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铁站换乘空间与人们的日常出行息息相关,可达性好会减少换乘客流在换乘时产生的停顿、徘徊和折返等现象,能够有效提高整个地铁站的换乘效率。该文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视域分析和人流分析方法,并结合换乘空间整合度、平均深度值等形态分析变量,对北京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换乘空间的可达性进行量化研究,得出其换乘空间可达性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从而对地铁站换乘空间设计及轨道交通枢纽站建筑设计提供有益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住宅价格的研究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路网形态作为影响城市住宅价格的变量之一,在以往国内相关研究中较少被关注。本文基于改进后的空间句法(sDNA模型),结合特征价格法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在对区域路网形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路网形态对2015年广州市一手商品房价格的影响。文章发现:(1)sDNA模型作为新兴的高级空间分析模型,是对传统空间句法模型的补充和发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广州市路网形态呈现出"中心—边缘"特征,环城高速以内的区域是接近度和穿行度的前景网络核心,环城高速以外的大部分区域位于接近度和穿行度背景网络;(3)接近度与穿行度影响住宅价格时产生不同经济效应:接近度与房价呈正相关关系,穿行度与房价呈负相关关系;(4)"车位配比"等变量对住宅价格产生一定影响,楼盘所属行政区对商品房售价产生的影响与区域路网形态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确定人群对于距离目的地远近作为选择地铁站出入口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百度热力图对多时间段的城市枢纽地铁站出入口的实用度与区域热度进行调查观测,分析城市枢纽地铁站出入口周边用地性质对枢纽地铁站出入口的影响,并针对性提出建议,以便城市轨道交通场站TOD合理交通人流的组织流畅,用地配置合理,土地利用高效。  相似文献   

4.
空间句法理论作为一种研究空间组织和空间行为的有力工具,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以空间句法理论作为切入点,采用Depthmap软件对天津地铁某线站厅层的商业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通过量化分析和可视化手段解读地铁站厅层的客流分布特点,进一步总结出标准站、换乘站地铁站厅层商业空间的组织模式。根据地铁站厅层通道和节点处的空间特点,选择配置多样的商业业态,使客流能在各区域顺畅通行的同时,为地铁站厅层商业空间带来活力和效益,并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案例,使用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定位数据,以街道上人群轨迹点密度表示人群活动强度,生成了街道活力量化测度指标。随后选用空间滞后模型测算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间、空间特征,分别构建了五个分时段模型,测度功能混合、小街段、老建筑、密度、交通和场地设计5组15个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各个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影响时空特征各不相同。其中,影响南京西路街道活力最显著的指标是地铁站出入口和沿街商业业态多样性。在这两个因素之外,规划设计理论关注的外部空间设计、街段长度、人行道宽度、商业界面连续性等也具有较强的显著性。街道两侧建筑功能混合、老建筑占比等会促进街道活力的观点,在当前南京西路环境中并不成立。本研究可为存量规划背景下南京西路以及类似高密度建成环境的商业街道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6.
城市街道是城市系统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街道活力是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提高城市街道活力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活力提升城市内核动力,使城市快速发展。目前对街道活力的测度较为单一,在新数据的支撑下,意在构建多角度、多指标的城市街道活力体系,该评价体系兼顾街道的形态特征与空间特征,通过熵权法赋予相应权重进而可视化分析街道活力。结果表明,一级指标中,区位对街道的活力指数影响较大;二级指标中道路长度、功能密度对街道活力的影响较大,道路越长、功能密度越小,街道活力越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与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发现,已构建的街道活力指数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反映POI种类及各类POI密度对街道活力指数的影响,体育休闲与其他POI关系较小。  相似文献   

