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建立了基于气相色谱 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GC QTOF MS)直接测定深度加氢柴油中苯并噻吩类化合物(BTs)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超低硫柴油中BTs快速直接定性定量分析,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加标回收实验数据相对偏差低于5%,定量标准曲线线性系数均高于09990,测得(C0~C4)BTs化合物定量限为005 mg/L。利用该方法对深度加氢脱硫直馏柴油中的BT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共鉴定苯并噻吩类化合物48种,并对直馏柴油不同程度加氢产品中的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深度加氢柴油中残留的BTs主要为C2 BTs和C3 BTs,在C1 BTs中2位和7位甲基取代BT更难通过加氢脱除。  相似文献   

2.
利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SRM),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深度加氢脱硫柴油中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DBTs)的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GC-QQQ-MS/MS)测定方法。以5种DBTs混合标样绘制标准曲线,对深度加氢柴油中的C0~C4烷基取代二苯并噻吩(C0~C4DBTs)进行定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柴油中其他化合物的干扰,快速准确地测定深度加氢脱硫柴油中C0~C4DBTs的含量,而且重现性好,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0%,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6,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06~0.0017 mg/L和0.002~0.006 mg/L,回收率为98.23~114.59%。该方法适用于深度加氢脱硫柴油中DBTs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催化裂化柴油中杂原子化合物的脱除一般采用高温高压下的加氢脱除。通过四氯化锆(ZrCl4)络合法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对催化裂化柴油中的杂原子化合物进行脱除。在90℃、常压、环己烷为反应溶剂的条件下,采用ZrCl4与催化裂化柴油进行络合反应,可以得到富集氮化物和氧化物等杂原子化合物的组分,对ZrCl4富集组分进一步进行固相萃取(SPE)分离,采用气相色谱-氮化学发光检测器(GC-NC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催化裂化柴油原始样、ZrCl4富集组分、SPE分离组分进行分析表征,并采用量化计算的方法对络合脱除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ZrCl4络合法对催化裂化柴油中总氮、碱性氮和非碱性氮的脱除率分别为75.9%、83.1%和75.1%。该方法对苯胺等碱性氮化物、咔唑等非碱性氮化物、萘嵌苯酮等氧化物均有较好的脱除效果,对噻吩类硫化物基本上无脱除效果。其脱除机理为:ZrCl4可以与碱性氮、非碱性氮、酮等杂原子化合物发生选择性的络合反应,形成溶解度较差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20 mL高压连续反应装置,在压力5.0 MPa、体积空速0.7~3.0 h-1、氢/油体积比400、温度330℃的条件下,考察了焦化柴油中难脱除的二苯并噻吩类含硫化合物(DBTs)在工业化负载型NiMo/γ-Al2O3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HDS)反应活性。采用气相色谱 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GC-PFPD)对加氢前后焦化柴油中含硫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它们在深度HDS过程中的脱除规律,建立了难脱除DBTs的HDS反应一级动力学模型。焦化柴油的深度HDS过程中,DBTs尤其是4位和6位取代的DBTs是最难脱除的含硫化合物,各含硫化合物的HDS反应速率常数大小顺序为DBT、 4-MDBT、4-EDBT、3,6-DMDBT、4-E,6-MDBT、2,4,6-TMDBT、4,6-DMDBT。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和电喷雾高分辨质谱深入分析焦化柴油及其窄馏分中氮化物分子组成,研究不同加氢脱氮条件下反应规律,揭示氮化物分布及加氢过程分子选择性,讨论脱氮反应机理。焦化柴油氮化物以吲哚类、咔唑类中性氮化物为主,其次为苯胺类、吡啶类、喹啉类碱性氮化物。随着馏分变重,总氮和碱性氮含量增加。在选定的基准加氢反应条件下,总氮、中性氮、碱性氮和总硫的脱除率均达到99%以上。通过升温、增压、降低体积空速等优化操作,可以达到更高的加氢脱氮和脱硫率。在加氢过程中,长烷基取代氮化物转化为短烷基取代氮化物,部分中性氮加氢转化为碱性氮。加氢产物中残余的氮化物主要为C2~C5烷基取代咔唑类;在加氢产物中检测到环烷胺类碱性氮化物中间体,证实了柴油加氢脱氮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6.
