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在数字文化大繁荣的元宇宙时代、IP将成为元宇宙产业布局的核心。本文首先分析了IP角色在当前元宇宙概念下的发展态势,包括:IP形象不断细分,IP价值不断延伸,以及IP运营模式不断创新。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已有案例,提出了IP角色在元宇宙应用场景中的升级路径。研究旨在为设计适应未来数字世界的商业模式的IP角色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网络技术和在线社交互动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元宇宙概念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元宇宙(Metaverse)是指一个虚拟、可交互、三维的互联网空间,其中虚拟数字人是重要构成元素之一,用户通过使用虚拟数字人来参加各种虚拟世界中的活动,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当下市场和消费者对数字内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虚拟数字人和虚拟偶像成为受欢迎的娱乐和互动形式。与传统的数字人制作流程相比,结合MetaHuman进行数字人创作呈现出诸多优势,不仅加速了生产技术的创新,同时也降低了创作的经济成本、技术难度,提高了创作效率。本研究通过研究虚拟数字人的概念,探讨结合MetaHuman进行虚拟数字人创作的新流程、新技术以及应用现状,并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虚拟数字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元宇宙作为一种以VR、AR、AI为表现形式的高新数字虚拟交互技术逐渐被运用到电影领域的创作中,并通过语言符号的输出与虚拟场景的建构在电影中搭建出一个“自由城”——虚拟镜像世界。而元宇宙电影中的立体影像建构以及沉浸式的感官体验都离不开语言符号的有效支撑。因此,本文以元宇宙语言符号为切入点,运用语言学知识,分析和研究元宇宙电影中语言符号的功能与特性,明确元宇宙电影语言符号在技术匹配上的建构特性,并结合VR与AR、MR、SR等各种数字孪生的聚合使用技术,探寻元宇宙电影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内容塑造,借以推动元宇宙电影在语言符号建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先艺  胡兮 《包装工程》2022,43(18):232-239
目的 将人在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通过数字化网络融入虚拟的平行世界中,完成超越现实空间以及人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即时交互的体验,最终形成“元时效”“元融合”“元生态”三位一体式和合共生的“元概念”交互空间设计发展理念。方法 基于“元宇宙”的概念与发展秩序,对国内某款“元宇宙”游戏进行案例分析,发掘现阶段“元宇宙”的构建问题,将符号学理论介入并提出“元概念”设计策略,以此建构元宇宙初级形态阶段。结论 数字化网络下,人与虚拟世界的交互连接得到进一步迭代,将“元宇宙”从概念走向现实体验,构建未来“元宇宙”世界的初级交互形态,是一项集人类日常生活、空间生产的超现实交互体验。“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是对人在虚拟空间即时性、体验性的新技术的要求与考验,是构建“元宇宙”程序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使虚拟世界符合近现实世界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5.
工业元宇宙将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在一起,将实现信息、数据和决策的持续交互,赋能行业以数字化方式解决极其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改变组织的运作方式,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本文阐述了数字孪生与工业元宇宙的区别,给出了从数字孪生向工业元宇宙过渡的可行路径。通过西门子成都工厂基于生产计划的物流能力预测项目这一实际案例,展示了工业元宇宙的主要技术要素,即IoT、数字孪生、云计算等是相互组合应用,在工厂内部创造全新的协同方式,展示出工业元宇宙众多技术要素组合应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刘泽宇  周屹 《中国包装》2023,(12):27-29
随着元宇宙的兴起,虚拟包装设计成为了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元宇宙中的虚拟包装设计具有超现实的表现形式、交互式的设计方式、可实时更新变化的展示形态以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存在形式等特点。本文通过介绍元宇宙中的虚拟包装设计实例,探讨了其对传统包装设计的影响,并展望了元宇宙中虚拟包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三体》中,主人公经常穿戴游戏设备进入一个叫“三体”的虚拟世界。他被赋予一个虚拟的形象和名字,和这个空间的其他虚拟人物探讨解决“三体”世界的危机。游戏中的人物角色完全沉浸在虚拟的时空中,他们体验着虚拟世界的光怪陆离和角色的悲欢离合,流连忘返于虚拟与现实的交错中……而今,这种虚拟的世界已经有了一个名称叫“元宇宙”。  相似文献   

8.
张帆  张家榜  曹天一  孙逢春 《包装工程》2023,44(12):1-15, 117
目的 在明确数字文创产品设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该方向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为相关研究和创新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总结数字文创的特征,运用文献数据可视化软件,并选取CNKI数据库作为分析数据来源,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元宇宙互联网空间发展阶段为脉络,对数字文创设计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范围进行梳理;以场景理论为依托建立适用于虚拟文化空间的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框架。结论 在厘清数字文创产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数字文创产品的阶段划分,即以数字孪生—数字原生—虚实共生为特征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当前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提出该领域在空间设计、交互体验、文化转译三个层面中的创新研究潜力,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元宇宙是继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之后下一个数字产业热门方向。我国第三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强调要以技术手段保护著作权,以电影为代表的内容创作行业不断探索前沿技术,无论是VR电影创作面临的版权保护困难,还是元宇宙空间三维数字资产的侵权认定困境,都给版权保护技术带来了全新挑战。本文围绕影视内容创作与版权保护,分析元宇宙相关技术及应用如何赋能影视产业的变革与创新,探讨安全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去中心化版权保护策略的发展与机遇,对内容生产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赵阳  戚立 《中国科技博览》2010,(11):311-311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对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角色等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解这种影响和人类自身对数字媒体需求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元宇宙时代下的数字内容设计(“元”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展望。方法 以“元”设计的概念为基础,从“元”设计的特点、价值、内容、关键技术及未来的研究前景等方面,对“元”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结果 总结了“元”设计为设计工具迭代、商业模式发展、行业融合趋势等带来的影响。结论 在梳理“元”设计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了“元”设计的本质并探索了“元”设计的发展方向;“元”设计新思维利用多种新技术的融合发展,让数字内容设计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元”设计的发展将加强虚实场景的融合,促进基础设施的升级并推动商业模式的迭代。  相似文献   

