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崔旺 《China Equipment》2009,(8X):264-264
离地球表面5000米深,15℃以上的岩石和液体的总含热量。据推算约为14.5×1025焦耳(J),约相当于4948万亿吨(t)标准煤的热量。太阳每年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为5.57×1018MJ,相当于190万亿吨标准煤,约为目前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56×104倍。此两种热源均为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热核反应产生的热能。太阳能和地热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本文将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有机的组合进行制冷,达到理想有效的工作方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缓解电力紧缺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建成的太阳能-地热能综合利用多功能热泵试验系统上进行了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联合与交替供暖运行特性的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联合运行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日间系统运行效率,且U型埋管可作为热源缓冲体自动储存日间富余太阳能,以改善夜间运行效率,联合运行测试期内太阳能与地热能热源的承担比例为43.3%:50.2%;交替运行模式可以在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前提下有效恢复埋管周围土壤温度,从而可提高太阳能与地热能的综合利用效率;整个供暖测试期内,地源热泵与日间太阳能热泵的平均COP分别为2.37、2.72,对应的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模式、昼夜交替运行模式及太阳能-U型埋管补热交替运行模式的平均COP分别为2.69、2.65及2.56.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TRNSY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在严寒地区对太阳能和地源热泵联合应用技术的可行性和参数优选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严寒地区采用太阳能和地源热泵联合供热采暖系统是可行的,采用并联型源侧补热模式的效率相对较高,建议选用平板式集热器,并联型源侧补热系统的全年COP随集热器面积的增大,非线性提高到一定值之后,COP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针对建筑暖通空调工程的招投标报价等环节,以太阳能—地源热泵工程系统方案设计和工程报价咨询为研究对象,以节省投资、快速准确报价和实现经营管理现代化为目标;基于决策理论、智能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库等技术,提出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专业解决方案和工程造价速算系统的构思;开发基于产品数据管理的太阳能—地源热泵工程系统智能综合决策支持系统。使得从业务分析员、工程技术人员乃至企业总体决策的CEO,都可直接进行个性化的信息访问、数据分析和创建报表,提供准确及时的报价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6.
在上海地区完成了五种运行模式下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运行供暖试验,分析比较不同模式系统运行特性,确定并联模式下上海地区居住建筑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的较佳流量配比以及串联模式下的最佳串联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并联运行模式中蒸发器出口流体进入蓄热水箱和地埋管的比例为1:1时为较佳运行模式,此模式下平均系统COP和运行结束时平均土壤温降分别为2.19和3.01℃;串联模式1的系统运行特性优于串联模式2,运行周期内串联模式1的系统COP和运行结束时平均土壤温降分别为2.12和3.33℃。 相似文献
7.
8.
9.
以沈阳地区典型民用住宅建筑为例,对太阳能-地源热泵与热网互补供暖系统进行仿真研究。利用TRNSYS软件,建立太阳能-地源热泵与热网互补供暖系统仿真模型和地源热泵与热网互补供暖系统仿真模型,对2种系统的蒸发器进出水温度、热泵机组COP,及热网加热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能-地源热泵与热网互补供暖系统相比地源热泵与热网互补供暖系统的平均出水温度提高了50.41%;平均进水温度提高了53.08%;平均COP由3.167增加到4.65;热网运行时间由1540h增加到2032h;热网供暖季的平均换热量由114566.62kJ/h减少到101257.27kJ/h。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光伏电池工厂冷热负荷相差较大且系统连续运行时间很长,必须要考虑采用辅助排热的手段,以保证地源热泵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结合工程设计实例,介绍地埋管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在大中型电子工业洁净厂房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地源和地下水源热泵的研发现状及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概述了地源热泵和地下水源热泵的研究开发现状;指出它与普通热泵的区别;结合地源热泵和地下水源热泵的工程实例详细地介绍了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可再生能源在人类的能源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已成为新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分析了太阳能利用的特点,阐述了太阳热泵的工作原理、分类、特点和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6.
17.
《流体机械》2015,(12):77-82
对太阳能燃气热泵供暖系统及余热回收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系统的仿真模型,对套缸冷却系统和排烟余热回收器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套缸冷却水流量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排烟余热回收比(排烟余热中回收的热量占排烟余热总热量的比例)、热回收循环水流经套缸冷却器及排烟余热回收器后的温升情况,最后以沈阳地区某建筑为例,对系统余热回收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每增加100r/min,所需的套缸冷却水流量增0.285~1.21g/s;排烟余热回收比为0.7时,系统可以获得最大的能源利用率(是指有效利用部分与总能源量的比值);热回收循环水流经套缸冷却器后温度上升2~5℃,在最佳的余热回收比下,热回收循环水流经排烟余热回收器后温度可提高2℃左右;运行时间超过2年时,余热回收型太阳能燃气热泵比非余热回收型太阳能燃气热泵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