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996-1999年黄河潼关河段清淤采流冲少,以冲为主,冲扰结合的作业方式,因势利导,理顺河势,集中水流,调整局部河段比降。浅滩段河床冲刷及河道态改善了河道泄洪沙条件,增大了洪水对潼关河床的冲作用。4年来,在汛期水量偏枯50%以上,水沙组合不利的情况下,各年汛末潼关高程基本稳定在328.10m左右,比1995年同期约下降0.20m。  相似文献   

2.
2003~2004年度三门峡水库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新奇  王桂娥  高德松 《人民黄河》2006,28(2):33-34,56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条件下,分析了来水来沙,水库冲淤情况及潼关高程的变化,指出:①运用年入库水量为208.5亿m^3,沙量为3.168亿t,是典型的枯水枯沙年份;②2004年桃汛来水条件优于2003年,桃汛前后潼关高程下降值分别为0.15m和0.21m,主要是因为2003年桃汛期在潼关河段上段进行清淤疏浚,增大了桃汛洪水的冲刷作用;③2003年、2004年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回水影响范围控制在黄淤33断而以下,该断而以上河道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其冲淤变化由该河段比降、断面形态随来水来沙条件进行自动调整,水库运用已不对潼关河段的冲淤产生不利影响;④在有利的水沙条件冲刷和清淤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汛期潼关高程下降0.83m,经过非汛期的冲淤变化,2004年汛前潼奖高程较2003年汛后上升0.30m,汛末潼关高程较汛初下降0.27m,由于汛期水沙条件不利,加上没有进行清淤疏浚,因此汛期潼关高程冲刷下降的幅度小于非汛期淤积上升的幅度。  相似文献   

3.
射流清淤对河势的调整作用主要是依靠疏浚浅滩和封堵支流汊道来实现的。经过清淤,浅滩段河床受到冲刷,河槽刷深,水流趋于集中,黄淤41~37河段河势归顺,中小流量时河势相对稳定,河道输沙条件得到了改善。射流清淤对断面形态的调整,是在疏浚浅滩、封堵汊道与自然水流冲淤调整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潼关以下河道经过清淤和自然水流的冲淤,比降得以调整,从而为洪水冲刷创造了良好的河床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4.
应用2002~2003年清淤观测资料,分析了在不利水沙年份(2002年)和有利水沙年份(2003年)实施潼关清淤工程对潼关河段河道演变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水沙量平稳的桃汛期,射流清淤促使水流由分散变为集中,由多弯变为顺直;②从断面形态的变化看,虽然在不利水沙年份清淤河段发生了淤积,但淤积部位多分布在老滩上,清淤河段的断面形态趋于窄深;③无论是在2002年枯水“多沙”年份,还是2003年相对水量偏丰年份,潼关清淤均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局部河段的水面比降,同时增大了河道的纵比降,增加了水流的动力条件,有利于造成河床冲刷;④2002年汛期潼关高程略有抬升,2003年汛末潼关高程较2002年汛末潼关高程下降了0.88m。依据典型洪水类比分析以及历年汛期潼关高程变化,射流清淤对抑制潼关高程的抬升是有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大力开展河道疏浚与整治实施环境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河道淤积严重,全省河道淤积量近20亿m^3,目前每年清淤约5000万m^3,年淤积量约1亿m^3疏浚速度跟不上淤积速度 ,导致河道功能衰退,对疏浚 工作的成效与存在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开展河道疏浚与整治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1996~2000年潼关河段射流清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三门峡水库淤积及潼关高程不断抬升的问题,自1996年起在黄河潼关河段进行了射流清淤工程实践。对1996~2000年清淤效果的分析表明:清淤工程改善了河道边界条件,提高了河道输沙能力,加大了洪水冲刷潼关河床的力度,增大了汛期潼关高程下降的幅度,对保持潼关高程相对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水沙条件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射流清淤使汛期的潼关高程仍有较明显的下降,同时也保持了潼关高程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渭河口在三门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的冲淤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三门峡水库建库前,由于黄河主流的西徙东摆,黄河夺渭,因此渭河口出现了上提下挫的变化;②三门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渭河口的变化主要由来水来沙、潼关高程的升降以及黄、渭河洪水的相互影响决定,凡是潼关高程上升的年份,渭河口均会出现河道淤积增加、水流下泄不畅、河口上提的情况;③河口段长期淤积、河槽冲淤摆动大、河道更加蜿蜒曲折,再加上黄、渭河交汇点水流的相互顶冲,给渭河洪水的下泄造成了新的阻力.为改变渭河口的不利状况,建议:①挖河或疏浚,改变渭河口河道蜿蜒曲折、水流不畅的状况;②继续实施人工清淤措施,稳定和降低潼关高程;③在河口段修建控导工程;④优化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方案,充分利用汛期洪水减小汇流区淤积.  相似文献   

