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稀土处理无取向硅钢中夹杂物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业化生产的高效硅钢,进行了RH精炼稀土处理试验研究.针对不同的稀土处理条件,观察了夹杂物的形貌和尺寸分布,探讨了稀土处理后钢中的夹杂物形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最佳的稀土合金添加数量为0.6~0.9 kg/t.经过合适的稀土处理后,可以有效抑制尺寸相对较小的、不规则的AlN、MnS复合夹杂生成,促进钢...  相似文献   

2.
宗震宇  张峰 《钢铁钒钛》2013,34(1):58-63
结合工业化生产的无取向硅钢,进行了RH精炼喂CaSi线去除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试验研究.针对不同的钙处理条件,分析了CaS夹杂生成热力学,观察了夹杂物的形貌和尺寸分布,确定了夹杂物的类型、数量,探讨了钙处理后钢中夹杂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钙处理可以有效抑制MnS、AlN夹杂物的生成,有效促进钢中微细夹杂物的聚合、上浮、去除,钢质纯净度明显提高.经过合适的钙处理后,钢中的夹杂物以独立存在的CaO为主,同时有少量含CaO、SiO2 、MgO的复合夹杂,没有发现CaS夹杂存在.这部分夹杂物的尺寸集中分布在2~20μm,数量约为1.8×105 个/mm3.  相似文献   

3.
取向硅钢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软磁材料,主要用于输变电行业变压器的制造.取向硅钢因其生产工艺复杂、制造工艺要求严格、生产成本高、成品率低、核心技术保密,被誉为"特种钢中的艺术",也是衡量国家特钢制造水平的标志.在节能环保和电力建设规模化的趋势下,国产取向硅钢存在巨大缺口,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开发和生产高性能冷轧取向硅钢显...  相似文献   

4.
对冷轧无取向硅钢在冶炼过程中各个工序的顶渣进行了检测,分析了顶渣变化原因,并得出结论:硅钢生产宜采用复吹转炉,以降低吹炼终点渣中TFe含量,进而减轻对精炼的压力;使用低S、低Al2O3含量中间包覆盖剂;RH脱氧及合金化顺序采用先加硅铁后加铝;首罐宜经LF提温并降低渣中TFe。  相似文献   

5.
通过现场试验和理论计算,对Q345R钢在转炉冶炼中的回硫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入炉原料、转炉渣碱度、铁水脱硫残渣和转炉留渣等对回硫都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冶炼工艺条件下,入炉原料硫含量高是造成Q345R钢冶炼过程回硫的主要原因,控制辅料和铁水带入硫是降低钢水终点硫含量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Q345R钢冶炼过程中减少回硫的控制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邱在军 《中国冶金》2023,(3):124-131
为提高硅钢生产控硫水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对某厂硅钢冶炼全工序硫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预处理前温度的升高,处理后的铁水中硫含量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处理前的最佳温度为1 370~1 400℃。铁水通过3次扒渣、2次搅拌处理,硫质量分数由220.5×10-6降至11.7×10-6。硅钢生产选择专用转炉经洗炉、控制低碳氧积、减少废钢用量、增加石灰用量、控制终点氧质量分数为400×10-6~500×10-6,使得转炉终点硫质量分数降至21.2×10-6,精炼出站硫质量分数降至14.0×10-6。通过全流程控制,实现了高牌号W310-W400钢精炼出站硫质量分数小于20×10-6的比例提升至94.2%,高牌号W250-W290钢精炼出站硫质量分数小于15×10-6的比例提升至90.7%。  相似文献   

7.
通过优化高牌号硅钢RH到站条件、降低氩前硫含量、优化强制脱碳工艺、使用无碳钢包、规范真空槽化冷钢时间、归纳总结铝、硅配加公式等方式,优化后RH吨钢脱硫剂由3.25 kg/t钢下降到2.1 kg/t钢,脱硫比例减少了20.2%. RH脱碳时间15 min,钢水成品碳稳定控制在0.0017%.高牌无取向硅钢平均冶炼周期为37 min,下降了8 min.  相似文献   

8.
低硫铁水在转炉冶炼过程中回硫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脱硫铁水在转炉冶炼过程中回硫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回硫的主要原因是铁水硫含量、转炉留渣、及石灰硫含量等,提出了冶炼低硫钢减少回硫的主要措施,通过工艺改善,降低了转炉终点硫含量.  相似文献   