开发了两种PdCl2-Al2O3固相萃取法,用于分离高硫柴油及加氢柴油中的硫化物,并建立了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定性分析柴油中硫化物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去除柴油中其他组分对硫化物的干扰,清晰展现硫化物分布,还能够准确提供不同工艺生产的柴油及加氢前后柴油中硫化物类型及碳数分布信息。结果表明:高硫柴油及加氢柴油中近90%硫化物集中在分离出的含硫组分中,而且该组分中芳烃含量极少;直馏柴油和催化裂化柴油中分别归类并定性出8类757种硫化物和4类179种硫化物,在相应加氢产品中分别鉴定出4类98种硫化物和3类81种硫化物;加氢柴油中90%以上硫化物为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侧链碳数集中在低碳数段。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GC-PFPD)及气相色谱-氮化学发光检测器(GC-NCD)对催化裂化柴油中的硫化物和氮化物类型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加氢预处理的反应温度对FCC柴油中的硫化物、氮化物的转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FCC柴油中的硫化物主要为BTs和DBTs,氮化物主要以非碱性的含氮化合物为主,吲哚类和咔唑类约占总氮含量的98%;加氢预处理后的FCC柴油中的硫化物以BTs为主,4- MDBT 和4, 6- DMDBT含量很少;随着加氢预处理温度的提高,FCC柴油氮化物中的咔唑类逐渐减少,主要以吲哚类为主。  相似文献   

8.
用氧化-萃取法脱除催化裂化柴油加氢后的剩余硫化物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催化裂化柴油加氢后的剩余硫化物主要为二苯并噻吩、4-甲基二苯并噻吩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为代表的多环芳香硫化物。研究用H2O2/甲酸体系氧化加氢后的柴油,并用有机溶剂萃取,除去二苯并噻吩类的氧化产物。试验发现,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萃取效果优于二甲亚砜、乙腈及甲醇。在50℃下氧化反应15min,氧化后用DMF以剂油比1:2萃取,柴油中硫质量分数可从665.5μg/g降至83.6μg/g,脱硫油收率94.0%,氧化剂可循环使用3次。氧化-萃取前后柴油的GC-FPD分析表明,柴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类完全脱除。柴油氧化产物的IR分析表明,DBT类硫化物的氧化产物为砜类。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Co掺杂量介孔Co-MCM-41分子筛吸附脱除FCC柴油中的碱性氮化物。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各Co-MCM-41分子筛的吸附脱碱氮能力均优于MCM-41,其中Co-MCM-41(0.06)的吸附容量最大为9.11mg/g,优于MCM-41的7.36mg/g。但当掺杂Co/Si比大于0.06时,过多的Co会以Co3O4形式高度分散在分子筛孔道中,堵塞了吸附活性位,使其吸附脱除FCC柴油中碱性氮化物的能力反而有所下降。Co-MCM-41(0.06)静态实验时FCC柴油的GC-NCD结果表明,脱除了82.21%苯胺类碱性氮化物,44.68%的弱碱性吲哚类氮化物及24.43%的非碱性的咔唑类氮化物,说明Co-MCM-41(0.06)对碱性氮化物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动态实验结果表明,每克Co-MCM-41(0.06)可将15.2mL的FCC柴油的碱氮从235.95μg/g脱除到10μg/g以下,吸附容量为3.09mg/g,动态实验时MCM-41吸附脱碱氮能力几乎完全消失了。采用焙烧或乙醇溶剂洗涤再生处理模拟柴油的Co-MCM-41(0.06)几乎完全恢复了吸附脱氮能力,但处理FCC柴油试样的再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先进能源材料公司研发的以纳米线为载体的高性能催化剂是将镍原子簇负载于氧化锌纳米线和γ-氧化铝上。这样做,不仅柴油的深度脱硫和芳烃加氢饱和活性高,汽油与煤油的深度脱硫活性也很高。用这种催化剂可将柴油、汽油以及煤油燃料中的硫质量分数由200gμ/g降至1gμ/g以下。原料中含有最难脱除的硫化合物4-甲基  相似文献   

11.
