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教育设施合理布局规划对于推动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文章以青羊区三环内基础教育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和借鉴相关城市生活圈划分标准划分15 min、10 min、5 min生活圈,其次通过运用GIS网络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等,从空间分布特征、设施覆盖率等方面探究青羊...  相似文献   

2.
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来自于生态、人口、贫困的多重压力决定了其乡村聚居研究的多学科融贯特征。该文基于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的不同视角,对黄土沟壑区乡村聚居研究的相关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学科视角下黄土沟壑区乡村聚居研究的几点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3.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适宜耕作半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恺  惠振江 《山西建筑》2008,34(8):14-16
从耕作半径各发展阶段的不同含义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论述,提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聚落建设前提下的农村聚落适宜耕作半径,以期在缓和农业生产现状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矛盾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新聚落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延安市在市区周围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大规模的削山填沟造地工程,而该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大规模的削山填沟造地工程面临众多的工程地质问题。根据对延安市区周边丘陵沟壑区的工程地质调查,总结分析了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空间组合以及不同地貌类型下的工程地质结构,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并对各区的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价,不但为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指导,也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削山填沟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沟谷型黄土高填方工程地基沉降控制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压实回填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较少。通过室内人工配制试样与回填场地原位探井取样开展了一系列室内高、中、低压侧限压缩固结试验,探究了压实回填土的变形特性,基于割线模量法与分层总和法研究路径的不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沉降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填筑体在不同计算方法下的最终沉降量差异。试验结果发现,采用基于Gunary模型非线性垂直压应力-压应变关系表示的割线模量法,计算所得的最终沉降量数值比分层总和法计算值偏小,两者偏差在4.8%之内。压实回填试验场地的实测压实度基本稳定在(70±5)%,通过提出的计算方法预测回填场地33 m深填方填筑体在水环境未变化时产生的总压缩固结沉降变形量为1523.2 mm,填方区的地基沉降量非常大,填方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在地基充分固结变形稳定后,同时,高填方施工应严格控制压实度,努力提升施工质量。该计算方法是对割线模量法沉降计算体系的有益补充,其计算结果可供实际工程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7.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常采用传统的千人指标—分类供给模式,未考虑乡村之间的发展差异,导致公共服务设施在乡村地区呈现不均衡分布.为此,本文以湖口县为案例,对乡村地区村民群体特征、设施满意度、设施使用频率、交通出行方式以及出行成本等进行调查分析,并基于生活圈理论,采用GIS空间分析工具,构建乡村地区拓展生活圈—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更是乡村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基于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发展的研究,从理论角度分析生态文明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互动逻辑,认为生态文明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基质与基本要求,乡村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机、动力与动态变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互动反馈关系;从实践角度,选取榆林市三鱼路沿线乡村为实证案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提出沟域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修复、人居环境提升、生态产业重构、生态乡村治理等乡村发展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9.
冯娟 《城市建筑》2014,(11):112-112
通过分析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影响民居建筑营造的自然、气候、经济及抗震因素,以及该地区民居建筑建造过程中的“不适应性”,从控制建筑形体、优化建筑构造、充分利用资源三个方面提出生态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丘陵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差异化的社区生活圈地理区位模式,进而影响居住用地空间形态建构。本文以具有典型丘陵地貌特征的大连市为实证研究对象,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空间研究基本单元,通过内部地貌特征、近邻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归纳不同社区生活圈地理区位模式,分析居住用地空间演变过程与空间形态特征,并提出居住用地发展策略。研究表明,社区生活圈地理区位模式分为山谷式、边坡式、山麓式、城鞍式、近港式;不同地理区位模式的居住用地在空间演变过程与形态特征方面构成着对应关系,以此提出生态补偿与查漏补缺、地域要素向城市渗透、因势附形与虚实结合、整合预控与高效供给并置的适地性居住用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人民城市"的治国方略,15分钟生活圈作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是营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将推动我国基层治理单元的不断完善.该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西安高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区域层面"自下而上的生活空间单元识别与自上而下的15分钟生活圈划定"相结合的生活圈划定方法,并聚焦解...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承载公共资源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其配套布局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居民获取公共资源的公平程度.因此,立足于社区生活圈规划,在综合考虑服务水平、可达性、社会公平绩效等测度指标的基础上,基于ArcGIS平台构建社区生活圈养老设施布局公平性评价模型,并对长沙市雨花区养老设施布局进行公平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长沙...  相似文献   

13.
14.
《新建筑》2017,(1)
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设计仍存在无法可依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本研究将对象需求作为支持体系的营建依据,以浙北传统农业型村庄作为研究样本,以老年人自理能力分级为前提,实地调研该村各老年人群体的需求特征,构建人群—需求—功能模型,总结出老年人群的划分以及对应空间的需求特征,并针对既有公共设施的使用现状提出整合、转换、完善养老设施体系建设的方案,探求农村为老建设的针对性升级与有效利用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缺乏县域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现状,本文提出以“行政区”为单元转变成以“生活圈”为单元统筹布局设施,基于“总量控制、分级配置、需求导向、镇村分类”原则,构建“保障生活圈、基本生活圈、拓展生活圈、品质生活圈”四级生活圈体系,并明确各级生活圈的建设重点与目标。  相似文献   

16.
1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年出台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对生活圈有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和规划,15分钟、10分钟和5分钟生活圈的理念也逐渐走入社区.但我国生活圈起步较晚,在此背景下,文章结合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与布局历程,以生活圈的视角对我国公共服务社设施现状从需求、特性、品质、交通四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关布局优化策略,探讨如何进行改善人居环境与便民服务,以此满足人们对于更高生活品质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姚远  叶小群 《城市住宅》2022,29(3):193-195
近年来,生活圈理念凭借其充分考虑居民生活需求与城市功能空间相结合的特点,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优化带来了新契机.结合生活圈理念,在对舒城县中心城区居民出行意愿调查的基础上,借助泰森多边形划分舒城县中心城区各级生活圈,结合各级生活圈的人口预测规模及相关规范,确定各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方案,并通过核密度分析对比验证生活...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外源驱动力和乡村内生需求的综合作用,导致乡村地域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塑,并引发乡村空间特别是乡村生活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文章立足于黄土沟壑区乡村的发展现实、问题和趋势,提出通过村庄系统的内部整合以重组乡村基本生活单元,并最终实现地区乡村生活空间重构的思路,具体研究了乡村基本生活单元重构的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和空间布局方法,旨在为该地区乡村远期现代化阶段的适度集聚提供路径和规划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