12.
冯鸣阳  李梦瑶  华沙 《包装工程》2024,(8):233-241, 270
目的 元宇宙正成为教育创新实践的新场域,探究元宇宙虚拟空间如何与高校教育更好地融合。方法 分析元宇宙新型教育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应用场景,概述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的设计理念,从空间、交互、情境、运行、管理五个方面探索提升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效果的设计手段。结果 元宇宙时代下的教育空间不仅是技术建构的数据空间,也朝着有人文氛围和人际温度的数字校园方向不断发展,重点关注用户的在场感、沉浸感和体验感,保证元宇宙教育空间的生态性和规范性,从功能性和服务性上完成对传统教育空间的完善和超越,最终实现开放共享的普惠型教育空间生态。结论 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的发展需要清醒地认识其教育属性,规避因其技术性突出而导致的技术囚笼风险,促进技术与教育良好互动循环。  相似文献   

13.
孔祥铮  丛珊  李美  孙喆 《包装工程》2024,45(4):158-165
目的 在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向好的背景下,研究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博场域,促进文博事业有创新、长久的实质性提升与发展。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掌握文博发展现状和发展困境,将文博场域从前、中、后,以及全过程的游览角度进行分析,避免研究主体的空泛、不落地;通过理论分析法,立足于数字孪生技术,对文博场域的管理和应用展开设计,提出数字化技术文博场域设计的三要素,进而将数字孪生技术融于文博场域游览的全过程,更好地打造精准、一体化的体验,以智能化技术改善和提升文博场域的管理和应用。结论 在精神需求与日俱增的背景下,文博场域与数字化技术手段的结合具有极高适配性,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推进文博场域物理和虚拟空间的融合,为观者带来更加沉浸、长远的体验和感悟。打造文博场域的数字化管理和游览全过程,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文博事业的发展提供实践性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时代,由自然平台与数字化平台的相互作用,使艺术生存的基本方式以及人们把握艺术的方式都已经由传统单一现实世界拓展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的新型模式.人们的艺术感觉和思维变化特征也适时地进行调整,那么,传统的产品包装设计创作思维如何与数码艺术有机的结合,成为当今从事产品包装设计人员应关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The metaverse is a confluence of several technical breakthroughs that promotes social and economic engagement, resulting in a novel and immersive online purchasing exper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metaverse attributes affect users' sense of telepresence, product knowledge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in the metaverse store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 behavior in virtual stores by adapting the 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 (S–O-R) model.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 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ling (PLS-SEM)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258 respondents via an online survey. Respondents were consumers who have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metaverse applications. Metaverse stimuli attributes (i.e., effectiveness, vividness, and interactivity)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metaverse organismic experience (i.e., telepresence). Additionally, metaverse teleprese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customers responses (i.e., perceived product knowledge,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This study offers cutting-edge recommendations for tech giants and metaverse developers to facilitate consumers’ buying behavior in metaverse stores.  相似文献   

16.
陈苗  朱明健 《包装工程》2023,44(8):325-330
目的 将传统的中国画意境美学与现代数字化博物馆审美进行对比研究,寻求其审美层面的内在联系,以期将传统艺术的意境美学延伸拓展至数字化博物馆设计,致力于推动中国画意境理论的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发展,同时也促进现代数字化博物馆的民族化、传统化、本土化发展。方法 以中国画意境理论中“天人合一”“气韵生动”“心斋坐忘”“虚实结合”“神与物游”为基础,分析其在数字化博物馆中的体现以及对应关系。结果 在中国画意境美学的影响之下,现代数字化博物馆追求全息性、生命性、沉浸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的审美特征。结论 通过数字技术综合调动参观者的外在感官神经,刺激参观者的思想、情感、精神等内在活动,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技术与艺术统一,在审美意识领域下达到了物我交织,开启了新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意境美学注入了数字时代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黎少 《包装工程》2022,43(22):350-358
目的 研究数字经济语境下AR技术在岭南文化创意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学术价值、设计方法、创新与思考。方法 通过分析数字经济语境下AR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包装设计案例,结合设计实践作品“寻味西关AR”,探究AR技术在岭南文化创意包装设计领域的创新与思考。结论“AR+岭南文创”是项目研究核心。AR包装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进步。增强现实技术将逐渐增加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对岭南文化起到数字化传承和保护作用,AR技术在包装设计上的应用将形成虚拟包装形态和提出绿色虚拟包装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8.
王蒙 《包装工程》2017,38(6):209-212
目的阐述在数字阅读背景下,主体阅读模式由线性到非线性的变化;探讨数字媒介带来设计的非物质化快速发展,数字阅读的载体在功能、存在方式以及形式上的设计问题。方法通过引入阅读行为中主体与客体的概念,论述在数字媒介语境下阅读主体及媒介形态的"异化"发展趋向。结论从主体的偏好、习惯以及需求,归纳得出阅读方式主动的、碎片化的、跳序性的阅读特点,以及组织形态向数字虚拟、高技术及高审美的设计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