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冷轧双翼变形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军  蓝宗建  魏琏 《江苏建筑》2006,(4):21-24,37
对2块现浇冷轧双翼变形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进行了荷载试验,研究了双向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现浇冷轧双翼变形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承载力较高,当钢筋强度设计值取400N/mm^2时,承载力检验系数仍可满足规范要求,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双向板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新型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的竖向受力性能,对1∶2缩尺的楼盖模型进行了模拟竖向均布荷载作用的静载试验,对楼盖的竖向承载力、挠曲变形、应变规律和双向受力性能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楼盖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在整个加载过程中楼盖梁-板连接件和板缝连接件都表现出良好的传力性能;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楼盖的挠曲变形呈现出与现浇双向楼盖类似的“碟形”,具有双向板的变形特征;楼盖模型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跨中挠度约为同条件下单向板楼盖挠度的0.445倍,楼盖构造能有效减小变形;楼盖底部垂直板缝方向连接件可传递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使其具有双向受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新型带可拆桁架肋叠合双向楼盖的力学性能,进行了2块不同配筋形式新型叠合双向板和1块现浇双向板的静载试验,对新型叠合双向板的施工阶段进行了模拟加载试验,在未设支撑的情况下,测试了预制板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并对比分析了试件在使用阶段的裂缝分布、破坏形态、刚度变化、挠曲变形、开裂荷载、受弯承载力、整体工作受力性能等基本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预制板在施工阶段的挠度限值满足规范要求,桁架肋在新型叠合双向板的施工阶段起支撑作用,承担施工荷载,在施工过程中可不另设支撑; 新型叠合双向板与现浇双向板的裂缝分布、破坏形态、承载能力基本相同,开裂荷载较现浇双向板提前; 与现浇双向板相比,新型叠合双向板中叠合层和预埋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楼板的整体性,但影响不大; 在配筋面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预制板内采用细钢筋可以提高叠合双向板的抗裂性能; 在使用阶段,自然粗糙面的构造措施能够较好地保证叠合面的抗剪能力,在弹性受力阶段预制板和后浇层能够协同工作,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4.
对1个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和2个装配整体式剪力墙剪力墙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剪跨比为1.5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以及榫卯板构造对榫卯接缝的连接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榫卯接缝整体性良好,接缝开裂时试件位移角远大于1/1000;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的破坏区域主要集中在榫卯接缝处,峰值荷载时墙体根部混凝土基本完好,承载力低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但刚度退化速率小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变形能力、累计耗能大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峰值荷载后装配整体式剪力墙进入墙柱组合体受力阶段,承载力下降减缓,位移角达到1/25时仍保持水平和竖向承载力;榫卯板横向凹槽底部与竖向孔洞内侧是否平齐对墙体承载力基本没有影响,但平齐构造可延缓榫卯接缝破坏,有助于提高墙体的刚度和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 13块四边简支叠合双向板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受冲切试验研究 ,分析了试验板的受力工作机理、裂缝、钢筋应变、支座反力特性和板的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 ,四边简支钢筋混凝土叠合双向板的破坏形态均为无预兆的脆性冲切破坏。据此 ,给出了相应的叠合双向板受冲切承载力建议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四边简支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火灾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了2块四边简支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足尺试件在恒载-升温工况下的火灾试验。研究了双向板在受火过程中沿板厚混凝土的温度场分布规律、钢筋的温度变化、板平面内外的变形、板边转角随温度的改变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荷载和温度的耦合作用下,沿板厚存在非线性温度场,板平面外变形比常温下显著增加;四边简支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具有与常温下不同的破坏模式,裂缝主要出现在板顶的长边跨中、距短边支座1/4处以及角部;在火灾作用下板的荷载传递路径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粘钢板加固集中荷载下简支混凝土双向板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体外粘贴碳纤维板 (CFRP)或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法。近年来 ,世界上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迄今为止研究的重点仍然是钢筋混凝土梁及单向板 ,双向板的研究还相当少。为此 ,本文着重对受集中荷载作用的粘钢加固混凝土双向板的受力性能 :包括变形 ,抗裂 ,破坏形态和承载力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基于塑性铰线理论 ,导出了该类板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强柱弱梁"和"强节点弱构件"是钢筋混凝土延性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概念。然而受楼板参与工作、双向地震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抗震规范中规定的抗震构造措施可能无法保证上述抗震概念的实现。针对我国中低烈度区的既有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4个包含底层柱脚的空间梁柱节点试验体,其中包括2个中柱节点和2个边柱节点,并通过双向往复加载试验,考察空间双向加载作用和现浇楼板对其承载力、延性和破坏模式等方面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现浇楼板的作用,按抗震规范设计的三级框架节点试验体在双向往复荷载作用下均未出现预期的"强柱弱梁"的破坏模式。相反,2个中柱节点试验体均在底层柱脚发生脆性破坏,2个边柱节点试验体均在底层柱顶与节点区附近发生脆性破坏。特别是对于边柱节点,由于节点区在一侧缺少梁的约束而过早发生节点区破坏。其承载力明显低于中柱节点。在这种破坏模式下,楼板的存在对于构件承载力影响不大,但楼板为边柱节点区提供的约束作用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非线性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9.
水平双向加载条件下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多维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对2个尺寸配筋相同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试件分别进行了水平单向加载和水平双向加载条件下的拟静力试验。重点比较了双向加载对核心筒的破坏形态、破坏机理、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延性等方面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双向加载对核心筒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水平双向荷载作用使得核心筒的承载力较单向荷载作用明显下降,同时严重削弱了筒体变形和延性性能。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仅考虑单向地震动作用分析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能力可能严重偏于不安全,应引起学术和工程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块现浇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试验 ,了解到这类钢筋配筋双向板的受力性能。将其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对该种类型板的设计计算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7块中置和偏置集中荷载作用下纤维增强材料(FRP)筋混凝土双向板的受力试验,研究荷载位置、混凝土强度、FRP筋用量等因素对板冲切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集中荷载位置、混凝土强度、FRP筋配筋率是影响FRP筋混凝土双向板冲切受力性能的重要因素。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和FRP筋配筋率的增大,同等荷载水平下的混凝土和FRP筋应变逐渐减小,开裂后混凝土应变的增长逐渐加快;混凝土强度对板的抗裂荷载和极限冲切承载力影响较大,FRP筋配筋率的影响相对较小;FRP筋混凝土双向板在中置和偏置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属于脆性的局部冲切破坏。  相似文献   

