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从食品和腹泻患者中分离耐环丙沙星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及相关分子特征的研究。方法从645株食品和腹泻患者来源的大肠埃希菌中确定21株(3.3%)环丙沙星耐药菌株,并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对环丙沙星耐药菌株进行喹诺酮类染色体、质粒编码耐药机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及系统发育分型研究。结果 21株环丙沙星耐药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所有菌株分别在gyrA、parC和parE发生1~4个点突变,其中16株菌携带了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包括oqx A、oqxB、qnrS、aac(6')-Ib-cr和qepA,同时所有分离株均携带bla基因。结论本研究提示食品和腹泻患者来源的耐环丙沙星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编码耐药基因质粒存在潜在的传播可能,对公众健康产生巨大威胁。需进一步开展此类耐药菌株的监测,为研究此类菌株在食品和人群中的可能传播和评估其对人群的健康风险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氨苄青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水平、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水平和可能耐药分子机制等指标,评价非伤寒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水平,为相关疾病控制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纸片法检测2005—2016年宁波市在临床患者、食品和河水中分离的非伤寒沙门菌菌株对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曲松/克拉维酸的耐药水平,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菌株中是否携带有blaTEM、blaCTX-M和blaOXA 3种编码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以及1类(IntI1)和2类整合子基因(IntI2)。结果 从临床患者、食品和河水中共分离893株非伤寒沙门菌,其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37.8%(338/893),对头孢曲松耐药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占比分别为7.7%(69/893)和7.3%(65/893)。检测菌株中耐氨苄青霉素最高的3种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100.0%,11/11)、德尔卑沙门菌(69.7%,23/33)和鼠伤寒沙门菌(57.4%,148/258)。其他检出对头孢曲松耐药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有阿贡那沙门菌(4株)、肯塔基沙门菌(2株)和明斯特沙门菌(2株)。blaTEM基因主要存在于只对氨苄青霉素有耐药性的菌株中,blaCTX-M和blaOXA基因主要存在于对头孢曲松有耐药性的菌株中。检出的IntI1基因均为完整的整合子结构,包含1类整合子3′端Sul1和qacEΔ1基因,未检出IntI2基因。结论 分离自临床患者、食品和河水中的非伤寒沙门菌对氨苄青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水平,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表现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在印第安纳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等血清型中存在高水平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现象。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非伤寒沙门菌具有较复杂的的分子机制,增加了耐药扩散的风险,应加强对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水平的监测和耐药机制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宁波市人工河水环境中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为预防、控制相应食源性疾病发生提供科学根据。方法对河水样品进行离心浓缩、蛋白胨水增菌液增菌、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选择性增菌和沙门菌显色平板分离沙门菌,对分离菌株采用系统生化和血清凝集进行鉴定,并采用纸片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对多重耐药菌株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菌株扩增主要相关耐药基因。结果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采集48份河水样品,分离沙门菌株105株,主要血清型为鼠伤寒(26株)、德尔卑(14株)、里森(8株)、肠炎(4株)、阿贡纳(4株)、斯坦利(4株)、阿格玛(4株),其他及未分型沙门菌41株。70株(66.7%)耐至少一种抗生素,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53.3%、四环素42.9%、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32.4%、庆大霉素11.4%、环丙沙星4.8%、头孢噻肟4.8%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4.8%。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耐药基因为TEM型(n=52)、OXA型(n=6)和CTX-M型(n=3),58.1%的菌株1类整合子基因阳性。结论人工河水环境中沙门菌检出率较高,且部分血清型为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菌也有较高的耐药性,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提示食源性疾病防控中需关注环境细菌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从食品及临床样本中分离的沙门菌整合子以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分布,以及不同耐药基因与多重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K-B法进行产ESBL菌表型确证试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沙门菌相关耐药基因(blaTEM、blaSHV、blaCTX)以及可移动元件—整合子基因进行扩增,对整合子可变区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分析携带耐药基因盒。结果 共分离309株沙门菌,138株来自食品(禽类96株,生猪肉19株,水产品23株),171株来自临床样本。309株沙门菌耐药率达78.3%,多重耐药率达41.1%,其中禽类耐药率占比最高。共检出56株产ESBL菌,其中35株携带产ESBL菌相关耐药基因(bla TEM基因型15株,blaCTX基因型10株,bla TEM与bla CTX双基因型10株),未检出bla SHV基因。检出98株Ⅰ类整合子阳性菌,阳性率为31.7%。