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食品添加剂与肉制品加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添加剂是肉制品行业加工中非常重要的加工助剂,新版GB 2760-2007非常明确的列出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添加量、使用范围等,本文根据实践经验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功能认识方面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2.
3.
4.
5.
我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食品添加剂使用限量标准的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添加剂限量标准的异同.方法:从标准涉及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应用具体食品种类、最大使用量三个层面逐级对比.结果:我国标准涉及的食品添加剂种类为417种(不包含食品用香料),CAC标准为271种,二者相同的食品添加剂种类171种;我国标准与CAC标准在残留具体食品的数量上相差巨大,我国仅为123种,CAC则达到174种;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限量指标的总数为1745个,少于CAC的1991个;在可比指标范围内,我国有317个限量指标值与CAC相同,287个限量指标值严于CAC,仅130个限量指标值宽于CAC.结论:我国对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的要求较CAC严格,且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限量标准中有82%的可比指标值已达到或超过CAC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牛肉干加工过程中HACCP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保证牛肉干制品的卫生质量 ,探讨HACCP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进行了牛肉干加工过程中污染源消长规律及其控制措施的研究。初步确定了原辅料的验收、蒸制、消除异物、称重装袋、微波杀菌为关键控制点 ,在实验性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出企业HACCP系统详细的实施计划。检验结果证明 ,该HACCP系统适合牛肉干加工过程的卫生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需求函数模型分析了我国2003~2006年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肉类食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肉类食品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居民的重要必需品,我国城镇居民肉类食品需求对价格比较敏感,且肉类食品已经到了高价状态。并据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唐山市肉类制品中使用合成食用色素的种类和含量。方法采用GB/T5009.35-2003(食品中合成着色荆的测定》中的示波极谱法测定。结果60份样品中有53份检出舍成食用色素,检出率为88.33%,检出的色素种类有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被检样品中使用单一种合成食用色素的有26份,占检出试样数的49.06%。使用混合色素的27份,占检出试样数的51.94%。其中23份样品含2种色素,4份样品含3种色素。结论内制品中超范围使用合成色素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4.
320份市售熟肉制品的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市售熟肉制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一年内分四季抽取320份熟肉制品,依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和评价分析。结果共检熟肉制品320份(城区160份,乡镇160份),合格130份,总合格率为40.6%;菌落总数合格193份,合格率60.3%;大肠菌群合格149份,合格率46.6%;检出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33份,检出率10.3%。结论中山市市售熟肉制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较为严重,总合格率偏低,不合格主要是大肠菌群。检出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提示要警惕熟肉制品引发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肉品安全卫生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管恩平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1):12-15
目的提高我国肉品安全水平。方法分析我国目前肉类产品存在的主要的安全卫生质量问题,归纳目前我国肉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结果我国肉类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是肉品未经检疫、微生物污染、药物残留污染、养殖过程兽药滥用、肉品注水、搀加有毒有害物质防止肉品变质、私屠滥宰。结论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从养殖到销售的保障肉品屠宰加工安全的法律法规,强化肉品屠宰加工全过程的安全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6.
2004-2007年肇庆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肇庆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初步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按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工作手册,2004-2007年采集4个监测点的5大类食品(生肉、熟肉、水产品、生吃水产品和生吃蔬菜)共计325份,对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和副溶血性弧菌4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分析。结果325份食品样品中,检出致病菌27株(8.31%)。其中沙门菌16株(4.9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0株(3.08%),大肠杆菌O157∶H7未检出,80份水产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株(1.25%)。生肉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检出率为11.35%,其次是熟肉,检出率为9.68%;水产品的检出率为5.45%,生食水产品的检出率为4.00%,生食蔬菜的检出率为2.56%。结论沙门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肇庆市食品的污染普遍存在。生肉、熟肉的污染尤为严重,是重要的高危食品。 相似文献
17.
18.
肉和肉制品在加工、贮藏和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脂质氧化,影响肉制品的品质。脂质适度氧化可以促进肉制品的风味,但是脂质过度氧化还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增加食用风险。脂质氧化反应产生的初级产物及次级产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与肉中的其他成分(蛋白质、血红素、抗氧化添加剂等)发生反应从而影响肉制品的品质。因此,调控脂质氧化对肉及肉制品来说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综述了脂质的酶促氧化、自动氧化、脂质氧化与蛋白质氧化之间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脂质氧化过程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影响,研究氧化过程及氧化机制对调控脂质氧化和提高食品品质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肉制品的食用品质主要包括肉的颜色、风味、持水性、黏合性、嫩度等方面,为了使肉制品具有较好的品质,在加工肉制品时除选用较好的肉质外,还常常添加食品添加剂。增稠剂是肉制品中的重要添加剂,不仅对改善肉制品的结构、质地、保水性等功能,而且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课题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是我国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项目编号:2001BA501A11)。该课题针对我国肉品产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肉类加工率低,高档肉制品缺乏的实际情况,对影响我国冷却肉和发酵肉制品加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3年的联合攻关,以提高我国肉类加工产业的整体水平。通过该课题成果的实施,目前已使冷却肉的初始茵数控制在10^3~10^4CFU/g;冷却肉在0~℃二的情况下,货架期和颜色稳定期达20d以上;冷却肉汁液流失率控制在1.5%以内;建立推广了6家生猪屠宰示范基地;选育了17种适用于不同类型发酵肉制品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微生物发酵剂;研制开发了10种适合我国人民消费习惯的中式发酵肉制品及12种具有我国特色的西式发酵肉制品,并在浙江金华建立一条年产1000t发酵肉制品示范生产线。课题组已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分别是一种复合发酵剂(专利受理号03126226.0)、2种单菌株发酵剂(专利受理号03126225.2、03126227.9)、一种食品脱毛剂(专利受理号03126224.4)。该课题对我国肉制品加工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