12.
在冷轧带肋钢筋下沉式楼面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基础上,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2个沉板有限元模型,通过变形、钢筋应力、混凝土损伤等与试验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选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板厚、下沉板区域大小及钢筋强度对下沉板楼面受力性能的影响,并完成了普通双向平板与沉板的非线性有限元对比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明确了此类沉板受力性能、变形特点,给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提出了冷轧带肋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与空心底板受弯承载力相关性模式,为该类叠合板设计与结构性能检验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计算手段,可供有关规范及通用标准图集编制和预制构件生产、施工、检验部门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现浇混凝土双向板肋梁楼盖梁板的相互作用,对柱支承混凝土双向板肋梁楼盖中的中区格板和边区格板模型进行了竖向加载试验,观测了这两种区格板模型中板、梁及柱的裂缝发展及破坏过程;分析了梁、板的荷载-挠度曲线以及板、梁和柱的荷载-钢筋应变曲线;采用线弹性理论、塑性理论和等效框架法分别计算了板控制截面的弯矩值并与试验值进行比较。根据试验与分析,对楼盖结构中梁与板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区格板肋梁楼盖模型均发生梁 板破坏模式;按线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板破坏模式,不考虑梁板相互作用)所得板控制截面弯矩值与试验值差别较大,而按等效框架法和塑性理论(梁-板破坏模式,考虑梁板相互作用)所得弯矩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按塑性理论的梁 板破坏模式,分析了这两种区格板楼盖的极限荷载,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5.
下沉式卫生间楼面板结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实际工程,采用缩尺模型,对两类含沉板的楼面板进行了短期单调静力荷载下的破坏性试验。对楼面板破坏形态、变形特点、承载能力及特殊构造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沉板的楼面板整体变形特点与普通双向板基本相同。在沉板肋梁交接部位及肋梁与吊梁交接部位,受力复杂,形成薄弱区域。在本试验条件下,各试件在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之前,裂缝宽度和挠度均达到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控制的限值。最终破坏后,板底均形成了明显的以"X"形为主的塑性铰线,属于双向弯曲破坏,可按塑性理论计算板的极限承载力。配置了冷轧带肋钢筋的楼面板,开裂荷载大于实际工程中作用在楼板上荷载的标准组合值,使该板在正常使用中处于弹性阶段,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GFRP筋地下连续墙的受弯性能,通过GFRP筋混凝土板和钢筋混凝土板的对比受弯试验,分析了两者的受力-变形过程和破坏形态,对比了两者的挠度、开裂荷载、极限荷载以及混凝土应变。结果表明:GFRP筋混凝土板的受力-变形曲线大致可划分为开裂前和开裂后两个阶段,其破坏表现为脆性;混凝土开裂前两种板的截面应变变化规律均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但开裂后GFRP筋混凝土板的挠度增长速率远大于钢筋混凝土板,且该速率基本不变;两种板的开裂荷载较为接近,而GFRP筋混凝土板的极限荷载为钢筋混凝土板的1.2倍。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GFRP筋混凝土板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参数分析表明,GFRP筋混凝土板的抗弯刚度在开裂后随配筋率的增大而增大。图13表6参8  相似文献   

17.
作者近几年来完成了 19块冷轧带肋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试验,对混凝土拉应力限制系数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这些试验及研究结果,给出了冷轧带肋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中混凝土拉应力限制系数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8.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flexural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of 14 two-way concrete slabs that were reinforced in two directions with babadua (botanical: thalia geniculata) bars. The slabs were simply supported on all four sides and tested under a central concentrated load. Ten of the specimens were tested monotonically while the remaining four were subjected to cyclic loading prior to failure. The span-to-effective depth ratios of the slabs ranged from 13.2 to 26.2. Cracking loads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 averaged 42% of the failure loads predicted for the un-reinforced concrete sections. Experimental failure loads were found to average approximately 170% of the theoretically predicted values. Also the experimental failure loads averaged 148% and 198% of the theoretical punching shear strength of the un-reinforced concrete section under monotonic and cyclic loads, respectively. The slabs exhibited high stiffness against deformation prior to collapse through crushing of concrete.  相似文献   

19.
现浇板参与受力会影响甚至改变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破坏模式,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可通过计算有效翼缘宽度来反映。通过3个钢筋混凝土梁-柱-板边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带现浇板的边节点破坏形态、滞回曲线以及现浇板纵向钢筋应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现浇板参与受力,增大了框架梁端弯矩,使得钢筋混凝土梁-柱-板边节点的下柱顶部发生破坏,未能实现“强柱弱梁”预期破坏机制;现浇板纵筋应变随层间侧移角增加而增大,在相同层间位移角下,板筋应变值随距梁侧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为进一步对钢筋混凝土梁-柱-板边节点的受力机理进行研究,以力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现浇板受拉有效翼缘宽度计算方法,根据建议公式对8组钢筋混凝土梁-柱-板边节点现浇板的有效翼缘宽度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建议的计算方法有效解决了设计规范中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离散性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