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原湖滨传统村落依托高原湖泊丰富的水资源、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等,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逐步形成,不仅传承历史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对于保育自然生态环境、传承特殊环境烙印等具有重要价值。该文以云南省石屏县异龙湖湖滨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高原山地复杂的环境特征下、与自然长期适应协调过程中传统村落的分布规律、特点等,探索其保护与发展策略,为高原湖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传统街巷作为支撑村落形态"骨架",既是遗产的物质载体,又是一种文化空间.文章以太行山区平定州的上董寨村、宋家庄村、下马郡头村和西锁簧村四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分析、空间尺度量化等方法,对街巷的生成原因、平面形态、比例尺度、界面特征等进行分析,揭示了太行山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内在的地域性特征,以期有效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生性特色,使地域性空间特色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传统建筑式样、村寨风貌以及民族文化等多方面都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文章以同乐村为例,介绍少数民族特色村落保护方法以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少有的古代规划与营建知识体系的鲜活载体和典范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面对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恶化、资源趋紧、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归纳提炼其所蕴含的三大生态智慧核心,包括"遵循自然的形制格局""功能融合的空间形态"和"物尽其用的营造法则"。针对其当代发展困境,基于生态智慧理念分别从"消减胁迫因子,提升生态韧性""精明管理土地,优化产业结构""传承空间要素,更新场所环境""关注人文感知,回归设计本原"4个层面提出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以期为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是特定区域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正面临着风貌消失、地域文化特色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1。街巷作为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内的支撑框架,既是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交通往来空间,也反映了当地传统村落整体空间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因此街巷空间形态的研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江苏以省级传统村落作为重要抓手,探索适应本省实际的保护发展实践工作。文章基于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地方实践,以宜兴市太华镇为例,从村落分布、选址与格局以及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三个方面阐释其境内分布的传统村落特征,并针对目前存在的“管报不管保”“单个村落保护弊端”以及“保护与发展矛盾”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镇是在长期农耕文明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特征的天水地区为例,通过对其演变发展进行探讨,以此强调传统聚落文化的重要性,对推动天水地区传统村镇保护工作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原藏族传统村落在适应地形与环境,并不断融入民族与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以中查藏寨为例,从村落选址与格局、村落公共空间、村落环境景观,解析其空间形态特征,并从建筑整体布局、建筑平面、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装饰,分析该村落的建筑风貌特征,为保护该地域传统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闽南山地聚落呈现出极具特色的蔓藤式生长的空间格局,传承着农耕文明与宗族文化。该文通过对闽南乡村聚落变迁的过程考察,以漳州长泰县山重村为例,探讨山、水、田等农业生产要素及宗法制度等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格局的变迁过程影响,提出物质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并重,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并重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0.
保护传统村落对传承我国农耕文化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在不破坏风貌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的根本。冷摊瓦屋面曾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传统村落中普遍使用,但其热工性能与现代人居环境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遵义地区的传统村落为例,基于对冷摊瓦屋面材料和构造的分析,提出了几种节能改造措施,并进行计算机模拟验证,以期为广大夏热冬冷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承载着农耕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识别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并掌握其内在肌理,有利于从村落整体视角实现对村落景观的有效保护与传承。以万里茶道第一站下梅村为例,引入景观基因信息链理论,对其景观结构和潜在文化特征进行评估与解析。结果表明:1)受地理位置影响,下梅村整体景观形态保存较为完好,布局充分结合自然山水,形成“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中国传统风水格局,历史研究和保护价值较高;2)下梅村景观信息元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技艺精湛,但三者传承度较低,原真性现状有待提升;3)下梅村景观信息点数量较多、结构精巧、风格独特,村落自然景观保存程度要劣于人文景观;4)下梅村景观信息廊道为“一字型”商业街、“并列型”滨水观光道及“网络型”巷道,部分道路材质开始出现断裂、拼接与松动等现象,但保存度较为完整;5)下梅村景观信息网络整体性较强,由于大量建筑局部装饰受损度严重,主体结构存在塌毁、残缺等问题,保存度一般,急需有效修缮。未来研究需结合GIS技术、数理分析模型等,增加其可视化分析,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性利用提供精准化修复方案,防止再遭破坏。  相似文献   

12.
张彰 《建筑与环境》2012,(5):137-139
兰溪村是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湘南瑶族古村落。本文回顾了兰溪村的发展历程,通过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兰溪村的空间聚落形态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古村落的建筑布局.生态特征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地域文化在生态学视角下呈现出新的内涵。兰溪村的发展规律以及发展模式对当前的城市规划和经济建设如何与环境和谐共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溪头村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生态环境和古朴岭南文化风貌的山中古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溪头村经历了从空心村、贫困村到充满活力、自然与人文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的巨大转变,回顾历程,溪头村保护与发展规划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对溪头村规划核心思想的解读,对保护活化成功经验的总结,归纳古村转型中从坚持政府主导到鼓励村民参与,从公共政策提出到规划策略变为乡规民约的实施等一系列较为成功的措施,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活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黎逸科 《规划师》2006,22(8):25-28
传统广府村落的布局规整,前后有田野和鱼塘,东、西、北三面围有树林,建筑平面为三合院式,呈梳式布局,建筑群前有广场.平地村是传统广府村落,其规划更新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尽量保留传统村落聚居思想,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抽签分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李青丽 《山西建筑》2005,31(14):25-26
阐述了丁村环境背景,背山傍水、交通便利、融于自然,对整个村落的构造布局作了介绍,并对丁村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及其规模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赵之枫  高洁  陈喆 《华中建筑》2008,26(6):96-100
该文以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泰陵园村为例,从村庄产业发展、村落空间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分析这类村庄的变迁和转型。同时。探讨在村庄规划中如何通过村庄原有的果品种植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村庄经济的复兴;通过整合道路系统优化村庄空间结构;通过整治村落环境形成富有乡土气息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在关键性地理因素和人工因素的影响下,横坑村初步形成了扇形村落格局,这一格局与珠江三角洲的常见村落有诸多不同之处,地理环境、客家民系的建造传统、微气候共同造成了横坑村在整体布局上的擘画理念。通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和对家谱、村史的阅读,以及对作为村落关键性社会空间的祠堂的分析,阐述了在嘉靖十九年开放庶民建家庙之后,横坑旧村从中心式布局转向变形的梳式布局的过程,并对村落中四座主要的祠堂建筑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竹  王丹 《室内设计》2018,(3):102-108
江南地区山地纵横、水网密布, 地貌丰富多样,村落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及特 征,山地河谷村落数量众多。但现阶段乡建 同质化严重,不同类型村落的适宜性政策被 忽略。本文以浙江德清东沈村为例,分析山 地河谷村落特征,以地形地貌为出发点,从 山、水、村落三方面,提出基于山水特质的村 落更新与活化策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 化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藏农耕文化体系下形成的村庄,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吞达村是西藏自治区的古村落,其聚落空间、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典型的西藏农业文明印迹。本文研究农耕文化要素对吞达村农业村庄聚落发展的影响,探寻在西藏传统文化演进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杨大禹 《新建筑》2006,(4):9-14
特色鲜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传统村落、生态建筑,是一个地方社会基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这些生态村落、建筑既是社会结构中有生命活力的细胞,又是联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中介。如何保持和发扬传统生态村落的本土建筑文化特征,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粹,在不断提高当地民众居住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传统村落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持续发展。结合香格里拉霞给村规划设计,简要分析地域性、民族性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村的保护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