王芳  马政生  侯玉霞 《石油化工》2012,41(4):461-464
研究了以钛酸四异丙酯为催化剂催化合成马来酸二乙基己酯(DOM)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PEG-20M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通过对照DOM标准物的保留时间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两种方法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为内标物,采用内标法对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确定了DOM的质量相对校正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液中DOM的质量浓度为10~1 000 mg/L时,DOM和内标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质量比与峰面积比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3,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6.98%~100.26%,标准偏差为1.97%~4.38%。在该分析条件下,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424 mg/L。该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高,可用于科研及生产领域中DOM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枝荣  李继文  王川 《石油化工》2013,42(2):230-235
采用GC-MS联用法,对车用汽油中含有的非常规添加物甲缩醛、碳酸二甲酯和N-甲基苯胺进行了定性筛查和定量检测。其中,定性分析采用全离子扫描、与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对照及与标准物质的特征离子图对比等方法;定量分析采用特征定量离子提取结合内标法。同时考察了汽油本底对这3种化合物定性检测和定量测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的回收率在95.83%~10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定量数据准确可靠;各组分含量在2%(w)以内,线性响应良好;甲缩醛和碳酸二甲酯的检测限为0.01%(w),N-甲基苯胺的检测限为0.1%(w)。该方法重复性和再现性均能满足常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用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联用技术对多套石油加工装置的98个进出口的物料中硫化物的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分别建立了汽油类、柴油类、水样和气体试样的色谱分离条件,以多种方法对物料中的硫化物进行定性;分别以噻吩和H2S为标准试样,用外标法进行了定量。实验结果表明,当硫的质量浓度小于120mg/L时,硫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998,汽油试样中5个主要硫化物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噻吩标准试样的测定回收率为96.2%~101.6%,检出限为0.1mg/L。基本掌握了有关进出口物料中硫化物的形态和含量。该方法可用于分析石油加工过程中的各物料中硫的形态和含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预富集技术提取汽油中的氮化物,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性,对照标准样品的色谱保留时间确定汽油中氮化物的形态。以气相色谱-氮化学发光检测法(GC-NCD)为分析手段,对汽油中氮化物进行定量分析,单组分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6 mg/L。用该方法分析得出催化裂化汽油中氮化物的类型主要包括腈类、吡啶类、吡咯类、苯胺类。对市售车用汽油中氮化物的形态进行识别并定量分析,大部分常规车用汽油样品中氮化物的含量小于60 mg/L,其中几个车用汽油样品中苯胺类氮化物含量大于100 mg/L。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液液萃取结合气相色谱-氧选择性检测器(GC-OFID)测定柴油样品中微量酚类化合物的方法。待测试样经10%的氢氧化钠溶液萃取,水相经稀盐酸调至pH=5~6后,用二氯甲烷反萃取其中的酚类化合物,挥发溶剂后得到浓缩的酚类富集物,然后进行GC-MS和GC-OFID检测。通过与GC-MS检测结果对比,结合各酚类组分的沸点和色谱峰保留规律,确定了GC-OFID上54个(组)色谱峰对应的酚类化合物的结构或类型。在酚类富集物中加入已知量的苯甲醇作内标物,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在样品量为50 mL时,测定苯酚、2,5-二甲基苯酚、2,3,5-三甲基苯酚的检测限分别为0.5,1.0,1.5 μg/mL,在质量浓度8~40 μg/mL范围内连续5次重复性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8.0%,可以用于柴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使用2,4-二硝基苯肼(DNPH)采样管,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车用料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方法。结果表明:经优化得到分离度最佳的HPLC分析条件为:选用Analytical C 18型色谱柱为分离柱,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V(乙腈)/V(水)为70/30,柱温为45℃,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25μL;一次进样能够使13种挥发性醛酮类物质有效分离,完成1个试样的检测时长约为25 min;对于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的车用料SP 179,在所得最佳HPLC分析条件下,13种醛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在0.045~3.000 mg/L内各组分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等于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各组分的分离度均大于1.1;而且,当在DNPH管添加3个不同质量浓度为0.03,0.06,0.09 mg/L的13种醛酮的混合标准溶液标样后,车用料SP 179中的DNPH采样加标回收率为96.67%~104.44%,3次重复加标回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2%~6.90%。该方法快捷、准确可靠,可适用于车用料中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常用的闭口闪点测定方法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阿贝尔闭口杯法和泰格闭口杯法的测定原理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这3种方法分别对2种有证标准样品、4种有机试剂样品和7种喷气燃料样品的闭口闪点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这3种方法在适用范围、仪器结构、升温速率和点火操作要求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导致采用这3种方法测定同一样品的闭口闪点结果略有差异,闪点测定结果之间的最大差值与样品闪点的高低呈正相关;与阿贝尔闭口杯法相比,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测得的闪点结果较高,对于3号喷气燃料,二者之差为0~1.0 ℃,阿贝尔闭口杯法更适合3号喷气燃料闭口闪点的测定;对于纯有机试剂样品,阿贝尔闭口杯法和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测得的闪点结果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塑料热解油中有机硅形态的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的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对不同的塑料热解油及其催化裂化反应产品中的硅化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塑料热解油中硅化物主要以环硅氧烷(Dn,其中n为硅原子的个数)为主,来源于塑料中的添加剂或硅橡胶的热裂解等.该方法线性相关系数为0.994...  相似文献   

19.
以高频往复试验机评价加氢柴油润滑性能,考察了抗磨剂XL-66、抗磨剂DL-4940、国外抗磨剂F-01和自制抗磨剂Z-01对加氢柴油抗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抗磨剂添加量大于200ug/g时,可以使加氢柴油的磨痕直径从689um下降到460um以下,可满足轻柴油GB/T19147-2000的要求。采用色谱-质谱联用、红外光谱等手段分析表明,国外抗磨剂F-01以极性芳环物质提高加氢柴油抗磨性能;自制抗磨剂Z—01主要从支化度较低的长链酯、醇以及醇之间多聚等增强分子的极性来提高加氢柴油抗磨性能;国内抗磨剂XL-66,DL-4940以支化度较低的长碳链羧酸、酯等极性物质提高加氢柴油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