9.
徐小伟 《特殊钢》2023,(1):55-60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W310成品硫含量一般要求小于0.0025%。基于“KR铁水脱硫→顶底复吹转炉→RH真空炉→连铸”制造流程,分析研究了KR深脱硫、转炉冶炼、RH喷粉脱硫机理,结合300 t炼钢系统工况及原料条件,提出了铁水成分、温度优化,KR、RH脱硫剂成分调整,转炉热平衡控制、强底吹冶炼,工序硫负荷管控等热力学、动力学条件改善措施。应用表明:优化后KR一次处理硫含量小于15×10-6炉次比例由69%提升到100%,处理后硫含量由10.48×10-6下降到7.07×10-6;转炉终点平均硫含量20.10×10-6,过程回硫13.03×10-6,较优化前分别降低44.8%、49.8%;RH钢液硫含量由19.50×10-6降至8.65×10-6,脱硫剂用量减少55.9%,硫含量小于25.00×10-6比例由90.5%提升到10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昌钢钒高级别钢种的不断开发,转炉控制硫含量越来越困难。为了满足低硫品种钢的要求,调查得出半钢冶炼过程回硫主要因素为脱硫渣未扒净、炼钢辅料带入及冶炼过程炉渣成分不合适。通过优化脱硫扒渣工艺、控制转炉入炉原材料、优化转炉冶炼工艺及出钢过程渣洗脱硫,转炉平均回硫由原来的0.003%降低至0.001%,回硫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采用SEM-EDS等分析方法,分析了KR-BOF-RH-ASP流程生产无取向硅钢精炼过程非金属夹杂物的变化,并确定了夹杂物的主要来源。试验结果表明,RH处理后夹杂物以不规则形状的Al2O3为主,中间包试样中Al2O3类夹杂物大幅减少,而含CaS、MgO-Al2O3类的复合夹杂有所增加;各工位夹杂物尺寸多集中在0.5~3μm。  相似文献   

12.
武钢第一炼钢厂低硫钢冶炼过程回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转炉冶炼低硫钢回硫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回硫的主要原因是残留渣量及脱硫渣的性质,提出了冶炼低硫钢减少回硫的操作工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八钢120t顶底复吹转炉冶炼管线钢时的回硫有关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入炉铁水带渣量、原材料质量、转炉渣性质是造成回硫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控制回硫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强 《安徽冶金》2007,(1):27-31
针对马钢CSP的工艺现状,结合无取向硅钢生产的工艺特点,主要从加热和轧制两方面入手,进行无取向硅钢生产的工艺控制研究,并结合实际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提出解决措施,为实现马钢CSP大规模生产无取向硅钢提供技术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15.
鞍钢第三炼钢厂低硫钢冶炼过程回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低硫钢试验过程,研究了影响转炉冶炼低硫钢回硫现象的各种因素,认为非低硫钢溅渣是转炉回硫的主要因素之一,提出了减少低硫钢冶炼回硫的操作、工艺要点。  相似文献   

16.
结合工业化生产的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探讨了生产工艺及成分体系对含磷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元素具有晶粒细化作用,能够抑制热轧组织再结晶,以及减少成品晶粒尺寸,因而会对磁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无铝钢中,随着磷含量增加,消除应力退火前、后,磁感变化不大,而铁损逐渐上升;含铝钢中,无论硅含量高低,随着磷含量增加,磁感均单调、快速递减,但随着硅含量升高,磷含量对铁损的影响程度逐渐变弱。采用中间退火处理后,少量的磷含量便能有效改善磁感,而对铁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无取向硅钢热轧板常化过程中的织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浩  赵宇  喻晓军  连法增 《钢铁》2008,43(9):79-0
 通过对取向分布函数(ODF)的分析,研究了无取向硅钢热轧板在常化过程中不同厚度位置的织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热轧板内部在常化过程中发生再结晶,不同位置的织构变化不同,表层处织构变化不明显,各组分混乱分布且强度不高;1/4板厚处热轧板和常化板的高斯织构都比较强,但900 ℃常化后高斯织构强度有所降低;中心层常化前后织构发生明显变化,{111}<112>织构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低硅高锰钢生产过程中硅含量超标的原因。对转炉工序采取了弱沸腾出钢,严格控制下渣量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了转炉工序的增硅;通过选择合理的精炼工艺并进行工艺优化,实现精炼工序增硅量的最小化,从而实现低硅高锰钢硅含量的稳定控制。  相似文献   

19.
BOF-RH-CC工艺生产无取向硅钢过程中夹杂物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系统取样,采用金相显微镜、图像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对比研究了用和不用钙处理的无取向硅钢在生产流程各个阶段的夹杂物的数量、尺寸分布以及夹杂物的类型演变情况。经过定量比较发现,RH真空处理和中间包冶金去除了铝脱氧后80%以上的夹杂物,未经钙处理的硅钢片中夹杂物数量约为1 73×109 个/cm3,经钙处理后约为8 55×108 个/cm3,说明钙处理有利于夹杂物的聚合长大和去除。夹杂物中的MnS变性为CaS或CaS与Al2O3·MgO的复合夹杂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