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是生态适宜性评价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根据以上两个层面,并结合雄安新区特色小镇"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要求,选取九个影响因子,借助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以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构建适宜性分析模型,对雄安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将研究区分为低生态适宜性区域、较低生态适宜性区域、中生态适宜性区域、较高生态适宜性区域以及生态适宜性区域,面积分别为148.5km~2、335.6km~2、412.2km~2、339.6km~2和534.1km~2,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8.39%、18.96%、23.29%、19.19%和30.17%。在此基础上,文中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出发,将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与雄安新区特色小镇规划图相叠加,得到研究区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特色小镇开发区及城市综合建设区,并对各分区提出建设策略,以期为雄安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处理相关地形、遥感数据等,合理选取评价因子构建矿区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及模型,并结合空间分析原理评价矿区生态适宜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进行驱动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生态最适宜或适宜区域面积减少55.41km~2;地表仍有持续塌陷趋势,相对塌陷面积为317.83km2;影响因素主要为工矿业发展、城市建设扩张、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该研究对于今后对淮南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治理、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土地的适宜性未进行过量化分析。基于GIS的技术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叠加分析后将居民点用地分成四类,对溆浦县桥江镇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具体的运算结果,较好地描述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用地规模、形状和分布状况,更直观地反映居民点的散布情况,为今后村庄规划中居民点的规划布局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6,(5)
陕南秦岭山区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居民点规模小且分布零散,移民搬迁、集中居住已成为区域人居环境安全提升与改善的必然路径。本文以商洛市丹凤县商镇为例,基于人居与生态安全的宜居性评价和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潜力评价,借助GIS网络分析法,进行农村生产生活设施优化配置,探讨陕南秦岭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法,为该区域移民安置、迁村并点工作的实施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强 《中外建筑》2012,(7):71-72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也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缺乏整体上的布局与调控。长株潭绿心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形条件,土地资源有限,存在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等诸多问题,文章最后根据绿心地区实际情况,建议采用新村建设型、岛状居民点、线状居民点三大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波 《华中建筑》2010,28(9):130-131
通过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建设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存在着布局分散、规模小、空心化、设施缺乏等问题。应在城乡互动、产业互补、功能有机等理念指导下,采取融入城镇、归并中心村、生态移民、内部改造等调整模式,实现农村居民点的优化重组。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态系统评价是"三生"协调下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重要前提,以郑州国土空间为研究尺度,基于Arc GIS平台,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及城市建设3个方面,选择25个指标,运用ARCGIS软件的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三生空间协调分布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复合评价体系并开展评价。结果表明:适宜建设开发区面积为2 246 km~2,占29.90%;近郊生态缓冲区面积为3 707 km~2,占49.36%;远郊生态保育区面积为1 558 km~2,占20.74%,并提出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试图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出发,统筹空间区划下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开发与保护、投入与效益,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恢复、营造和管理提供重要的调控理论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改进的生态敏感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建设条件适宜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台塬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扩建、原规模整治、逐步搬迁三种策略,四级居住模式,并结合土地整治工作,对各居民点建设进行空间引导和用地控制.  相似文献   

9.
潘昭宇 《福建建筑》2012,(10):9-11,15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全面实施,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需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梁滩河为例,在地图重叠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应用Arcgis9.0软件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分析和加权叠加,评价了梁滩河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了用地布局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汪钰 《安徽建筑》2023,(1):21-22
以祁门县为代表的皖南山区村庄规模小、分布散,地形结合紧密,因此自然村分类和布局优化必须在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下,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求,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考虑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的影响,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予以协调。  相似文献   

11.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保障人地协调发展的基础。本文以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延安市大砭沟西沟地区为例,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对现状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约20%的城镇建设用地属于不适宜建设区;(2)不同适宜性的建设用地布局具有一定差异性;(3)在适宜性评价基础上把最适宜和基本适宜建设用地可作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相反,不适宜与最不适宜建设用地作为建设用地腾退区。研究结果对于当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期望为其他地区的同样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区域的自然基础决定建设适宜性的评价结果,适宜性则决定居民点的分布情况,居民点分布又可反证自然基础.结合ArcGIS平台,以太仆寺旗农牧区居民点构建泰森多边形,通过计算其面积的空间变异系数(CV值),分析牧区居民点的分布特征.以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为依据,对研究区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分级,结果显示,在对太仆寺旗建设适宜性评价的5个分级与全旗596处农牧区居民点中,处于适宜区的农牧区居民点有463处,较适宜区有122处,一般适宜区有9处,较不适宜区与不适宜区各1处,结果符合试验预期,也证实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彭静  张鹰 《建筑与文化》2023,(11):100-102
丘陵区乡镇受山地地形制限,形成的既有乡镇域建设用地多呈散布状态且存在各种与地形、生态环境的空间冲突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乡镇域既有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为探索乡镇域建设用地集约调整和空间优化路径提供评价方法。研究以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林坊镇为例,从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三大类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开展乡镇域既有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并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冲突空间,评估建设用地布局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发展进入后半程,城乡建设空间模式逐渐从"城市增量扩张、农村减量收缩"走向"城市存量提升、农村优化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也将迎来新一轮的优化调整。相较于前一阶段,这一轮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将更加"温和",摒弃大拆大建,在规划目的、原则、方法和成果上都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选取上海市远郊金山区为例,在总结传统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建设困境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原则调整、方法创新、内容深化"的优化策略,并基于GIS平台,探索出了一套方法更为合理、内容更加全面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规划,对下一层面的乡村规划建设产生了更强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与否对城市用地布局、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合理确定适宜性建设用地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开展各专题规划的重要前提。文章以平潭岛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 8 OLI多光谱遥感影像和DEM数据为基础,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辅以目视解译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选取生态敏感性因素、自然限定因素和社会经济限定因素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共选取10个指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定量评价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  相似文献   

16.
以株洲枫溪生态城为例,在传统基于地形条件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基础上,从生态安全视角出发,结合生态敏感性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借助GIS平台对基地的生态安全性进行辨识,以生态敏感分区及生态廊道体系来修正传统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为提高用地规划布局的科学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上海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与人均指标的空间布局及演变特征,辨识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发展规律,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法、聚集度指数法、回归分析法、空间热力图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道路河流指向性明显;农村居民点规模、全域聚集度、耕地聚集度、非农人口分布、人均用地指标分布均呈现圈层布局特征;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大部分规模不变。研究结论:亟需编制多层级村庄规划;近郊以及西南部区域是上海农村居民点聚集度高和非农人口比例高的区域,应是宅基地城镇化的重点区域;远郊人均用地指标高,应是农村保护保留整治更新的重点区域;上海居民点用地减量化政策亟待突破。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基础研究工作,其评价结果可作为政府是否实行整理、怎样整理的决策依据,并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优化配置及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政策选择服务。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具有必然性,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乡村空间演变的过程。陕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居环境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口外流导致的宅基地闲置和耕地荒废现象普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居民点体系集约化整合需求迫切。论文以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为例,立足于丹凤县农村居民点体系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综合分析现阶段农村居民点体系集约化整合的主要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从等级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产业发展及建设引导四个方面提出丹凤县农村居民点体系集约化整合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沈阳市康平县为例,通过分析康平县县域居民点布局现状及其特征,指出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和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康平县居民点布局发展的策略,最后从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协调布局等方面对康平县居民点布局规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