7.
蒙小英  和伊 《新建筑》2015,(2):105-107
建筑设计应考虑其社会意义——与人、城市、环境的关系。近年北京地铁建设兴盛,独立式地铁站不断增多,其建筑形象被"文化内涵"隆重地包装,使原本功能简单、造型简洁的出入口建筑形象繁复为一个个暗合文化身份的小建筑。独立式地铁站出入口的建筑形象每天被川流不息的客流检阅,对城市和大众而言,它的社会意义何在?以北京新建地铁站为例,从独立式地铁站出入口简洁的本真原型、城市景观性、公众感知及公众美育四个层面,论述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活便利度是权衡城市居住空间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方面。该文用POI数据对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生活便利度指标评价体系建设和生活便利度指数进行计算,以居民生活便利度的空间差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整体便利度特征以及基础设施布局存在的缺点,并对各个街道的居住便利度和街道内的极值居住小区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便利度呈双核心发展模式;街道居住便利度与公共设施数量存在一致性;老旧小区由于周边优越的配套服务设施,依旧是本地居民心仪的住居。居住空间便利度反映了区域内各类设施的分布状况,以及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等现状。通过对包头市目前居住区的便利度分析,为改善现状中心区域老旧社区的居住空间品质提供了参考,也对新开发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毛绪前 《山西建筑》2008,34(15):34-35
以长沙市大型零售商业建筑为例,研究了大型零售商业建筑出入口外部空间的几个主要构成要素,探讨了各构成要素的特点以及对于大型零售商业建筑出入口外部空间的影响,为商业建筑出入口外部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包瑞清   《风景园林》2022,29(9):41-47
城市街道景观指数提取为城市街景研究量化途径之一。结合已有指数,提出用全景静态图的不同数据类型,分类计算视域景观指数的优化方法;提出基于计算机视觉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的关键点邻域尺度区间频数;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指数不同的邻里尺度最优簇数、贡献度,确定分布特征重要指数组成;探索不同指数作用于不同邻里尺度的特征效应。研究发现视域景观指数具有不同邻里尺度效应。研究指数中城市街道空间的绿视率和天空开阔度(空间组成层面)、关键点邻域尺度(0,10]和(10,20]区间频数(对象尺度层面),以及色彩丰富度指数(颜色层面)是构成城市街道分布特征的重要特征指数。通过确定不同邻里尺度城市街道特征分布,可以为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质量提升、量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1.
陈静 《山西建筑》2011,37(5):30-31
对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地铁车站出入口设计应注意事项,分别介绍了地铁出入口的各种类型、不同设计手法、无障碍设计要点及选址等内容,为今后地铁出入口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2.
CJJ 129—2009《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对匝道出入口间距的要求很高。对于大城市,当与快速路相交的横向道路间距较小且主线多处设置驶入或驶出匝道时,匝道出入口间距往往难以满足规程要求。以郑州西三环高架快速路设计为例,提出运用集散车道及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来确保主线交通流的连续性,同时可满足主线匝道出入口间距的规程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得最具活力却拥挤的城市中心区亟需扩张。城市中心广场逐渐向下发展,而地下空间早期粗放型开发模式导致城市中心广场上下割裂。出入口空间在其中承担沟通上下的重要作用,且目前仍存在空间使用效率低下、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文章以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行为活动为导向,总结不同类型地下街出入口空间的上下联动行为需求及现状问题,从形态组织、文化功能、通行效率、安全可达四个方面提出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上下联动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步行作为轨道交通最主要的接驳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深圳和香港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对影响站域步行易达的因素“步行距离、步行时间、步行环境”等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发现,斜向放射状步行路径、建筑物底层架空、复合二层步行连廊能够有效的减少步行距离、步行等待时间等要素,提高步行易达性;受步行网络和站点形态的影响,实际步行集散区与理论步行集散区存在较大差异;多出入口的设置可以有效拓展站域服务面积,提高市民乘坐意愿。结果表明,港铁站点在步行易达性方面存在不小优势,站点步行集散区普遍较大;深圳的开放住区站点兼有城中村站点和封闭住区站点的优势,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住区模式。在当今城市面临大规模更新背景下,探寻轨道站生活街区步行网络系统构建途径,提升步行出行衔接时效分布,活化站点社区的城市界面,对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分担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旭 《山西建筑》2011,37(5):33-35
通过西安地铁1号,2号线已实施工程的总结,分析了交通枢纽站、综合交通枢纽站在客流组织、与周边规划结合等方面的特点,及如何组织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并提出了地铁与客运交通相衔接所引发的问题,以促进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新型火车站是集铁路、地铁、公路、公交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为方便旅客近距离换乘,各功能分区均相连和贯通,在北方采暖地区必然形成一个由下而上的热压通道,且由于火车站客流巨大,公共区空间高大,外门开启频繁,此时,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下,会通过外门带入大量的室外冷风。主要针对火车站公共区的冷风渗透,采用CFD模拟计算的方式进行采暖热负荷模拟计算,对直通对开门斗及空气幕的阻隔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为相近规模及地域的火车站公共区冷风渗透热负荷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对新型客站的巨大投入,其目标不是一个自我满足的一站式服务的交通枢纽,而是期望其作为城市触媒带动其周边城市片区的协同发展,这需要客站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衔接和互动,步行网络的构建是影响站城融合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我国站域空间活力提升的需求,通过国内外站域案例的比较,剖析步行网络与站域空间发展的互馈机制,探讨点块、点轴和点网3种站域步行系统结构模式的特征,分析了站域肌理、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功能空间和交通规划5种步行网络建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能化设计、分层分流、链接成网、资源链接、统一规划5种优化策略,可促进站域步行网络的建构,提升站域活力,实现站域协同发展和客站的可持续建设。  相似文献   

18.
孔丽芳 《山西建筑》2010,36(31):15-17
通过对南京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的调查,从景观要素层面入手,分析比较了地铁出入口及周边景观,审视当前存在的问题,着眼于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探讨了出入口及周边景观营造的相关策略,以满足城市景观的美学需求。  相似文献   

19.
地铁作为重要的城市地下空间,在建设过程中已逐渐强制应用BIM技术。通过对我院车站出入口BIM正向设计的研究,将两扶一楼地铁出入口定义为标准地铁出入口,分析了对其斜坡段进行参数化设计的必要性、急迫性和可行性;借鉴智能化设计的思路,总结与出入口斜坡段相关的设计规则、修正法则和触发条件,据此将参数分为独立参数、默认参数和因变参数,并建立各参数间的关系式,应用GDL语言进行封装。利用参数对应策略,保证图面表达满足国家标准,并用实际项目进行验证。该方法提高了地铁出入口BIM正向设计效率和质量,为其他地下空间的参数化设计和智能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输系统规划是都市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 ,交通流的调查与分析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前提和条件 ,而运输流的调查与分析是运输组织和运输场站规划的前提和条件 .根据单核都市圈中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结构特征 ,分析了其客流的生成规律、增长规律和交流规律 ,结合国内外实例 ,对都市圈客流结构、运输方式选择以及中心城市的客流分布特征进行了重点研究 ,总结出我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单核都市圈客流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以城市间直达运输与结点运输相结合的公路运输组织方式 ,并对中心城市公路客运场站体系结构和空间布局规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