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的视角来透视乡村公共空间特
征的变化,选取近代以来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特征明显的西安
白鹿原地区乡村为典型案例,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踏勘和深度
访谈,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乡村所衍生出的社会治理
结构,并揭示出不同社会治理结构下乡村公共空间响应特征
规律。经研究认为,近代以来该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经历
了“自治-扁平化-原子化-行政强干预”的发展阶段,乡村公
共空间相应呈现出“繁荣发展-异化-全面衰退-离散化”的特
征。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公共空间特征与当时乡村社会治理结
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其在时间轴上的演变实质上是新空间与
新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再关联。 相似文献
2.
3.
4.
5.
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功能与形式的视角,以历史的维度分析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的演进脉络,探讨其背后生长的动力机制,总结各个时期乡村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与特征.研究发现,传统乡村公共空间生成的内在基本规律是“使用功能驱使一交往的形成一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共存一特殊一脱节一分离”的变化.通过实地勘察与访谈,进一步论述改革后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弱化的原因,认为村民所发生的公共活动已由“必需性”转变成“自发性”;诸多社会变化因素构成“合力”,“催化”了传统公共空间走向衰亡的道路.最后,审视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实践,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自发与构建秩序视角,以历史发展的维度梳理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的演进,归纳不同时间段随着自发秩序与构建秩序的变迁,乡村公共空间的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建国前至今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自发秩序绝对主导—自发秩序主导,构建秩序隐现—构建秩序凸显,自发秩序弱化—构建秩序主导,自发秩序迷茫"的特征。并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探寻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剖析乡村公共空间的演进过程中主要社会参与力量(政府、村民、乡绅精英、市场、设计师)之间的博弈。最后,提出自发和构建秩序之间不是独立的,审视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实践,提出应在自发与构建秩序并置下,找到二者结合点和平衡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8.
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不匹配的现状,提出“两模型三层级”的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方法。以西安周边乡村-车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构建车村公共空间双层网络模型,即:物质网络模型与村民行为网络模型(两模型)。从“聚落-片区-单点”3个层级(三层级)设计衡量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相关指标,并通过双层网络模型指标的对比分析,精准定位车村公共空间需要优化提升的要素。最后,基于“社会-空间”互动逻辑,以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匹配为导向,从聚落布局优化、片区派系完善、单点品质提升三方面提出精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记录着村落的兴衰与蜕变,同时也是村民日常生活和节假日的重要集聚场所。本文从历史维度出发,从自组织和他组织两方面分析我国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机制。通过研究发现,从1949年到现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分别是自组织起主导地位—他组织出现,自组织开始弱化—他组织地位凸显,自组织进一步弱化—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衰落。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他组织对乡村的逐渐干预,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后乡村的地缘社会逐渐弱化,乡村凝聚力减弱,导致公共空间走向衰弱。 相似文献
10.
11.
美术馆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建筑类型,其起源却与西方私人化建筑类型密切相关。美术馆的“公共”属性是后来发展的。文章从公共性的角度将法国大革命以来西方美术馆的演变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以不同时期典型美术馆案例为研究对象,对西方美术馆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归纳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公共性观念与美术馆空间形态的对应关系,为正确理解美术馆各项活动的本质属性提供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是建筑的组成部分。结合西安城市空间的历史演进及当下西安城市空间及其建筑形态特色的关联性描述,探讨城市空间和建筑形态之间的有机联系,为城市的认知、保护与发展及建筑设计思考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金塔县乡村聚落斑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DEM数据和2010年、2020年金塔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进行研究,为未来金塔县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同时,探寻乡村演变的影响因素,探寻乡村演变的影响因素,找寻适宜受限制区域发展的规律和路径,如受土地性质约束、自然环境限制等,并为类似受到较强限制条件的地区的未来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向,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与乡村聚落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金塔县乡村聚落斑块数量较2010年增加,其规模减小;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集聚点;(2)乡村聚落密度分布整体呈现出非均衡性,在县域空间格局上呈现出“大集聚,小散居”的特征,由“单核心”逐渐转向“多核心”发展;(3)乡村聚落演变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因素是乡村聚落演变的重要基础,经济因素是其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虽然乡村建设的开展使老年人的人居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乡村户外公共空间与城市相比仍在设施配置、环境品质,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存在差距.笔者选取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户外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法和行为地图法的研究方法,对户外公共空间质量和老年人活动行为特征进行调研与分析.总结出目前乡村户外... 相似文献
15.
林林 《建设科技(建设部)》2023,(20):47-49+7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宜居环境的热门选择。乡村公共空间作为社交、休闲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其景观设计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乡村地区的资源和资金有限,高成本的景观设计方法并不适用,因此需要制定一种低成本的景观设计方法。借助AHP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同时计算了各因素的权重,得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利于低成本景观设计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公共性是影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与活力的重要指标。随着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公共开放空间的价值内涵从注重物质功能向普惠公共群体转变。以公共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概念的理论内涵。参考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基于历史维度分析中西方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性的历史演变进程,总结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性演变的特征,透过比较视角得出中西方规划实践中公共开放空间所体现的公共性呈现“殊途同归”的趋势。既丰富了对公共开放空间理论层面的研究,同时对有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乡村发展建设主体日益多元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红村”在我国乡村地区逐渐涌现。已有成果重点关注其空间生产过程,对网红村空间本身的演变过程及机制的探讨略显不足。研究以成都市蒲江县铁牛村为例,根据乡村规划建设主导主体的不同,划分其发展阶段,梳理过程中社会关系、主体行动与空间表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铁牛村空间演变的规律和机制。研究表明,铁牛村在政府的基础性作用和区位提升、要素循环、空间赋魅及主体博弈的过程中实现了向“网红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安纺织城单位制住区进行研究,推断单位制住区空间演变存在的3个阶段。需要从住区空间结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住宅户型3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