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提高干扰床对细粒煤的分选性能,在干扰床内加入内构件,对比分析了加入内构件前后干扰床的分选效果。结果表明,对于灰分21.57%的1.50~0.25 mm细粒煤,为使精煤灰分不超过10.00%,普通干扰床的表观水速不宜超过23.50 mm/s,所得精煤灰分和精煤产率分别为9.00%、72.56%,可能偏差Ep为0.123 g/cm3。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加入内构件的干扰床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煤粒的错配效应,强化了煤粒基于密度差异分离的趋势,提高了干扰床的分选性能,所得精煤灰分和精煤产率分别为8.83%、80.12%,可能偏差Ep为0.085 g/cm3。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液固流化床对粗煤泥分选的局限性,提出通过加入重介提高分选介质的密度,使宽粒级物料基于密度分选。开展了重介质液固流化床和传统液固流化床在不同床层压力和上升水速条件下对粗煤泥分选效果的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上升水速,不同床层压力下,加入介质后,可能偏差E值较不加介质时最大可降低0.070,数量效率至少增加4.43%,精煤灰分小于10%时,精煤产率增加5.2%;同一床层压力,不同上升水速条件下,加入介质后,可能偏差E值较不加介质时至少降低0.030,数量效率至少提高1.87%,精煤灰分小于10%时,精煤产率提高1.79%,分选精度和分选效果均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解决粗精煤产率偏低和灰分较高问题,对影响干扰床分选效果的各因素进行了择优实验。结果表明,分选密度和上升水量均是影响粗精煤产率和灰分的显著因素。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分选密度和上升水量分别为1.47g/cm3和107m3/h时,粗精煤灰分为14.65%,其产率为64.21%,综合精煤灰分降至要求值以下,其产率提高近0.6%,分选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干扰床分选机的分选原理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被分选物料的粒度范围、分选机内上升水流的作用和干扰床床层密度对分选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应用干扰床分选机分选细颗粒煤炭时,应控制入料的粒度上下限比值在4以内,并说明在低密度分选时,不宜单纯降低床层密度,否则会使粗颗粒物料分选效果变差,宜采用降低上升水流压力,提高悬浮床层的密度的方法,从而提高分选机的分选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郑精煤公司选煤厂TBS干扰床分选机粗煤泥分选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生产实践表明,粗煤泥分选系统优化后TBS干扰床分选机分选效果得到很大改善,入料中<0.25 mm粒级粗煤泥产率减少35.99个百分点,精煤灰分降低4.78个百分点,底流灰分提高6.5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选煤技术》2022,(2):86-90
为解决三河口选煤厂重介质旋流器分选过程中PID控制对合格介质密度控制调节能力有限等问题,采用系统辨识构建合格介质密度与精煤灰分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的智能密度控制系统,提高了合格介质密度控制精度,改善了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在合格介质密度控制中应用效果良好,有效抑制了重介质选煤环节随机性干扰,实现了合格介质密度的稳定、动态调节,使精煤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大大降低了精煤灰分波动幅度,稳定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分选原理:煤泥干扰床分选机是根据物料密度差异性原理,使物料在上升扰动水流作用下形成的自生固体流动床层中完成轻重物料的分离,从而达到精煤和矸石分选之目的。主要结构:煤泥干扰床分选机主要由进料分散装置、干扰分选室、上升水流注入系统、精煤导流系统、密度探测装置、矸石排口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8.
为将粗精煤泥与末精煤产品掺配销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宝山煤矿选煤厂结合煤质情况,采用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对粗煤泥进行了分选,并通过单机检查试验,对煤泥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 表明: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宝山煤矿选煤厂动力煤粗煤泥的可能偏差为0.068 g/cm3,数量效率为96.77%,精煤带矸量为0.48%...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磷矿性质的研究,明确干扰床在磷矿分选中主要是根据粒度进行分选,从而实现P2O5的富集,P2O5品位从22.81%增加到24.44%。另外,矿石中各组分密度的不同对分选有一定的作用,在粒级为0.71~0.212mm中,P2O5品位从27.48%升高到29.10%。通过调整干扰床的床位和床层密度可控制分选效果,当床位为1.3m、床层密度为1.5g/cm3时,溢流中大于0.212mm含量为20.28%,底流中小于0.212mm的含量为6.24%,小于0.038mm的含量为1.59%,达到分选要求,且受给料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回坡底矿选煤厂粗精煤泥产品灰分高的情况,在三种粗煤泥分选机上进行了精煤磁尾分选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精煤灰分相近的情况下,螺旋分选机、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和TBS的产率分别为37.39%、62.98%和62.57%,Ep值分别为0.150g/cm3、0.118g/cm3和0.140g/cm3。结合设备特点和现场厂房布置,粗煤泥系统改造采用TBS最优。预测通过改造选煤厂精煤产率提高2.48%,精煤销售收入增加约3000万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原煤中的煤泥含量越来越大,多数选煤厂存在粗煤泥分选精度不高、尾矿跑煤严重等问题。通过对大煤泥量原煤进行筛分试验和干扰床分选试验,分析了不同粒级的粗煤泥干扰沉降状态差异。同时针对传统干扰床分选的局限性,提出用两次分选提高精度的技术路线,研制了三产品干扰床试验机。工业实践结果表明:粗煤泥经过三产品干扰床分选后,大大提高了粗煤泥分选精度,粗精煤产品灰分降低了3%|同时有效避免了尾矿跑煤,提高了精煤回收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XGR-3600型粗煤泥干扰床分选机的工作原理、优势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煤中1mm以下的颗粒在粗煤泥干扰床分选机中分选效果理想,有效地解决了1~0.5mm粒级的分选难题。  相似文献   

