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巴音都兰凹陷的古地温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巴音都兰凹陷侏罗纪与白垩纪具有不同的地温场特征,晚侏罗世古地温梯度高于早白垩世地温梯度,早白里垩地温梯度可达4.80~5.12℃/100m,晚白垩世以来凹陷整体抬升,地温梯度降低。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地温控制,主生油期在腾二段及赛汉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2.
呼伦湖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该凹陷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全,主要烃源岩层是南屯组,其次是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生油条件十分优越,然而至今尚未对其热演化史进行系统研究。呼伦湖凹陷现今地温梯度为30.7 ℃/km,属于中温型地温场。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呼伦湖凹陷的古地温梯度为42~56 ℃/km,大于现今地温梯度值,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古地温恢复及热史模拟表明,呼伦湖凹陷在伊敏组沉积晚期(约90 Ma)达到最高古地温,古近纪-新近纪以来是一个降温过程,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场控制。古地温演化史结合含油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伊敏组沉积晚期应该是呼伦湖凹陷一次非常重要的油气成藏期。伊敏组沉积晚期凹陷发生抬升剥蚀,地层温度降低,烃源岩埋深变浅,生烃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3.
南华北盆地济源凹陷古地温及热演化史恢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ASY%Ro模拟方法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时间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是叠合盆地最高古地温和剥蚀厚度恢复的有效方法之一。南华北盆地济源凹陷中生代烃源岩经历了多期叠合演化,不同地质时期的地温场可以通过不同构造单元的最高古地温进行恢复。通过EASY%Ro模拟计算,济源凹陷中生代地温梯度为4.29℃/100m,新生代古近纪地温梯度约为3.3℃/100m;白垩系和古近系渐新统剥蚀厚度分别约为1900和1600m。济源凹陷中生界生烃主要发生在白垩纪,古构造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对象。  相似文献   

4.
辽河盆地是渤海湾盆地的北部分支,其地温场具有独特的演化规律。文章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牛居—青龙台地区、滩海太阳岛、葵花岛和龙王庙地区为例,利用试油测温、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资料研究了工区的古、今地温场的变化特点。研究表明,工区现今平均地温梯度在3.1~3.3℃/100 m;牛居—青龙台地区沙一末期、东营末期和现今地温梯度分别为5.6℃/100 m、3.6~4.52℃/100 m和3.15~3.43℃/100 m。滩海地区东营末期最大可达6.7℃/100 m,现今地温梯度一般在3.18~3.40℃/100 m左右。这种早期高地温、后期低地温的演化,使得烃源岩生烃时间早、延续时间长,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镜质体反射率资料推算出的古地温表明牛居—青龙台地区的沙三段烃源岩已经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5.
塔南凹陷是塔木察格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凹陷,但一直以来缺乏对盆地热演化史和油气成藏期次的系统研究.为此,采用多种方法对塔南凹陷近百个地层测温数据和330个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塔南凹陷地层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为典型的传导型地温场特征;早白垩世各组地层沉积时期地温梯度为4.48 ℃/hm~5.37 ℃/hm,均大于现今地温梯度;早白垩世至今,塔南凹陷地温场处在一个降温的过程.同时开展单井热演化史和生排烃史模拟,认为塔南凹陷地层热演化程度定型于伊敏组末期;塔南凹陷主力烃源岩在早白垩世末伊敏组时期开始排烃,但该时期排烃量很小,晚白垩世青元岗组时期(95~70 Ma)开始大量排烃,约占烃源岩总排烃量的85%.结合构造、沉积演化分析,厘定晚白垩世青元岗组为油气排出烃源岩运移至圈闭聚集成藏的关键时期,是塔南凹陷主要油气成藏期次.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的地温特征及其找油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含油气盆地的主要生油层是古生界,研究盆地的古地温显得尤为重要。 为进一步研究盆地的热史,引进了裂变径迹法,即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上—下限温度为70~125℃。同石油主要形成于60~140℃之间相接近。此方法还可解决沉积盆地热历史及某些基础地质问题。裂变径迹年龄代表抬升剥蚀以后的地质年龄,可推断抬升剥蚀作用发生的时间。提出了用包裹体溫度认识地热过程。 准噶尔盆地地溫演化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地槽期(石炭纪时期)古地温梯度8~5℃/100m:山前坳陷期(二叠—三叠纪末)古地温梯度5~3℃/100m:地台期(侏罗—早第三纪)古地温梯度3~2℃/100m。盆地中几个主要凹陷内石炭、二叠系生油岩在二叠、三叠纪时就进入了生油高峰期,因之应特别重视寻找古生新储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利用盆地模拟软件Basin Mod 1-D,选用古地温梯度法,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法厘定彭水地区各时期构造剥蚀量及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该区自晚古生代以来古热流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其古地温梯度具有相同特征;志留纪—中二叠世古地温梯度平均值约为2.5~3.0℃/hm;晚二叠—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平均值约为3.0~3.5℃/hm;早白垩世末期以来,古地温梯度平均值介于2.0~2.5℃/hm;加里东期、印支期构造抬升剥蚀量不足500 m,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构造抬升剥蚀量可达4 300 m。