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钢在热轧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大量氧化铁皮,这不仅浪费钢铁资源而且影响其表面质量和耐蚀性,有效地控制氧化铁皮的厚度和结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钢中的合金元素和热轧工艺两方面入手,介绍了钢在不同热轧条件下产生氧化铁皮的形态结构和形成机理。重点介绍了合金元素和终轧温度、卷取温度及冷却速度对氧化铁皮的厚度和结构的影响,并对各种条件下氧化铁皮的显微结构和厚度进行了分析,从而能够对氧化铁皮的生成和其引起的各种表面缺陷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肖金福  洪荣勇  白宇  王卫卫 《轧钢》2023,40(1):85-89
针对新标准对热轧钢筋组织性能的要求,开发了新型高效分段气雾冷却设备。介绍了气雾冷却技术原理、设备组成、布置以及使用效果。实际应用表明:新型高效分段气雾冷却设备运行状态稳定,钢筋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均满足国标GB/T 1499.2—2018的要求。与常规穿水工艺相比,采用新型高效气雾冷却工艺生产热轧钢筋,可以降低合金成本,提高力学性能,获得明显经济效益。气雾冷却设备及工艺为热轧钢筋生产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强塑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魏重增 《轧钢》2018,35(1):23-26
热轧钢板在轧制时除鳞方式不同,即使采用相同的控冷工艺参数,其终冷温度差异较大,这是由于钢板表面氧化铁皮的厚度和形态不同导致的。为此,研究了氧化铁皮对钢板冷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厚的氧化铁皮使钢板表面粗糙增大,使传热过程中的流动边界层发生变化并对冷却过程中核态沸腾汽泡的产生具有较大影响,从而提高了冷却强度且使钢板冷却不均,出现浪形。同时分析得出:钢板表面麻点缺陷、氧化铁皮破碎、FeO的结构易使其表面粗糙度增大。因此,通过调整加热及热轧过程工艺参数,减少氧化铁皮的形成或避免产生粗糙表面都可以有效避免对钢板造成不均匀冷却,使板形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郝明欣  孙彬  王建明  尤宏广 《轧钢》2020,37(3):31-35
针对免酸洗新工艺中采用小压下率冷轧或平整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压下率冷轧前后SPHC带钢操作侧(OS侧),中间部位,驱动侧(DS侧)3个位置表面和截面的氧化铁皮形貌和厚度,以及氧化铁皮在冷轧过程中的断裂行为。结果表明,试验钢热轧后冷却过程中的热应力使其表面氧化铁皮产生裂纹,且卷取后的冷却速率会对表面氧化铁皮结构产生较大影响;采用10%冷轧压下率时,带钢表面出现较多氧化铁皮块状脱落和粉化脱落现象,表面质量破环严重;采用5%冷轧压下率时,带钢表面仅出现少量氧化铁皮块状脱落,大部分氧化铁皮达到只开裂不剥落状态;氧化铁皮在常温下塑性较差,在冷轧后氧化铁皮厚度未发生随钢基体明显变薄的协同变形。  相似文献   

5.
郝明欣  孙彬  王建明  尤宏广 《轧钢》2007,37(3):31-35
针对免酸洗新工艺中采用小压下率冷轧或平整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压下率冷轧前后SPHC带钢操作侧(OS侧),中间部位,驱动侧(DS侧)3个位置表面和截面的氧化铁皮形貌和厚度,以及氧化铁皮在冷轧过程中的断裂行为。结果表明,试验钢热轧后冷却过程中的热应力使其表面氧化铁皮产生裂纹,且卷取后的冷却速率会对表面氧化铁皮结构产生较大影响;采用10%冷轧压下率时,带钢表面出现较多氧化铁皮块状脱落和粉化脱落现象,表面质量破环严重;采用5%冷轧压下率时,带钢表面仅出现少量氧化铁皮块状脱落,大部分氧化铁皮达到只开裂不剥落状态;氧化铁皮在常温下塑性较差,在冷轧后氧化铁皮厚度未发生随钢基体明显变薄的协同变形。  相似文献   

