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揭示偏心距对单作用滑片泵水力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6种不同偏心距的泵模型进行研究,并对偏心距10 mm工况下3种封闭角进行分析。基于动网格技术和RNG k-ε湍流模型,对滑片泵进行三维非定常计算。研究表明:偏心距对滑片泵水力性能影响较大,随着偏心距由6 mm增大至11 mm,泵出口平均流量呈上升趋势,但其容积效率逐渐下降,偏心距为9 mm时滑片泵容积效率与流量较高;随着偏心距增大,转子所受径向激励力也随之增大,其中偏心距对转子径向激励力y方向分量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偏心距增大,其脉动曲线形状发生变化;封闭角为10°时,泵腔与吸油窗口相连前两者压力差较低,对进口处回流抑制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CFD 理论对双作用滑片泵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在不同工况下瞬时流量和监测点压力脉动的情况,滑片泵输出流量的脉动和压力的脉动是由于低压区的闭死容积刚接触高压区时的“高压回流”造成的,并可以对滑片泵的空化现象进行预测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结果可靠,能够为滑片泵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型双作用无接触滑片泵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滑片泵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利用滚柱控制滑片运动轨迹,使滑片与定子内表面保持微小间隙的新型双作用无接触滑片泵。经对比分析和试验,表明该新型滑片泵结构独特,滑片受力良好、无磨损、流量稳定、高效节能,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滑片泵新产品。  相似文献   

4.
针对液化天然气用轴流式止回阀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水锤问题,利用FLUENT动网格方法对两种不同型号(优化前、后)的阀门内部动态流场及阀瓣运动状态进行研究,分析优化前、后的阀门在相同工况下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止回阀关闭瞬间,优化后阀瓣受力相比优化前降低了70 N,优化后阀瓣运动速度相比优化前减小了0.674 m/s,这样阀瓣对阀座的冲击力相对更小,有利于保证阀座的使用寿命,同时有利于减小碰撞过程对管路系统的影响;FLUENT动网格方法能够预测止回阀关闭过程中“快关缓闭”的阀瓣运动特征,同时模拟得到的阀瓣运动状态以及止回阀内部动态流场特征,对轴流式止回阀的设计及选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6.
仪群 《机械》1994,21(4):29-31
根据正弦曲线输液滑片泵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工作容积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曲线特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Fluent动网格技术的乳化液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RBW315/31.5型乳化液泵为例,推导出乳化液泵柱塞的速度和加速度方程,通过Fluent动网格技术着重分析柱塞在排液过程中柱塞面所受的平均压力以及阀口平均流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得到柱塞面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阀口流速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8.
《流体机械》2015,(8):26-31
以汽车空调压缩机的主流机型——双工作腔滑片压缩机为研究对象,基于热力学以及流体力学计算原理,应用MATLAB数值分析软件对压缩机内部工质的动态泄漏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压缩机正常工作时内部泄漏量的变化规律:随着转速的提高泄漏量随之减小;随着滑片数的减少泄漏量随之增多;气缸型线相对升程的增加会使泄漏量增加;滑片相对长度越长泄漏量越大。  相似文献   

9.
常志荣  黄松  曹廷发  白杉 《阀门》2023,(6):722-726
为了研究核主泵出口逆止阀的关闭特性,采用动网格技术和6DOF模型对旋启式和三偏心式两种类型的逆止阀进行了流场模拟。研究获得了不同流量和不同温度下的逆止阀关闭特性,并对动态关闭过程中的阀板表面的压力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旋启式阀板的逆止速度远快于三偏心阀板,在阀板逆止过程中,阀板上下面压力总体上持续上升,上下两面的压差逐渐加大,在阀板上施加的关阀效果扭矩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对双层滑片机构的运动,受力,摩擦,磨损及强度等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双层滑片机构能够减小滑片压向气(液)缸壁正约束力的幅值,降低摩擦损力和摩损量,但使滑片应力有所增加,强度有所降低,通过对不同上层滑片与下层滑片厚度比的双层滑片机构受力状况,摩擦磨损及强度的分析比较,找出了厚度比的适宜值。  相似文献   

11.
由于单作用叶片泵流量特性的传统分析方法没有考虑油液的可压缩性和卸荷槽回冲流量的影响,由此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综合考虑这些主要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流量特性方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叶片数的奇偶性、配流盘偏转角和预升压幅角对流量脉动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预升压幅角和偏转角之和小于叶片夹角的一半且叶片数为偶数时,单作用叶片泵的流量脉动最小;得出了叶片数的奇偶性与叶片泵的流量脉动并无直接关系,且流量脉动频率与柱塞数的奇偶性无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滑片采油泵技术用于人工举升的可行性,优选工作参数,分别以3级和6级滑片采油泵为研究对象,在不同转速、不同压头、不同黏度、不同滑片磨损工况下,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滑片采油泵工作特性,为滑片采油泵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最佳转速和工况参数。  相似文献   