其中54株携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3~2016年临床来源的60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特征。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研究肺炎克雷伯菌对13类27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 6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57株耐药,总耐药率95.0%,其中48株来自痰液标本,9株来自粪便标本,共有38个耐药谱。耐药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噻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3.3%、66.7%、65.0%和60.0%。痰标本分离的48株肺炎克雷伯耐药菌有36种耐药谱,主要的耐药谱特征为AMP-CHL-AMC-CTX-CAZ-NALCIP-FEP-IPM-FOX-ATM-MEM-EFT-LEV-AMK-GEN-AZM-KAN(n=6),9株腹泻粪便标本耐药株有3种耐药谱,主要的耐药谱为AMP(n=7)。10株(10/57,17.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菌株均来自痰标本分离株。结论分离自痰液标本的肺炎克雷伯菌菌耐药率高,且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应加强对该来源菌株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全基因组序列,对2株食源性产CTX-M-55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和毒力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大肠埃希菌食品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设计产ESBLs基因引物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筛选出2株产CTX-M-55型ESBLs大肠埃希菌(编号为EC001和EC00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序列型(ST)、质粒复制子类型、血清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识别。结果 2株大肠埃希菌均为头孢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双重耐药ESBLs菌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株菌的血清型均为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O119∶H8,ST型分别为ST21(EC001)和ST342(EC002),EC001菌株含有Inc FII、IncX1、IncY、Col156和IncI2 5个不相容群质粒,EC002菌株含有IncFII和IncX1 2个不相容群质粒,2株菌株染色体中均携带bla_(CTX-M-55)和bla_(TEM-141)2种ESBLs基因。此外,EC001菌株还携带sul2/3、tet(A)/(B)、dfrA12、strA/B、aph(3')-IIa、cml/cmlA1、floR和oqxA/B耐药相关基因,其染色体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 A基因存在2个突变位点(S83L,D87H)、parC基因存在1个突变位点(S80I),多粘菌素耐药相关基因pmr E基因存在3个突变位点(D73Y,M185T,S225T);而EC002菌株携带fosA和qnrS1耐药相关基因。2株菌均携带致黏附与脱落(A/E)损伤的肠细胞脱落位点(LEE)毒力岛基因esc、esp、eae A和tir,且EC001菌株还携带增强菌株在血清中存活能力的iss基因。结论对2株食源性产CTX-M-55型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及耐药和毒力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其结果可为后续开展大肠埃希菌耐药和毒力表型预测、指导食用畜禽养殖过程中抗生素合理使用及耐药菌株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国2015年食源性沙门菌的耐药状况及mcr-1基因在硫酸粘菌素(conlistin,CT)耐药菌株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 070株食源性沙门菌对10类16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196株CT耐药菌株中是否存在mcr-1基因。结果 71.9%(769/1 070)的沙门菌对受试的16种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萘啶酸(NAL)、四环素(TET)、氨苄西林(AMP)、氨苄西林/舒巴坦(SAM)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均在40%以上,未见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47.5%(508/1 070)的沙门菌同时耐受3类或3类以上抗生素,表现为多重耐药,同时耐受抗生素种类最高为9类。共存在141种耐药谱,优势耐药谱型为NAL、AMP-SAM-NAL-CT和TET。196株CT耐药沙门菌检出1株携带mcr-1基因且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的菌株,该菌株为伦敦血清型,是所有测试菌株中唯一1株九重耐药株。部分省份沙门菌耐药率较高。生禽肉和生畜肉来源沙门菌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0.6%(349/433)和73.5%(283/385)。结论 我国2015年食源性沙门菌整体耐药水平较高,且多重耐药情况严重,生禽畜肉是耐药沙门菌的主要来源,我国食源性沙门菌中存在携带mcr-1基因的严重耐药菌株,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青岛市规模化肉鸡屠宰场屠宰后整鸡样品中沙门菌的污染及抗生素耐药谱分布状况。方法2014年10~12月在青岛市选择2家规模化肉鸡屠宰场,采用胴体漂洗法定量检测3次共采集的141份屠宰后整鸡样品中沙门菌,根据Kauffmann-White表对沙门菌菌株进行血清学鉴定,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整鸡样品沙门菌总体污染率为74.5%(105/141),污染水平3.6~1 100 MPN/100 g,中位数为43 MPN/100 g;共分离355株沙门菌,血清型分布为肠炎沙门菌220株,印第安纳沙门菌88株和阿贡纳沙门菌19株,以及其他型28株。355株沙门菌分离株的总体耐药率为90.4%(321/355),萘啶酸(NAL)耐药率最高(88.7%,315/355)。220株肠炎沙门菌中219株(99.5%)耐药,6株(2.7%)为多重耐药株,优势耐药谱为奈啶酸(156株)。88株印第安纳沙门菌均耐药,85株为多重耐药株,优势耐药谱为庆大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萘啶酸-氨苄西林-青霉烷砜/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19株阿贡纳沙门菌除1株对奈啶酸耐药外,其余18株对所测试11种抗生素均敏感。结论青岛市肉鸡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率较高,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印第安纳沙门菌和阿贡纳沙门菌为主。沙门菌总体耐药率较高,并呈现多重耐药性趋势。  相似文献   

9.
