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遗产廊道是美国针对其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遗产保护战略方法.本文从自然资源保护、历史与文化资源保护、慢行游憩系统完善、解说系统构建、市场与营销策略以及管理体系等六个方面对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管理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国大运河的整体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颖  刘晖 《中国园林》2024,40(7):77-82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的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 观构成了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的研究,目前已呈现多元化、 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对互文性的基本理论进行剖析, 并开展对陕西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文化景观的嵌合发展研究, 通过实证考察与资料收集,对成果进行分类对比,形成多个两 两对应案例的互文性关系。选择淳化县甘泉宫与凉武帝村、礼 泉县昭陵与袁家村、留坝县张良庙及紫柏山与庙台子村3个互 文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剖析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的文化景观历 史层级脉络,反映出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并在各自的历史发 展进程中形成互文关系。而这种互文关系,可以促进历史遗址 遗存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以及乡村聚落的振兴与发展,进而 形成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观互文嵌 合发展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3.
从乡村文化景观的视角对武夷山市的三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的风水格局、村落格局、建筑风貌、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古村落"整体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绍兴古村落的特征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布于古越大地的古村落是构成绍兴名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古城绍兴建城2500周年之际,在痛感这座历史名城真实物化遗存缺失的背景下,绍兴市建筑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全市古村落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研究,分析了古村落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加强保护的对策,以期唤起社会各界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的关注和觉醒。  相似文献   

5.
当前针对历史文化名村的单体保护和建筑修缮等点状微观层面的研究较为完善,而对古村落间的文化遗产要素及其关联度的探讨稍显不足,受旅游开发和文化噱头影响大,导致保护工作效率低、遗漏多。历史村落作为承载大量历史遗存资源的文化聚居形态,呈区域散落分布态势,集聚类型特征明显。该文以山西晋中绵山脚下四座防御型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依托历史时间段理论,寻找村落形成机制间的关联和相似度,从遗产区域保护、文化线路营造、特色品牌塑造三个层次对古村落集群进行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文物遗迹的古村落显得尤为重要。古村落既需要保护文化遗存和历史风貌,又要兼顾经济发展改善民生,采用何种规划发展模式成为古村落面临的难题。本文研究了国内常见的几种典型模式,分析了各自的形成原因及优缺点,并以爨底下村为例进行具体研究,认为爨底下村地理环境独特,不适合在古村基础上进行加建或改造,而应以建设新村的分区模式对古村进行保护,并通过新村发展经济,对同类环境独特、改建困难的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君明  李运远 《风景园林》2018,25(12):93-98
遗产廊道作为一种线性文化景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城市化发展环境,其文化保护与转型发展将成为传承历史文脉、提升片区活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相关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此为研究导向,结合适宜性理论研究提出该方法与遗产廊道保护等工作结合的构想,首先整体分析遗产廊道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其保护与发展需求;其次以大同市新荣区古长城为例进行适宜性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深化遗产资源与环境研究;最后结合适宜性结论与实地探究形成具体保护策略,主要包括遗产修复、廊道保护、区域协调等3方面,最终实现适宜性分析在遗产廊道保护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4,(11)
作为景观资源中人文景观资源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文化古城为代表的古建筑街区景观因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大环境而有着丰富的遗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历史文化古城往往与新城市的更新及发展产生冲突,而新的城市建设者又希望对这些古城遗存采取保护性利用。本文对比思考了笔者家乡聊城古城区两个时代的规划保护,依此为鉴,对古建筑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一些感慨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有机更新理论为古村落保护与整治提供了新的实践视角。本文以西郊村古驿道街为例,对其发展演进和历史遗存状况进行了分析,在保持村落历史文脉和适应现代发展的双重语境下,探寻有机更新理论与古村落整治规划现实需求间的契合点,并通过提升古驿道街环境品质、重构古驿道街传统业态、复原和改造历史建筑三大层级,介绍该理论在规划中的具体实践,以此实现古驿道街意象的恢复与重塑,助力古村落传统经济、社会、文化的当代适应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沁 《建筑与文化》2011,(8):100-101
滇越铁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的发展在铁路及其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目前滇越铁路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通过建立"遗产廊道"以实现滇越铁路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特别对滇越铁路著名的碧色寨车站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类型与分布概况,以及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开发滇越铁路历史文化遗产廊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关的理论依据,并对开发构建的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对于滇越铁路历史文化遗产廊道开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作为人类生产与地域文化的反映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全球化与资本的深入,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地域性"文化形态"与"景观结构"面临巨大的冲击。从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内涵认识出发,总结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实践模式及方法技术等研究现状与进展,探讨城镇化、旅游业、社会流动以及自然灾害作用对历史村镇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进而从理论体系拓展、实践研究转向与方法技术深入方面提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研究趋势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卓智慧  刘晖 《室内设计》2021,(2):132-140
历史校园景观风貌是由建(构)筑 物、景观环境、空间格局等有形的物质形态 与校园历史、传统、活动等无形的人文特征 组成,具有历史记录、科学艺术、情感记忆、 场所精神等价值。根据在历史校园景观风 貌遗存的组成中,各历史时期的校园景观风 貌遗存所占比重的相互关系,可将历史校园 归纳为“单一风貌主导型”和“多时期风貌 杂糅型”两类。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校园仅 遗留下了个别单体遗存,遗存间的时空联系 性较弱,本文将其归纳为“散点遗存型”。历 史校园从属于文化景观遗产范畴。城市历史 景观(HUL)是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景观方 法,运用HUL的理论及方法,对历史校园景 观风貌进行保护更新研究,在校园动态发展 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校园,提出保 护方法及更新策略,实现历史校园景观风貌 更好的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13.