6.
余伟  王俊  刘涛 《轧钢》2017,34(3):1-6
热轧钢材表面质量是生产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热轧钢材表面氧化铁皮的结构、厚度受氧化热力学、动力学及固相反应的影响,氧化铁皮的结构、高温力学行为和物理特性直接影响其去除效果。钢材的化学成分设计,以及热轧生产过程中加热、轧制和冷却过程中氧化铁皮的去除与控制,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氧化铁皮的厚度和结构,从而决定了其表面质量控制效果。热轧钢材表面氧化控制技术已经开始在表面缺陷控制、不同深加工方式钢材的氧化层设计、减量酸洗和免表面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应用。为了充分挖掘该技术的潜力,还要根据热轧产品的用途进行深度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7.
冷轧带钢产品的表面质量主要取决于热轧原料的酸洗质量。针对常规热轧(HR)工艺、CSP工艺及ESP工艺生产的热轧SPHC带钢,对其表面氧化铁皮结构及其酸洗历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在上述基础上,指出缩短孕育期,使带钢快速进入氧化铁皮大面积剥离阶段是提高酸洗效率的关键,提出了热轧SPHC带钢预升温酸洗工艺,并进行了带钢升温、未升温酸洗试验以验证酸洗效果。结果表明:HR带钢、CSP带钢、ESP带钢表面氧化铁皮均由外层的Fe3O4和内层为的FeO组成,前两者氧化铁皮厚度约为6~8 μm,ESP带钢表面氧化铁皮两层之间有较为明显的间隙,总平均厚度约为18 μm。3种热轧带钢的酸洗曲线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酸洗效率随着酸液温度及紊流度的提高而提高,且在低温和低雷诺系数下增幅明显。HR带钢与ESP带钢的酸洗曲线接近,相对于前两者,CSP带钢的酸洗效率更高、更易酸洗。热轧SPHC带钢氧化铁皮去除符合S型曲线,经历孕育期,加速期和平稳期的时长的占比分别为40%、40%及20%。板带预升温酸洗工艺实施简单,可使表层难酸洗氧化铁皮快速剥离,缩短酸洗时间约50%,显著提高了酸洗效率。  相似文献   

8.
潘竟忠 《轧钢》2021,38(3):109-113
针对低碳结构钢热轧酸洗板表面氧化铁皮缺陷问题,从加热工艺、精轧轧制润滑以及工作辊冷却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生产工艺参数对板坯表面质量的影响;研究了钢卷下线入库不同的存放方式对钢卷表面氧化铁皮结构的影响。通过对板坯加热时间、出炉温度的控制,精轧轧制润滑给油量的优化,以及更换精轧工作辊水嘴型号从而增大工作辊冷却水量以保证轧辊表面质量,钢卷入库后采用风机快冷等措施,可以减少热轧酸洗板表面氧化铁皮,有效提高产品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9.
梁南山  廖志 《轧钢》2002,19(6):62-63
对涟源钢铁公司六轧厂钢筋表面起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终轧温度过高,冷却强度不足及冷却不均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将原穿水冷却工艺改进为快冷工艺后,钢筋表面起泡完全消除,并且钢筋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付红卫 《轧钢》2013,30(5):60-63
通过对带肋钢筋不同的轧后穿水冷却强度工艺对比试验,定量研究了轧后穿水冷却工艺对钢筋的强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带肋钢筋轧后冷却强度的提高,钢筋的强度上升、塑性下降,但钢筋轧后冷却强度与其力学性能指标呈非线性关系。当带肋钢筋轧后快速冷却到贝氏体温度区以下时,随冷却强度的提高,钢筋强度大幅上升;在贝氏体温度区以上进行冷却时,随冷却强度的提高,钢筋强度增幅缓慢。  相似文献   