13.
应用滑移网格技术分析多级离心泵的三维瞬态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滑移网格技术、三维非稳态Navier-Stokes方程和标准的k-e湍流模型对工业中常用的D型多级节段式离心泵进行了全三维瞬态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泵内叶轮与导叶间的动静干扰问题.滑移网格设置在多级离心泵叶轮出口与固定导叶入口之间的交互界面,对每个时间步求解流动方程.对任一个叶轮旋转周期内,分析叶轮径向力、静压等参数出现脉动信号频率与动、静叶片数的关系;分析静、动叶片间静压值沿周向的变化规律.该三维非稳态模拟结果可为多级离心泵的水力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动网格的离心泵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实时地模拟离心叶片泵的内部动态流场,将动网格技术引入到离心泵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中,并分析了离心泵在叶轮旋转情况下的内部流场的动态变化及对水泵蜗壳结构改进计算.模拟结果显示,动网格技术能较好地模拟离心泵内部流场的动态变化,便于研究人员分析离心泵内部流场参数的瞬时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局部弹性变形与网格重划的CFD动网格技术,对涡旋空气压缩机动态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该模拟以理想气体为工作介质,满足流体控制方程及气体状态方程,湍流模型采用RNG k-ε模型,用壁面函数法描述近壁区流动。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涡旋压缩机内部流场随时间周期变化,涡旋压缩机内存在旋涡生成、运动等现象。该计算非常形象地揭示了涡旋压缩机内部流动规律,为涡旋压缩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朱汉顺  刘树华  刘佳  刘敏 《山西机械》2012,(5):52-53,56
在火箭炮发射过程中,燃气射流对发射箱体的冲击流场非常复杂,精确计算火箭炮对箱体的冲击流场比较困难。根据火箭炮结构,简化出单管三维非定常流动模型。实体建模时,采用动网格技术模拟火箭弹的运动。通过流体动力学软件对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出火箭炮流场分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叶片泵叶片-定子副在预卸压区中易发生对偶面间直接接触而加剧磨损的状况,通过分析叶片-定子副在预卸压区中的润滑状态,建立了叶片-定子副的弹流动压润滑模型,并数值模拟了接触区内压力分布,结合叶顶曲率半径和叶顶承载面积的变化对叶片-定子副间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叶顶曲率半径和叶顶承载面积的变化对动压油膜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定子副处于预卸压区末端时润滑状况最差;承载面积的变化对叶顶载荷和润滑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增大叶顶半径后能改善摩擦副的润滑状态,许可范围内随叶顶曲率半径增大,接触区内油膜压力分布更趋均匀,叶片-定子副间的润滑状况也更加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8.
应用动网格技术模拟分析滚动转子压缩机的瞬态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是通过偏心转子的转动与滑动档板的平动,完成吸气、压缩、排气等功能。本文采用局部弹性变形与网格重组的CFD动网格技术,对制冷型滚动转子压缩机瞬时动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可以计算压缩理想气体为工作介质,满足流体控制方程及气体状态方程,湍流模型采用标准k-e模型。计算得到了压缩机主要性能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谐波规律、流场分布及压力分布,观测到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内旋涡生成、运动、增大或缩小等现象。  相似文献   

19.
高压叶片泵流体泄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以水作为介质的叶片泵内部泄漏的分析,建立了泄漏模型,分析了各泄漏通道的几何特点、运动特征和压差与泄漏量之间的关系.模拟各个泄漏通道的泄漏量,将计算的容积效率与试验测得的容积效率进行了比较,对各个泄漏通道的泄漏流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影响容积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为叶片泵的设计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两级旋叶式膨胀机与传统旋叶式膨胀机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能够实现更高的容积膨胀比,适合用于R410A等具有较高膨胀比的制冷系统。本文通过对两级旋叶式膨胀机运动和受力特征的分析,建立了滑片的受力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拟开发的两级旋叶式膨胀机进行动力计算,分析比较了滑片的运动和所受各种力的计算结果,重点讨论了背压对滑片顶部与气缸壁面间接触力的影响,得出将滑片两侧工作腔中高压腔内工质引入背压腔的方法更适合于两级旋叶式膨胀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