成烃史研究表明,彭水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早泥盆世进入生油门限,在晚二叠—晚三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侏罗世进入生气期,中侏罗世进入过成熟生干气阶段。后期燕山、喜马拉雅运动,致使地层抬升、剥蚀,研究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将成为下一步勘探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东濮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二次生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上第三纪以来的沉积厚度超过东营末剥蚀厚度,决定了下第三系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在垂向上分为明显的两段。下段地层在东营沉积末达到最大古地温,晚第三纪以来的深埋作用未曾改变其热演化程度;上段地层由于晚第三纪以来的沉积过补偿的深埋作用,对其在东营末期所达到的热演化程度进行了改造,明化镇组沉积时期达到最大古地温,开始二次生烃。由于早、晚第三纪古地温梯度差别不大,因此,过补偿厚度对下第三系烃源岩的地温演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控制着晚第三纪末古地温的补偿程度。下第三系烃源岩早第三系热演化程度的高低又影响了其二次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5,自引:5,他引:75  
任战利 《石油学报》1996,17(1):17-24
通过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都较低(2.2~3.0℃/100m),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升高到3.3~4.5℃/100m,新生代以来逐渐降低到2.8℃/100m.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地温锑度低,气源岩热演化程度低.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是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煤系地层的主要生气期和运移期.新生代以来地温逐渐降低,生气作用减弱或停止.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缺乏断裂,生气高峰期较晚,有利于大气田的保存,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由于孔隙发育又临近主要生气区,应是首选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古地温恢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通过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恢复了松辽盆地的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 ,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古地温高于今地温 ,白垩纪末的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可达 4 2 6~ 4 80℃ 10 0m和 95~ 10 7mW m2 ,远高于现今地温梯度 3 70℃ 10 0m及大地热流值 69mW m2 。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控制 ,在白垩纪末达到最大古地温 ,以后持续抬升剥蚀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使生烃作用减弱或停止。依安组以来的再沉积厚度小 ,不能引起二次生烃  相似文献   

11.
刘建 《天然气工业》2004,24(1):17-19
??This basin belongs in a fault??depression overlapping basin developed during Mesozoic??Changling sag had experienced the uplift??rift??depression and shrinkage stages??On the basis of geohistory simulation of the basin and through selecting proper geothermal history parameters??a geothermal history model was set up to simulate the geothermal history of the basin and the geothermal history parameters had been corrected by the measured results of these parameters, such as formation temperature??Ro??inclusion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poropollen colour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etc??Through simulating??it is shown that the high geothermal field of the main hydrocarbon rocks??Qingshankou formation?? lasted a long time but its geothermal gradient Descended unceasingly??this formation experienced an utmost paleogeotherm at 65 Ma ago??and its geotherms changed from 110 ~ 120?棬the utmost being 150?檱Currently??its geothermal gradients are mainly 3??/100 m and it geotherms rang from 40 ~ 120??.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gave first place to oil??gener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generated a little associated gas??Its major hydrocarbon??generation time occurred after 65 Ma ago.  相似文献   

12.
