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小城镇面广量大,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连接纽带,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小城镇经历了从农业镇向工业镇,继而向城市镇发展的过程,然而在"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下,缺乏财政和社会管理能力,因此国家针对建制镇提出"镇级市"的政策,以简政和放权的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推进小城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大作用。文章选取西北地区"镇级市"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西北地区的特殊性,通过空间管控、产业转型、公共服务完善和社会治理创新等措施,建构从"镇"到"市"的转变路径,发挥小城镇在空间、社会与经济层面实现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的积极作用,并以富平县庄里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实践为案例,探讨西北地区"镇级市"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县域城镇化的地方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候鸟"型城镇化将逐渐向"就地就近"城镇化转型,在当前"大城市病"日愈显著阶段,县市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县域城镇化模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就江苏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历程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苏南乡镇工业驱动的小城镇快速发展阶段;二是20世纪90  相似文献   

3.
选取3个地级市作为案例,从特征与机制“表”“里”两方面对中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产业集聚、空间拓展、市域空间格局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同微观区位下的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既具有一定共性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共性特征表现为本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共同推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从其动力机制上看,则是因为本地城镇化推动力不足,异地人口转移拉力较大.同时,由于不同微观区位下的欠发达地区在“欠发达”原因、趋势上存在不同,其动力机制呈现一定分化,进而造成其城镇化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探讨人口流失地区的就地城镇化特征 与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形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 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文章 以四川省72个县域单元为研究范围,以典型个 例——岳池县的留守农民调查数据为支撑,运用 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从个人、家庭、生产生活、 养老和教育4个层次分析留守农民的不同居住 地域迁移意愿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一、与其 他地区不同,人口流失地区城镇化在空间-经济- 人口3个层面分异明显,近40%的留守农民有城 镇化倾向,迁移意愿和偏好强度依次为县城> 大城市>地级市>小城镇;二、就地城镇化影 响因素呈现“轻生产、重生活”特征,即不以收入、就业为首要导向,而是将家庭养老和子女教育视为就地城镇化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基于此 提出构建完善的城乡教育与养老服务体系,并积极探索内生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传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针对桂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特点,提出有别于以往的单一工业化驱动城镇化模式。尝试在桂东北资源富集地区建立一种工业、旅游、商贸、交通物流、文化创意驱动以及乡村就地城镇化的多途径城镇化模式,并提出对应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山地城镇等传统边缘地区高品质城镇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中部的宜昌市秭归县为例,对其人口城镇化的现状特征、问题、模式进行分析,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探究了山地城镇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研究发现,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的影响,山地城镇的人口城镇化存在劳动力外流严重、发展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呈现出与发达地区所不同的非工业化驱动人口城镇化的模式.研究认为,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山地城镇应采取"产业—公服"耦合驱动的新型人口城镇化模式,并以特色产业、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及覆盖度等方面为抓手,促进该城镇化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其中,城镇化过程中低质量的"异地城镇化"现象非常明显。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探索如何保持"城镇化数量与城镇化质量"的健康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城镇化差距,提高后发地区城镇化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针对"异地城镇化"的特点和问题,重点探索新时期"异地城镇化"出路,推进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是城镇化的重要参与者,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进行农民市民化的各种探索,其目标是实现农村居民从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共享城镇化福利。事实上,农民市民化的路径既包括大城市的异地城镇化,也包括中小城镇的"就地城镇化"、"近地城镇化"等多种形式。本文基于调查,着重于从空间层面入手,对乡村居民城镇化的真实意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从兼顾就业和居住的城镇化目的地选择来看,乡村居民意愿最强的不是烟台市区,而是县城;②当乡村居民面对城镇化的相关问题时,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③大多数农村户口持有者不愿放弃户口进城,工、农兼业模式仍将是主导发展模式;④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民仍需要与农田保持较近的耕作距离,因此就地城镇化模式可能会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
受土地资源约束,更多山地区域城市(镇)空间拓展转向"向山要地"的趋势已不容忽视。在山地区域以生态线索为依据,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特征,避免生态安全隐患,科学地开展城市建设,对于保障城镇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延安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借鉴云南省、重庆市和湖北省十堰市等类似的山地城镇化实践经验,以生态为导向,尝试提出了山地城镇化的建设思路和具体策略;并以延安城市建设为例,结合区域生态格局要素,提出了基于小流域汇水自然特征保护的"分散式"空间布局形态、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淤池坝综合利用、"挖建填避"策略导向的建筑布局模式以及城市功能整合引导人口再分布4项具体的山地城镇空间建构模式。以期为中国山地城镇化过程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夏鸣晓 《城乡建设》2016,(10):38-40