8.
黄河潼关河段清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影响潼关高程的主要因素有来水来沙条件、上下游河段冲淤状况和坝前运用水位,其中来水来沙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潼关高程的变化受下邻河段(黄淤36~41断面)冲淤的影响要大于上邻河段(黄淤41~45断面),减少三门峡水库非汛期高水位的运用对减缓非汛期潼关高程的抬升起着重要作用,清淤河段选在黄淤30断面以上,重点在黄淤36~41断面。清淤时间分为桃汛期和汛期两个时段,清淤对潼关高程的上升趋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9.
陈枝霖 《人民黄河》2000,22(5):15-17
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不同于一般水库的特点在于它的减淤2调节,它吸取了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教训,采用逐步抬高汛期运用水位,以有利于山东河道减淤为目标,汛期调节出库流量集中于600m^2/s、2500~4000m^3/s两级流量。洪水是黄河来沙与下游河道淤积的主体,为使水库多拦对下游有害的粗泥沙、多排对下游无害的细泥沙,可采取拦粗排细的运用方式,即根据水情预报,当出现流量大于2500m^2/s的洪水时,提前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汛期黄河流域降水量明显偏少,受降水影响,除黄河上游来水偏丰外,汛期各为水来沙量偏少较多,属枯水枯沙年份。花园口站于7月18日、24日出现两次小洪水,洪峰流量分别为2550和3260m^3/s,其中最大洪峰流量3260m^3/s。为该站有水文记载以来的倒数第二位,仅大于1991年的3190m^3/s。  相似文献   

11.
黄河潼关河段1996~2002年射流清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潼关河段1996~2002年射流清淤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清淤效果。实践证明,潼关河段射流清淤每条船平均每小时冲起泥沙数量约400m^3;清淤对河道形态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使散乱的河势变得较为归顺,水流相对集中,从而提高了大河的挟沙能力;减少了潼关至古夺河段的淤积量;增加了汛期潼关高程的下降值。因此,在当前不利的水沙条件下,射流清淤对潼关高程迅速上升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水沙条件和边界条件两个方面,逐项分析了桃汛期洪峰、沙量、水沙搭配以及桃汛期三门峡水库起调水位、前期潼关高程、河床泥沙颗粒组成、纵比降等对潼关高程升降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目前边界条件下,要降低潼关高程,三门峡水库桃汛期起调水位应控制在313 m以下,桃汛洪峰流量在不超过小北干流平滩流量的情况情况下越大越好,沙量越小越有利于潼关高程的冲刷下降,含沙量不能太大且要与洪峰对应,在出库含沙量不能与洪峰同步的情况下,要控制好落水期排沙。  相似文献   

