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关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省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比较和分析.2000~2010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东中西部差异格局更加明显,省区间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发展水平对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
通过城镇人口比重,简单描述了浙江城市化现状,在建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对2013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浙江省城市化水平较高,但是区域内东北部和西南部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统计数据,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全国总体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证明了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边际带动作用递减,进而得出了区域间的发展差异程度过大会导致全国总体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滞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关于我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研究成果,运用差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算了19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全国省际城市化水平的相对差异一直在缩小,但2000年后发生了变化——全国分省的相对差异加速缩小,而三大区域之间的相对差异变得更加显著,并主导了全国的区域城市化差异。不仅如此,三大区域的绝对差异也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了历史、地理和区位因素外,区域政策、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全球化、行政区划调整和省际人口迁移影响了区域城市化差异的演变趋势。最后本文提出了对未来城市化区域差异演变趋势的判断,并阐述了缩小城市化区域差异的现实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云 《建筑与文化》2021,(12):24-25
城市化质量是城市化的真实反映与核心价值,文章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五部分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借助泰尔指数、变异系数、β收敛等方法对2002至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城市化质量的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全国与东中西层面城市化质量均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内部差距也不断降低;全国与东中西层面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但在城市化质量影响因素上全国与东中西层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动特大城市的发展、完善大城市的中心功能、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以及加强重点中心镇的建设是江苏省的城市发展道路 ,但由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化发展环境不同 ,因此 ,各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沿长江地区是江苏省最发达的地区 ,加速城市一体化的进程可发挥城市的集合规模效益 ,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 ,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进入了加速阶段。在此期间,国家面临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等诸多挑战。作为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分析方法,学术界也在探讨城市规划应该如何发挥作用。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差异,笔者认为只有在认清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国外先进经验加以提炼,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和城市规划道路。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双刃剑,可以扩大区域差距,使之形成一个国家内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局面;也可以缩小区域差距,消除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我们决策的选择:或在西部引进自发的、常规的市场经济模式,使之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或在西部实际国家强力干预,非常规市场经济模式,使区域差距趋向平衡。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9)
近年来,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作为目前国际上碳排放总量和增量都最大的国家,中国碳排放的国际压力日益增大,而所处的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特征又使得碳减排相对困难,图和根据地区特征制定相应的减排政策是当前中国各地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不仅关系到区域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区域平衡和区域生产效率,关系到区域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发展机制制定相应的城市化政策和战略,按照21世纪议程,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在大力促进城市化的同时,将区域的总体利益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11.
整理1898—2000年日本及其都道府县城镇化相关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非线性回归程序拟合出各自城镇化水平Logistic发展模型,根据诺瑟姆城镇化发展三阶段理论思想及相关研究进展,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给中国城镇化发展以借鉴。研究发现,日本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始于1920年代,于1970年代进入城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与工业化进程及产业结构的提升有着密切联系;各都道府县城镇化发展差异显著,第二阶段起步晚的地区,在该阶段的历时短、平均速度快,但起步早的地区有更强的集聚力量,城镇化水平饱和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与协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城市化进程不仅关系到区域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区域平衡和区域生产效率,关系到区域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发展机制制定相应的城市化政策和战略,按照21世纪议程,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在大力促进城市化的同时,将区域的总体利益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迅速,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从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中,中国城市化水平仅提高7.3%,而1979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升至36.09%,比1978年提高了18.3%,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达0.832个百分点,是前29年的3.42倍。但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来看,中国城市化水平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将更快。可以预见,不远将来中国将出现若干个人口规模超巨型的大都市。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加深,21世纪前50年,中国有可能继港沪国际城市外…  相似文献   

14.
美国城市化的区域性特征显著,每个区域都有各自增长的周期规律,与全国不一致,并且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通过比较研究美国四大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周期和速度、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等级结构体系、大都市区化状况、人口流动状况以及未来城市化的趋势等的基本特征,从区域的角度,得出了几点有意义的结论,供各位同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化的微观角度出发,研究外来流动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两个不同群体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差异。农民工虽然在物质条件上远不如城市居民,但在精神方面,城市生活使他们获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这些使他们在这些方面更具有城市人的品质。而城市居民,虽然在物质方面城市化的速度很快,但他们在精神方面仍旧还不具备城市人的素质,还处于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因此,有必要将这两个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差异及其原因,从而对我国今后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人口城镇化特征与国家城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镇化历经30余年的发展,人口结构和流动特征已发生了诸多变化.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快速扩张,在休闲消费与城镇空间特色化供给方面产生了新的需求.以人的流动为主线,通过多维度的城镇化人口流动与人群特征分析,认识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的特征与规律;通过对城镇化空间特征及不同层级城市功能的研判,合理优化我国城镇空间格局与城镇体系,引领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城市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西方的社会科学家们已经蜂拥而至,研究这一现象。从北京的摇滚音乐场景,到珠江三角洲伸入城市地区的乡村(城中村)、半城市化地区正在出现的中产阶级门禁房产(gated housingestate)、深圳靠近香港地区的爆炸性增长、城市之间的大量交通投资、北京和上海外围地区的民族聚居区、沿海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新的性别和家庭关系等主题,都引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