就地城镇化是我国改变大规模异地城镇化模式的弊端,创新城镇化路径的重要途径之一.山东省以流动人口进出平衡的特点,把县域作为就地城镇化的组织单元,把县城、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就地城镇化的基础性空间载体,成为我国就地城镇化的典范.本文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山东省就地城镇化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指出省域层面上虽然具有显著的就地城镇化特征;但微观层面上就地城镇化仅适应于少数地区,多数地区呈现异地城镇化特征.因此,各地区必须立足经济和人口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化空间政策,避免就地城镇化模式在所有地区的简单套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福建省首个全域城市化改革试点,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石狮已经进入城镇化与工业化高度发达阶段,全域空间特征逐步凸显,但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发展空间受限、生态空间被蚕食等诸多严峻问题,引发了现有空间模式与发展策略的创新与变革。本文通过回顾石狮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工作历程,结合全域城市化改革要求,从城乡规划编制方式、内容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以期为高度城市化地区城乡规划编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城市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理论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发展动力与空间格局,研究地域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本文以重庆市梁平县为例,探讨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空间格局与发展路径。通过对梁平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特征的梳理,总结得出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异地城镇化特征明显;工业化基础较差,城镇化动力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其空间发展格局呈现中心镇功能缺失、城镇体系失衡、城镇沿主要交通要道布局的特点。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城镇化发展机制后,得出目前梁平县这类西部地区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属于自上而下型,政府的政策和投资起主导作用。最后,针对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健康稳步发展,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理念为核心,由环境保护、政策驱动力、产业驱动力和农业支撑力构成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电子商务的县域就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谈起,分析了电子商务对我国城镇化格局的影响,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普及的影响下,人才和经济体在各级城市中获得的机会将更加平等化,我国大城市的中心性地位受到挑战,县域及其所管辖的农村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农村地区可以实现由工业化带动到信息化带动的跃迁式发展的城镇化新形势。文章进一步指出在这种新形势下,电子商务所驱动的县域就地城镇化和农村发展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新思路,并深入分析了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内涵和路径以及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发展的三种新模式,分别是延伸式("赶街"模式)、介入式("聚土地"模式)和内生式("沙集"模式),为我国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我国山地丘陵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特征与城镇化发展需求分析,本文初步提出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理论的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新思路,并就城镇化空间总体布局、中心地体系构建、产业区位选择与国土品质打造等主要方面进行了组织模式探讨,以期为我国山地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微小产居单元特征的乡村就地城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当前乡村就地城镇化实践过程中人居空间稀释、乡村资源外移和城乡行政壁垒等现实阻碍,文章结合乡村产业转型、美丽乡村及乡村社区建设背景,通过对汪集街"微园区、小社区"的微小产居单元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居空间聚合的微小产居单元建设依托企业下沉、产居分权和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乡村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实现村民非农化就地就业;同时,基于城乡等值理念推动乡村设施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均衡化,提升村民市民身份的自我认同感,增加村民留在乡村的居住意愿,为乡村就地城镇化提供支撑。可见,微小产居单元作为产城融合政策在乡村的科学实践,是推进乡村就地城镇化的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剖析城镇化内部结构,衡量人口、土地、产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深入理解城镇化发展历程与时空演化过程。文章系统分析海南省"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城镇化发展主导子系统、各子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协调能力,以及不同时间各要素在各地理单元的离散程度,归纳海南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进行初步解释。研究发现:(1)海南省屡次承接国家和区域政策、重大项目工程,城镇化发展的"突变性"特点显著,但外部刺激对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人口非农就业水平发展未能形成有效的促进作用;(2)海南省各市县正经历"极化—扩散"的过程,海口、三亚"南北两极"特征显著,各市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子系统协调程度的差异性逐步缩小;(3)旅游业和房地产迅速发展,土地城镇化成为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人口与土地、产业与土地的协调度不足。以期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对未来协调省域城镇发展与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利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温州龙港“撤镇设市”的路径、驱动机制及财政模式,以发现其对城镇化模式创新和土地财政依赖治理的政策含义。研究发现,龙港模式是由一个“自下而上”改革推动且不断得到上级政府支持而逐步推进的典范,突出特征如下:(1)推动主体: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但政府仍起主导作用;(2)城镇化模式:异地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但以异地城镇化为主,强制性城镇化与自愿城镇化相结合而以自愿城镇化为主;(3)驱动产业:房地产开发和工业是城镇化的两个主要驱动产业;(4)融资模式:多种融资方式并存但仍以土地财政融资为主。从治理土地财政依赖角度看,新型城镇化建设须统筹协同土地制度改革、非征地条件下城镇化模式创新与以扩大县级以下地方政府税收分成比例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流空间”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迪  周剑云  赵渺希 《规划师》2013,29(4):15-20
通过剖析珠三角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历程可知,珠三角城镇化是具有"流空间"特征的就地城镇化,而当前珠三角城镇规划无论是规划体系,还是规划编制,都是以"场空间"为导向的,这种规划导向与发展特征之间的不适应性,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随着区域城镇化的推进,大都市区域(城镇连绵区)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热点;在这种区域大背景下界定"流空间"体系的内涵。相比传统规划视角,"流空间"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珠三角城镇化的过去;故此,基于"流空间"的视角来分析、预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为新时期的城镇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宋丽美  徐峰  袁正 《新建筑》2022,(3):122-127
乡村产业转型带动的就地城镇化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空间低效”“空间风貌”和“风貌破坏”问题明显。本研究以湖南地区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为对象,重点调查不同产业转型模式下的乡村社区尺度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与潜在问题。通过调研获取了乡村社区居住主体、经营主体、游客等不同人群的空间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社区生活空间的适宜性营建策略。研究成果为我国中部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社区空间营建提供了实用性建议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珠三角众多小城镇依托"三来一补"及"多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形成工业专业镇及特色产业集群。然而,长期"重产业,轻城镇"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造成空间供需错配,制约其转型升级。本文分析工业镇转型升级的空间需求及供需错配的困境,认为城镇化的"量高质低"导致空间无法集聚转型升级的要素是目前制约工业镇转型升级的关键。在总结珠三角多个工业镇转型升级的空间实践经验基础上,分析资本三次循环与城镇化及产业升级的关系,认为应加快资本的第三次循环,推动发展模式由"以业兴城"向"以城兴业"转变。在空间营造路径方面,提出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及空间品质,营造城镇生活方式,吸引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植入生产型服务设施,完善生产服务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植入或更新产业空间,提高产业空间利用效率;建构跨地域协调机制,提供产业协作机制保障,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