李江荣 《中华民居》2012,(12):15-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城乡差距的逐渐缩短,城市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城乡范围的规划、重建、拆迁的进程加速日益显现。在现代化建设开发的大趋势下,有着丰富历史遗存的古街区、古村落的合理规划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本文研究对象以笔者参与并编制的金华市山头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为例,针对金华市山头下的民居、风俗、文化等保护规划的项目和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贾建中 《风景园林》2017,24(6):29-35
文化景观规划重构是在保持其既有本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从规划布局、游览组织、景观设施和环境改善等方面对主题文化景观进行的充实、完善、支撑或重组的过程。本文以岳阳楼历史文化景观为案例,在综合分析存在问题和潜在优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岳阳楼产生、发展、辉煌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同时分析岳阳楼的地位、作用和巨大影响,研究洞庭湖、岳阳古城及其他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相互关系。最后在保证维护岳阳楼内在本质属性的条件下,探寻充实完善、全面提升以岳阳楼为中心的岳阳楼景区的文化品质、业态运营、生态环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山西襄汾丁村古村落民居活态化保护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襄汾丁村古村落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其保护经验,剖析其存在的问题,阐释古村落民居保护的特殊意义,进而尝试构建“与古-为新”型民居活态化保护与更新的方法,并且从原真性保护、居民参与、文化认同三个方面提出保护策略,将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延续传统古村落中历史文化的精髓,协调居民与村落保护的矛盾,包容更为丰富的村落功能,为古村落民居的科学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佛山古村八景的“地域 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古村落地域性的传统文化景观基因及其内生机制对于推进古村落的有效保护与活化意义重大。集佛山14个古村"八景"文本,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和"四层一体"的古村落分析方法,透过景观元素的析取与分析发现:"八景"集合是一个完整的地域性文化生态系统,既表征了地域性文化基因,又自成体系,且与环境"互适"发展。这启示我们:古村落的保护当以整体性为原则,其活化实践当兼顾自然生态、乡村产业、村民组织与乡村文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浅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文化地理学的定义以及主要研究方向,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揭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景观与文化生态,通过深入研究名城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作用,保证了名城保护的整体性、逻辑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李树香  姚亦锋 《华中建筑》2007,25(3):137-140
南京南郊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遗存丰富.随着南京城市发展的南移,城市建设对南郊景观的影响将逐渐加强,对南郊景观进行科学的规划迫在眉睫.该文在对南郊现状景观调查与生态评价的基础上,按照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原理以及"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研究构建南郊的生态化廊道体系和开敞空间景观格局,以期使其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趋于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浙东运河沿线水乡聚落(安昌古镇)为对象,从实地调研和文化景观视角开展街巷空间的内涵挖掘与认知评价研究,分析其在类型构成、空间分布、功能特征、尺度形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主要特征;针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从特色认知、拍照意愿、满意度评价等方面了解街巷空间在古镇聚落文化景观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通过对沿运水乡聚落街巷空间特色与价值的挖掘与分析,进一步促进运河沿线历史遗存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使我们领悟到,乡愁不仅是绿色的生活方式,还是传统的建筑和文化。要记得住乡愁,就必须保护好古村落风貌,传承好当地文化习俗。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国务院和住建部等有关部委已公布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以及中国传统村落已数以千计。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闪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各种诱因所致,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古村落保护上出现了种种偏向,有的追逐商业利润,一味搞过度性开发;有的追求"旧貌换新顔",搞大拆大建,使得古建筑在破坏性建设中日渐消亡。如此等等现象都是与建设美丽乡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一愿景相违背的。本刊从这一期特辟《守望乡愁》专栏,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展开宣传。以求为提高这些地方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人们的关注度尽心出力。期望唤起人们认识到,推土机推不出美丽中国,钢筋水泥筑不出中国梦。保护古村落既要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属性,又要让古村落跟上时代的节拍。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情怀并存,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承接,使古老记忆与未来憧憬贯穿,实现古村落在原有的文化根脉上涅槃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