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热史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运用锆石及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资料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古地温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重建。砂岩样品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分别为107~126 Ma和9.8~54 Ma,分别反映早白垩世燕山期、始新世至中新世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重要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事件。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错开现象以及现今地表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偏高,也证实了两次抬升剥蚀冷却事件的存在。研究表明,区内当深3井和建阳1井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在早白垩世早期(约137 Ma)达到最大古地温190~210℃,造成锆石裂变径迹退火,至早白垩世末 晚白垩世初(约97 Ma)剥蚀冷却至近地表20~40℃;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沉积使该套地层又一次埋深增温至140~165℃,造成磷灰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喜马拉雅期再次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至现今70~90℃。研究区古近系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为100~120℃和现今40~50℃。研究区中生代古热流相对稳定,热流值相对较低为53.5 mW/m2;晚白垩世古热流逐渐增大,古近纪达到最高59 mW/m2;其古地温梯度分别为中生代36.3~43.0 ℃/km和新生代30.2~37.8℃/km,现今降低至28.9℃/km。早白垩世和始新世至中新世的最大剥蚀厚度分别约为4800 m和2400 m,由此可认为,当阳复向斜应该存在较大厚度的侏罗系,最大厚度可能达5000 m。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地温特征及深部勘探问题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杨绪充 《石油学报》1984,5(3):19-26
本文收集、整理和分析了东营凹陷133口井的地温资料,由此确定的区域地温梯度值为3.6℃/100米。文中论述了东营凹陷地温场的基本特征。指出地温梯度的变化在纵向上大致可划分为四段,这主要是由于岩石热导率的差异而造成的;地温异常在平面上的分布明显地受到区域构造和大断层的控制,并与基底起伏密切相关。文中根据本区生油终止门限温度对石油分布的下限深度进行了预测,认为本区深部尚有相当大的油气潜量可供勘探。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的发现,揭示了该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巨大的天然气资源潜力。综合前人相关数据,构建了川中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型,应用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结合Easy%RO模型,对川中古隆起的代表钻孔在关键地质时期的古地温梯度演化进行恢复,并对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中生代是川中古隆起下寒武统烃源岩油气生成与演化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其古地温梯度较高,并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研究得到的古地温梯度模型为:3.5℃/100m(≥96Ma)-3.2℃/100m(65Ma)-2.7℃/100m(0Ma)。川中古隆起下寒武统烃源岩经历了早期生油、晚期生气的演化过程,烃源灶位置与文献报道的古裂陷槽基本吻合,其油、气累积生成强度分别可达(8~10)×106t/km2与(55~65)×108m3/km2。古裂陷槽下寒武统烃源岩在主生油期(中-晚三叠世)生成的液态石油,可通过不整合面与断层组成的网状输导体系运移至磨溪-高石梯构造与威远-资阳构造形成古油藏;古油藏内的原油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期间完全裂解,原油裂解气是这2个构造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与上震旦统灯影组天然气藏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方祖康 《石油学报》1981,2(3):103-106
对于没有经历过多次构造运动,而且构造运动不很剧烈、地温梯度无太大变化的沉积盆地确定主要生油期,目前国内外一般采用如下方法。(1)对盆地同一生油层系按不同深度进行系统取样、分析,作出该生油层的总烃量或总烃/有机碳比值与深度的关系图,确定该生油层的现在的生油门限深度。根据地温梯度,就可算出现在的生油门限温度。(2)在盆地不同地区的生油层沉降史图上,生油门限深度水平线与生油层沉降线的交点所对应的时间,即为该地区主要生油期的开始时间。  相似文献   

16.
川东北地区热流史及成烃史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热流史及剥蚀量恢复结果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及上三叠统两套主要烃源层的成烃史进行了研究。热流史恢复结果表明,在晚二叠世初期古热流值达到最高(可达62~70 mW/m2,井底热流),此后热流持续降低直到现今(平均约45 mW/m2,井底热流)。研究区中-新生界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最大,平均可达2 100 m. 二叠系烃源岩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三叠世、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上三叠统烃源岩快速生烃时期是在中-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