11.
魏兵  杨奕  韩斌  刘洋  汪荣 《轧钢》2016,33(2):20-23
层流冷却水直接喷射到热轧带钢表面,对带钢的表面质量有较大影响。通过对标,武钢某热轧厂层流冷却水Cl-浓度、pH值均偏高。本文实验研究了层流冷却水Cl-浓度、pH值等对热轧带钢表面质量、氧化铁皮结构和厚度以及室温存放的影响。提出了冷却水Cl-浓度应控制在100 mg/L之内、pH值应控制为7.0~8.0,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带钢表面的腐蚀速率,减少带钢表面缺陷。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不同冷却方式在SS400热轧带钢表面形成了不同结构的氧化皮,通过腐蚀形貌宏观观察、SEM、EDS、XRD、失重法、干湿周期浸润腐蚀加速实验和电化学方法对不同结构氧化皮的热轧带钢在NaHSO3溶液中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冷却方式下所制热轧带钢的氧化皮均主要由Fe3O4组成,另含有Fe2O3和Fe。随着冷却速度的减小,氧化皮中Fe3O4的含量增加,但未发现有FeO;随炉冷却所制热轧带钢的氧化皮较厚且均匀,并存在分层现象(外层为Fe2O3,内层为Fe3O4+Fe),在NaHSO3溶液中耐蚀性最好;装罐冷却所制氧化皮较均匀平整,耐蚀性次之;自然空冷所制氧化皮存在着较多的缺陷,耐蚀性最差。  相似文献   

13.
王冬  张大征  李维娟 《轧钢》2022,39(1):56-61
针对HRB400E带肋钢筋盘条生产中的红锈问题,采用热力模拟试验机模拟生产工艺并对吐丝温度和风冷速率进行了控制,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不同工艺条件下试样表面氧化铁皮的组成结构;结合试样表面质量,研究了吐丝温度和风冷速率对试样表面氧化铁皮结构和红锈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冷速率为4 ℃/s时,随着吐丝温度从800 ℃降至700 ℃,先共析Fe3O4的数量逐渐减少,无红锈缺陷;风冷速率降为2 ℃/s时,吐丝温度越低,越易出现红锈缺陷;吐丝温度为750 ℃时,随着风冷速率由6 ℃/s降至2 ℃/s,先共析Fe3O4数量逐渐增多,氧化层越易开裂且出现红锈缺陷。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从氧化皮结构出发,对低碳钢热轧板氧化皮的结构与热轧板酸洗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碳钢热轧板在卷取前期(温度在400~500℃)的氧化铁皮分为两层,即外层是Fe3O4,内层为FeO;在室温下放置两天以后的板,氧化皮中的FeO完全分解为Fe3O4和Fe,并且铁颗粒在原FeO的晶界富集。具有FeO和Fe3O4复合结构的氧化皮比Fe3O4单层氧化皮更易酸洗。  相似文献   

15.
利用Gleeble3500试验机模拟热轧带钢氧化层在不同卷取温度和冷却速度条件下的相变过程,采用激光拉曼光谱区分氧化层中细小析出相和分层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氧化层中FeO在不同卷取温度和冷却速度条件下可形成几种典型的相变组织形态;降低带钢卷取温度和增加卷取后的冷却速度,有利于抑制Fe3O4在FeO层中的析出,提高热轧带钢表面氧化层酸洗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奕  欧阳可居  刘雍  魏兵  刘洋 《轧钢》2017,34(6):74-76
通过光电子能谱(XPS)对氧化铁皮层相结构进行的分析,可以有效定性分析热轧板卷表面的氧化物结构相构成,再通过拟合不同峰位下高斯线型峰的面积,可计算各种Fe化合价含量比,并且通过刻蚀在厚度方向定量分析各种氧化物的含量对比,可有效表征氧化铁皮结构相的分布状态。通过检测表明:最表层Fe3O4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深度的增加,Fe3O4逐渐减少,同时FeO的比重开始增加,在整个氧化铁皮层中存在含量较低的单质Fe,表明氧化铁皮层中存在有共析的Fe3O4+αFe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