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步行化空间的历史演化出发,探讨城市街道空间的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品质,分析城市街坊结构、形态、尺度及其变迁特征,论述国内外步行化景观街道设计的成功经验,认为这种景观街道在复兴历史中心区和改造现有衰退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振兴商业文化功能、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提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活性街道居住界面是城市居住单位与生活性街道发生直接交流的连续侧(垂直)界面,公私空间的冲突,致空间功能异化畸形,使城市公共空间与居民私人空间的物理边界模糊,管理监督困难,导致空间权属关系不明确等。对研究对象做了规范定义,分别从空间功能角度、住行使用角度和人文美学角度研究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典型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尤其是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也是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以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条生活性街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环境、街道自身物质空间及儿童行为活动需求3个方面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结合多源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层级归类并构建生活性街道品质影响因子量表,通过儿童友好型生活性街道品质评价模型,试图识别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基于评价的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优化设计思考,以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街道空间品质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街道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性街道既是居民日常出行的通行路径,更是邻里居民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街道环境的评价与优化设计对于提升住区的服务性能、改善邻里生活环境品质、促进日常交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城市生活性街道和具有长期生活体验的住区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大数据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提取、量化街道物质环境要素和居民的日常需求和行为信息,并基于获取的数据探寻了影响居民环境需求和街道活力的建成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
街道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活动场所。当前,通过"车本位"设计理念设计的城市街道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交通拥挤、不安全、步行空间狭小、舒适性、景观性不足,直接导致了街道的活力不足,街道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实现街道的安全、人性以及舒适性成为了城市规划及建设者的共同目标。笔者通过对西方国家近年来"完整街道"设计理念的研究、分析,并结合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提出道路改造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以期望可以为相关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们日常出行的交通路径,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良好的街道环境对于改善街道空间舒适度、提升街道品质、增加户外公共空间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安城市生活性街道红专南路为调研对象,采取行为观测的方法,访问附近居民的使用感受,运用城市街道设计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廖兵 《中华民居》2013,(2):51-52
众所周知,生活性街道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生活性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又是重中之重,能直接的反映出这座城市的发展情况、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标准。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南京市浦口新城保障房的规划方案为例,结合城市社区景观空间的发展现状,以"社区景观城市化、居民生活邻里化"为设计理念,在邻里交往、社区景观空间营造的基础上,阐述社区景观空间公共化与居民生活邻里化的设计实践。将社区部分景观沿用地周边设置力图使其与城市空间交融,着力在社区内及社区周边营造出适宜居民交往的异质空间,并将社区内的优质空间展现给城市,与城市公共空间在视觉上共享,意图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内部空间各自独立互不融通的断层现状。  相似文献   

9.
生活性街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也最易被忽视的公共空间,其活力营造是"新时代"背景下满足居民需求,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以深圳市3条典型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在对街道日常行为活动的人数、行为主体的年龄结构、行为类型和驻留时间调查的基础上,采用SPSS线性回归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生活性街道的空间、设施、绿化和功能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座椅密度、人行道宽度、社交场所密度、店铺密度、业态混合度和贴线率从大到小依次对生活性街道活力具有显著影响,并结合城市特点对生活性街道的规划设计提出建议,为建设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城市住区的"去城市化"现象非常普遍,对城市的景观、公共生活和城市特色都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已经演变为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文化问题。在哈尔滨地铁一号地规划中,试图通过特定的区域、营销、空间和环境策略,将住区纳入区域整体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界定多元化的居民构成以丰富社区公共生活,提出终端开放系统以融合街道空间和住区环境,塑造环境的场所感以塑造住区特色和人文内涵,探索现代住区重新融入城市之道。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