沙门氏菌耐药谱及质粒耐药基因的筛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来源沙门氏菌耐药性及其质粒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从而揭示质粒耐药基因与菌株耐药性的对应关系。方法:对226株食源性及医源性的沙门氏菌分离株用试卡法测试其耐药性,按2012年美国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R),中介率(I),和敏感率(S),并对具有耐药表型和中介表型的非敏感菌株进行质粒耐药基因的筛查。结果:针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筛查,耐氨苄青霉素的菌株达到15.9%(36/226),耐舒巴坦/氨苄青霉素达到12.8%(29/226);针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妥布霉素的菌株达到6.2%(14/226),耐庆大霉素5.8%(13/226);针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环丙沙星的菌株达到4.0%(9/226),耐左氧氟沙星1.8%(4/226);针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头孢唑啉4.4%(10/226),耐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分别为2.2%(5/226),耐头孢替坦0.9%(2/226)。针对碳青霉烯类和除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外的β-内酰胺类的筛查结果均为敏感。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非敏感菌株中,质粒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携带率为59.5%(50/84),其中CMY基因携带率为10.7%(9/84),OXA基因携带率为27.3%(23/84),TEM基因携带率为39.2%(33/84),PSE基因携带率为1.2%(1/84)。喹诺酮类抗生素非敏感菌株中,质粒上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携带率为14.7%(5/34),其中qnrA基因携带率为11.8%(4/34);qnrS基因携带率为2.9%(1/34)。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敏感菌株中,质粒上acc(6’)-Ib-cr基因的携带率为17.1%(7/41)。仅CMY基因在食源性和医源性分离株中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480,P0.05)。结论:本研究涉及的沙门氏菌分离株中,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性较强,其次是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大多数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沙门氏菌菌株都携带相对应的质粒耐药基因,而耐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沙门氏菌携带相对应的质粒耐药基因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S 对北京市朝阳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霍乱弧菌耐药表型和基因型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S 复苏2012-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保存的37株霍乱弧菌,应用肉汤微量稀释法进行产ESBLs菌株的鉴定及21种药物敏感实验,应用荧光 PCR 检测菌株的10种耐药基因:SHV、TEM-1/TEM-2、TCX-M1、TCX-M2、TCX-M8、TCX-M9、TCX-M25、OXA1,OXA2和OXA10。结果 试验菌株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8.11%(3/37),这3株菌10种耐药基因均为阴性;ESBLs耐药基因携带率为16.22%(6/37),这6株菌均为非产ESBLs霍乱弧菌,其中TEM1/ TEM2携带率为16.22%(6/37),OXA2携带率为16.81%(4/37)。37株霍乱弧菌对21种抗生素耐药率为2.70%~94.59%,对多西环素不耐药;多重耐药率为35.13%(13/37),最多耐11种药。结论 霍乱弧菌中产ESBLs菌株与ESBLs耐药基因菌株一致性差;北京地区霍乱弧菌耐药严重且多重耐药趋势明显;应加强霍乱弧菌耐药机制、耐药表型与基因型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