13.
李连祥  刘浩泰  鲁承阳  高潮 《人民黄河》2001,23(11):20-21,24
汛期潼关河床冲刷主要发生在洪水期,平水期微淤或处于冲淤相对均衡状态。洪水水沙组合情况是决定潼关河床是否发生冲刷的基本条件,河床边界条件对洪水冲刷产生影响。1974年以来,使河床发生冲刷的洪峰占69%,潼关高程升降值一般小于0.30m,使潼关高程下降0.5m以上的主要是流量大于5000m^3/s的各级含沙量洪峰,使潼关高程上升0.5m以上的,以流量小于5000m^3/s,含沙量大于200kg/m^3的洪峰居多。近期潼关洪峰少,流量小,含沙量高,导致洪水期潼关高程下降值比前期偏小50%左右,是河床逐年淤积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近期潼关水沙变化对河床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以来,潼关水量和沙量大幅减少,洪峰少,流量小,历时短,含沙量高。1986-1999年汛期平均水量120亿m^3,比前期减少40%-60%,日平均流量大于3000m^3/s的出现天数和水量均减少90%以上,沙量变化较小,含沙量成倍增加,致使潼关高程汛期平均下降幅度明显偏小,比非汛期上升偏小0.10m,比建库前汛期平均下降值偏小0.08m,若与控制运用初期相比,则偏小0.30m为了适应入库水和条件的不利变化,水库运用方式多次进行调整和改善,但河床淤积仍较1985年前严重,潼关高程逐上升,尤其1994年以来,入库水沙量在前期大幅减少的基础上又明显减少,潼闹程居高不下,长期变动在328.00-328.35m之间。  相似文献   

15.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和渭河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认识:(1)潼关是三门峡库区的天然卡口和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从减少渭河下游淤积、减轻渭河下游洪涝灾害及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降低潼关高程是十分必要的;(2)通过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潼关高程是可以降低的,但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下降低的程度是不同的,近期目标可确定为下降1m,采用多种措施的组合后的中长期目标可确定为下降2m;(3)潼关高程降低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般需要4~8年,这与来水来沙条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有关;(4)建议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近期采用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在312~318m范围内的方案,综合考虑后认为非汛期水位目前控制在315m较好;(5)渭河下游河道的治理应采取包括降低潼关高程、河道整治与疏浚、加高加固堤防和跨流域调水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渭河下游近期河道萎缩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近十多年来 ,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和渭河下游来水来沙减少 ,渭河下游河道发生了明显的萎缩 ,出现了“小流量 ,高水位 ,大灾害”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渭河下游淤积速率增加 ,主槽束窄 ,过流能力显著降低 ,同流量水位升高 ,洪水传播时间延长 ,河势不稳 ,主流摆动增强 ,塌岸严重 ,支流口门淤堵 ,防洪形势十分严峻。作者在分析上述现象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降低潼关高程 ,渭河下游河道整治 ,北洛河尾闾改道 ,黄、渭汇流区治理 ,泾河东庄水库调水调沙运用 ,跨流域调水等渭河下游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桃汛期潼关高程冲刷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1974年以来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桃汛洪水情况、前期河床条件等与桃汛期潼关高程变化的关系,指出在目前的河床边界条件下,桃汛期潼关高程冲刷下降0.2m左右的条件为:潼关站洪峰流量为2500m^3/s,10d洪量为13亿m^3,三门峡水库起调水位为313m。  相似文献   

18.
乐金苟  王桂娥  杨燕 《泥沙研究》2001,(2):78-80,F003
根据汛期特殊运用年份的水库运用情况,通过实际观测资料,与来水条件相似的正常运用年份对比分析潼关以下库区冲淤变化以及潼关高程升降的基本规律,对比分析可知:平水期适当抬高水位运用,不对潼关以下库区及潼关高程的自然冲刷状态产生不利影响;在洪水期水量沙量集中时,应尽量降低水位(295-298m)排沙运用,增加峰前比降,加大洪水冲刷力度,排沙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渭河小水酿大灾,又一次使潼关高程问题成为各方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恒定一维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对不同潼关高程(326 m、327 m、328 m)在给定水沙系列(时长14年)作用下对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进行了研究,从定量上得出了潼关高程分别为328 m、327 m时渭河下游14年间各河段的淤积量和冲淤趋势,这对于防洪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实测的水文、泥沙、河道淤积分布、水库运用等资料,分析了控制运用原型试验期间黄河三门峡水库在不同来水来沙情况下的冲淤变化特性、回水影响范围以及潼关高程的冲淤变化规律等.结果表明:在库水位不超过318 m运用下,潼关河段基本处于自然河道状态,其冲淤变化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在汛期运用中,采用空库迎洪、洪水期敞泄排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