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住区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居住外部空间再构我国以往住区基本模式多为小区(公共空间)———组团(半公共空间)———院落(半私密空间)三级空间层次,与住区的二级化管理相适应,现在住区物业管理逐步形成了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的一级管理。同时为了满足居住多元化需求,院落空间的塑造尤为重要,淡化组团空间,强化住区公共空间和院落空间成为可能。住区公共空间作为住区的空间主体,应具有明显的特征与风格,成为住区形象的代表。在构筑此特征空间时应结合基地自然条件、地方特色,适当地把城市空间引入其中,如结合步行道路系统形成“街道空间”,或借用城市休闲广场的…  相似文献   

2.
《景观设计》2007,(F06):20-23
城市设计——院落空间的塑造 院落作为社区活动的中心早在公元前就形成了,它的形态已根植于社区生活的群体意识中。其可识别性的利用一直延续到现代,也体现在这一设计中。在院落的边缘围合着房屋,房屋与院落保持着距离,房屋的位置表达着院落的形状、宽窄,朝向,房屋之间形成了私密和半私密的外部空间。院落内的路径编织成网络,路径使得院落的空间和表层可以被感知和经历,没有院落,路径将变得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具有同时渴望独立和需要依赖的矛盾性,因而,人们对维护私密领域和渴求交往的程度是同等强烈的。反映在社区中,这种私密领域就是以“家”为结构单元的住宅区间;交往则是通过社区的公共活动场——社区中心。在住宅空间中,这种私密领域就是居室——纯粹的私密空间;而交往领域则是以厅堂、起居室、庭院等为“结构”单元的、介乎于“私密”与“公共”之间的一种“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  相似文献   

4.
《景观设计》2005,(5):80-83
城市设计——院落空间的塑造 院落作为社区活动的中心已经存在于公元前的年代里,它的形态已根植于社区生活的群体意识中。它的可识别性的利用一直延续到现代,也体现在这一设计中。在院落的边缘围合着房屋,房屋和院落保持着距离,房屋的位置体现着院落的形状、宽窄、朝向,房屋之间形成了私密和半私密的外部空间,在院落之间和院落的内部路径编织成网络。  相似文献   

5.
《建筑细部》2005,(E03):65-66
空间设计——通过有节奏感的空间过渡,使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与开放性空间和谐地衔接和共存。  相似文献   

6.
城市设计-院落空间的塑造 院落作为社区活动的中心已经存在于公元前的年代里,它的形态已根植于社区生活的群体认识中。它的可识别性的利用一直延续到现代,也体现在这一设计中。 在院落的边缘围合着房屋,房屋和院落保持着距离。房屋的位置表达着院落的形状,宽窄、朝向。房屋之间形成了私密和半私密的外部空间。 在院落之间和院落的内部路径编织成网络。路径使得院落的空间和表层可以被感知和经历。没有院落路径将变得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积极邻里交往,促进积极社会支持,是实现城市疗愈的途径之一。而有效的邻里社交取决于对交往空间的塑造,尤其是临近住区的半公共和半私密空间对社交活动的促进有效性,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为此,研究探索了半公共半私密街道界面的开敞程度对邻里交往活动的影响。作者考察了不同开敞程度街道界面对街道中居民交往、休憩、阅览等社交活动意愿和空间感受的影响,以及界面对居民院落内居住意愿等活动的影响。结合参与者提供的原因及其在决策过程中的环境观察眼动数据,研究尝试解释街道界面对社交活动和生活使用的影响。作者得到以下结论 :(1)半遮挡样式的街道绿篱能够很好地平衡街道和院落居民的私密性和社会性需求,为一系列睦邻交往行为的产生打造基础;(2)半遮挡样式的街道绿篱能有效地将街道行人的注意力引导到院落中,也将院落居民的注意力引入街道中的社交活动,进而提升双方交往意愿;(3)一层院落居民更喜欢部分开敞的院落,他们希望看见外面的休憩空间,但不希望看见交通等非社交的纯功能空间。研究提供了通过设计手段促进邻里交往的眼动追踪和行为学证据,为睦邻社区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吴钢 《世界建筑》2001,(6):87-87
城市设计──院落空间的塑造院落作为社区活动的中心已经存在于公元前的年代里,它的形态已根植于社区生活的群体认识中。它的可识别性的利用一直延续到现代,也体现在这一设计中。在院落的边缘围合着房屋,房屋和院落保持着距离。房屋的位置表达着院落的形状,宽窄、朝向。房屋之间形成了私密和半私密的外部空间。在院落之间和院落的内部路径编织成网络。路径使得院落的空间和表层可以被感知和经历。没有院落路径将变得毫无意义。在院落里是绿色的空间,是交流的空间。它们由广场、草地、小径、花架、喷泉、座椅、植物、儿童游戏场组成。它…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的目光从单体改造聚焦到胡同内的公共空间,并以西四北六条胡同为基地,挖掘了其一些潜在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原本的北京老城区公共空间是存在公共空间层级体系的:胡同作为第一层级,将人们由城市引入街区,串联了各个院落单元;而院落作为第三层级,服务了人们的日常起居,较为私密;目前所缺失的是第二层级,即胡同内的公共活动空间。这次方案征集我们所做的就是探索第二层级的公共空间,复原完整的老城区公共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一个好的可居环境,应具有两种要素,即良好的物质条件及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小区规划过程中,根据小区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要求,进行空间塑造,其目的是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条件。 居住小区的室外空间,可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小区生活中心,即公共空间;一个是组团的院落,即半公共空间;一个是楼与楼之间的邻里半私有空间;最后是楼与楼之间、阳台及底层的独家院子的私有空间。在居住心理及居住行为方面,这些空间功能性质各有不同,因此,空间塑造均应以其环境功能为依托。  相似文献   