13.
高迟明 《中州煤炭》2016,(12):179-182
普通空气流化床主要是分选6~50 mm的粗粒煤,且取得了良好的分选效果,而对于小于6 mm的细粒煤,因其粒度不是足够大导致分选效果变差,该试验在振动流化床中引入振动能量使细颗粒处于流化状态,通过调节振动频率来实现对细粒煤的分选,当频率过大或过小时,分选效果都较差,但当频率适中时,能够较好地降低精煤灰分,提高精煤产率,达到较理想的分选效果。  相似文献   

14.
骆振福 《中国矿业》1999,8(4):44-47
分析了气固流化床(即空气重介质流化床)的形成过程及其分选原理,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气因流化床密度的计算公式,实验结果表明:该计算公式精度较高,可用于分选密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空气重介质流化床中细粒煤的流化与分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3~1 mm粒级细粒煤介于煤粉与传统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所适用的粒度之间,其在空气重介质流化床中被分选的同时对自身分选与流化特性产生重要影响。利用高速动态摄影等手段详细研究了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分选3~1 mm细粒煤过程中不同流化数下床层的流化特性、压降波动、煤粒分离混合规律以及流化床中不同高度处的密度分布,阐释了气泡在分选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入一定量细粒煤后床层密度降低,流化效果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随着气速的增加,煤粒在流化床中先后经历了分离与混合两种状态,流化床各高度的密度也随之改变。当流化数在1.8~2.0时煤粒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随着气速增大煤粒受气流影响增大,不再严格按照流化床密度分离。  相似文献   

16.
基于马尔可夫理论的气固分选流化床密度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加权马尔可夫链模型对不同时刻气固分选流化床密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从开始记录流化床密度起,气固分选流化床在60 min时密度所处的状态最有可能位于\[1.784 702,1.805 832) g/cm3,在62 min时最有可能位于\[1.803 719,1.826 962) g/cm3;而实际测得气固分选流化床在60 min时密度为1.794 g/cm3,在62 min时密度为1.806 g/cm3。对加权马尔可夫链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分析,得到其预测偏差均值为0.262 879,预测偏差均方差为0.341 727。可见,利用加权马尔可夫链模型可以实现气固分选流化床密度的预测,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从空气重介流化床干法选煤机的工作原理入手 ,阐述了流化床床高和密度的均匀、稳定对分选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流化床分选过程中的动态平衡机理 ,针对其工艺特点提出了保证流化床床高、密度均匀及稳定的测控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型粗煤泥干扰床分选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煤泥干扰床由于可控参数少、要求入料粒度范围窄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传统干扰床分选技术的应用,论文提出采用脉动水流以强化密度对干扰沉降的主导作用,同时在分选机内部添加阻尼块以改善上升水流流态.采用隔膜配合变频器构建了实验室分选系统,并采用九里山矿选煤厂较宽粒级的粗煤泥(3~0.25mm)同传统的干扰床分选机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增加阻尼块和脉动水流的新型干扰床分选机的分选效果优于传统的干扰床分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