以及电子牵拉装置等,应用了碳纤维新材料和压电陶瓷技术,新型槽针设计实现了单根槽针可更换,采用了经编机集成和编织工艺线性控制系统。该机最大特点是通过部分配置和结构的调整即可由一种类型的多梳栉经编机转换成另一种类型的多梳栉(带压纱板)经编机,实现一机两用。  相似文献   

8.
七、贾卡拉舍尔经编机成圈运动的分析 由于贾卡导纱针的垫纱运动既受机侧花纹横移机构的花纹链条或花纹凸盘的控制,又受机器上方贾卡装置的控制,从而使贾卡拉舍尔机中的成圈运动具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1.贾卡导纱针除编织基本组织需要的针前、针背横移外,还需在移位针的配合下  相似文献   

9.
方园  夏凡甜  居婷婷 《纺织学报》2012,33(12):127-133
 为了解决高速经编机槽针六连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减少运动冲击,提高经编机高速运动的平稳性,采用多变量柔性机构运动弹性动力学分析(KED)方法,对槽针六连杆机构进行了弹性动力学分析。基于UG建模技术,对槽针六连杆机构进行了建模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槽针在高速运动时的柔性变化;并运用UG模拟了槽针在不同运动条件下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变化状况,实现了对槽针六连杆机构的计算机运动仿真;该方法验证了成圈机件KED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为槽针六连杆机构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速经编机梳栉横移运动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改善梳栉横移运动,减小横移冲击,通过分析梳栉横移运动的工艺特性,运用机械运动学理论,选用适合高速凸轮机构的组合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作为梳栉横移驱动曲线,研究影响横移运动特征值的4个因素:织针针距、横移针距数、经编机主轴转速和横移允许主轴转角。分析结果表明,可通过增大横移允许主轴转角的方法来优化横移运动,即在确保横移安全可靠的条件下导纱针横移提早起始点,延后结束点,增长实际横移时间,从而显著改善高速经编机梳栉横移的运动性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玻璃纤维纱线在针织加工中不耐扭折、易受损断纱的现象,通过试验,分析了玻璃纤维纱线经编成圈的编织性能,探讨了整经工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拉舍尔舌针经编机上编织了几种单梳和双梳织物,研究了玻璃纤维经编针织物的编织工艺。结果表明:玻璃纤维纱线在织针针头和导纱针针孔处的弯曲曲率和包围角越大,纱线越容易断裂;整经时应调整好工艺参数;成圈过程中,断纱最容易发生在套圈阶段,最好采用宽度较小的舌针;在保证顺利成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经纱送经张力;编织高密度织物时,织物表面起毛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2.
 梳栉摆动机构作为经编机的主要关键机构之一,直接影响了经编机的高速运行性能。本文仿真分析了梳栉转轴在低速运行时约束反力的变化情况,并借助ADAMS以及Nastran分析软件建立了经编机梳栉传动机构的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经编机高速运行时的动态响应,得出了在高速运行时梳栉允许横移时间角改变的程度;在不同转速下导纱针针尖位置的偏差程度和变化趋势;梳栉传动机构振动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用无停留修正梯形加速度曲线作为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的控制模型,在KS4高速经编机上进行不同条件下带梳栉实验,对比分析高速运动中梳栉驱动系统的适时动态响应特性曲线表明,选择该运动曲线作为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控制模型是合适的,并且具备良好的控制效果。实验同时表明,为有效提高车速,在针前横移区间,电子横移控制所采用的横移起始角度要超前于实际机械横移起始角,最大可到5°;而在针背横移区间,电子横移控制所采用的横移起始角度要滞后于实际机械横移起始角度,至少为20°;并且在两种情况下,电子横移控制所采用的横移结束角均要提前于实际机械横移结束角。  相似文献   

14.
使用ZMY5/1J型机器生产双针床贾卡提花间隔织物网布与普通间隔织物的网布最大区别是采用了压电贾卡控制系统技术。介绍了压电贾卡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三针技术及ZMYCAD花型设计软件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详细说明了使用该机器编织提花间隔织物的工艺设计及编织工艺。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经编技术进展(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经编在机器高速化、控制电子化、功能多样化、操作便利化、设计电脑化和管理网络化等方面都有飞速的发展,现代经编机已完全成为一种现代化的设备。机器速度达到3600r/min,梳栉达到95把,起花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应用范围。讲座介绍了国内外经编设备和技术的最新发展,阐述了一些经编新概念和技术特征,分析了一些典型机构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对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经编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经编无论在机器高速化、控制电子化、功能多样化、操作便利化、设计电脑化和管理网络化等方面都有飞速的发展,现代经编机已完全成为一种现代化的设备。机器速度达到3600r/min,梳栉达到95把,起花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应用范围。讲座介绍了国内外经编设备和技术的最新发展,阐述了一些经编新概念和技术特征,分析了一些典型机构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对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经编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现代经编技术进展(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十年来经编无论在机器高速化、控制电子化、功能多样化、操作便利化、设计电脑化和管理网络化等方面都有飞速的发展,现代经编机已完全成为一种现代化的设备。机器速度达到3600r/min,梳栉达到95把,起花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应用范围。讲座介绍了国内外经编设备和技术的最新发展,阐述了一些经编新概念和技术特征,分析了一些典型机构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对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经编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