11.
北潞芳家园小区是北京市经济适用房小区之一,目前正在申报“北京市金牌住宅小区”。小区设计“以人为本”,以“人景相融”的生态环境受到业主的喜爱。 北潞芳家园小区的规划设计理念即为:力求使用方便、舒适、布局合理:私密→半公共→公共空间序列组织满足人心理感受;突出建筑造型清新高雅,品位独特,轮廓线优美,绿化美化景观丰富,做到一区一景,步移景易,观景、享景与造景于一体,“人赏景、景映人”人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北京西单北大街宏庙危改小区的方案设计为例,探讨了在旧城改造中新与旧的平衡与调和的一种方法:以城市街道和院落等公共和半公共空间及风、光、绿的通道的保存为基础的现代化密度、高容积率的改建,来求得现代城市生活与传统空间及生活印记的平衡和双赢。  相似文献   

13.
从领域性研究的视角论"公"、"私"空间的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北京四合院及集合住宅中居民占有及占用中庭等公共空间的普遍现象的考察发现这种现象与居住面积的狭小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自发地扩大日常生活私密领域的行为。因此,物理的公、私空间的边界并非居民心理上的公、私空间的边界,居民主动地将生活空间向公共空间扩展这一类行为,形成了物理的及心理的半公共半私密领域,并进一步达到了促进邻里交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探索促进社区关系的居住小区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形成小区良好社区关系的社会条件,提出以小区中心公共空间达到促进社区关系,以院落方式密切邻里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刘永黎 《住宅科技》2009,29(7):32-35
当前我国住宅建设已进入一个追求质量、讲究品质的人居环境新时代,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建设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内容与要求。文章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行为活动特征,将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归纳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四个空间层次,从而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住区环境提供一定的设计思路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区交往空间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四个层次逐步渗透过渡,有序组合.居住区环境设计应该基于空间的特性,从人的交往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考虑:首先,利用不同的元素构建建立层次分明、尺度合理的空间,给人以领域感与亲切感;其次,园林景观设计结合当地的文化,帮助居民确立归属感;最后,在满足居民基本的活动需求同时,引导人们在户外进行各种活动,促进邻里之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原型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和60年代基于邻里单位模式发展起来的居住小区规划理论。当时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是“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三级结构形式。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的打破,探索新型适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城市居住空间形式引起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和研究者的关注.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探索.推行,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和对三级结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都是以基于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进行组织,  相似文献   

18.
封闭与开放:兼论居住小区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小区的空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逐步由私密向公共过渡,设计师应为这四个层次的空间提供不同的物业管理可能性,笔者认为全封闭小区(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内)有碍于现代城市空间的完善,应予以淡化或缩小范围。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些空间存在男性空间、女性空间的区别,这源于两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产生的男性和女性生理、心理及行为方式的众多差异。对于如公共厕所、更衣间等有性别差异的私密空间严格区分不同使用对象进入,尊重了使用者的自然属性,但是对于半私密空间、半开放空间和开放空间,对性别的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传统聚落的研究,指出低层高密度的庭院住宅主要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选材容易,结构简单,故造价较低,建造容易,而且院落空间组合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居民参与更新。其次,在小城镇住宅建设的过程中,对传统住宅进行“类设计”的合院住宅可融入乡民的集体记忆,保持小城镇肌理,实现有机更新。第三,有利于创造丰富的过渡空间,实现从私密空间到半私密空间再到公共空间的过渡,形成了多层次的人际交往空间,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具有领域感、人情味、私密性的生活场所。最后,有利于发挥较高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结合农业生产发展庭院经济。同时文章阐述了其在小城镇住宅建设中的意义,得出低层高密度的庭院住宅可以成为小城镇居住土地使用的经典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